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876,分126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典故
八叉手(又作:叉手万言 手八叉)
八万二千雕琼手
把洪崖手
左手持蟹螯(又作:手持蟹螯 ...)
斲泥手
金狄手摩挲
低眉信手
手中扇
采绳纤手
剥葱纤手
杯行到手休辞却
携手同归
大手(又作:大手笔)
轻红纤手擘
市人拍手拦街笑(又作:拍手笑人醉如泥 拍手笑颓山)
典故
八叉手
 
叉手万言
  
相关人物
温庭筠


《冷庐杂识》卷一〈温八吟〉~30~
王定保唐摭言谓:「温庭筠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几,每赋一咏一吟而已,故场中号为『温八吟。』」孙光宪北梦琐言谓:「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为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人号『温八叉。』」今人徵典,但知有「八叉」,罕知有「八吟」矣。
《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九〈文章二·温庭筠〉~496~
唐温庭筠字飞卿,旧名岐。与李商隐齐名,时号温李。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多为邻铺假手,号曰救数人也。而士行有缺,搢绅薄之。李义山谓曰:「近得一联句云,远比赵公,三十六年宰辅,未得偶句。」温曰:何不云,近同部令,二十四考中书。」宣宗尝试诗,上句有「金步摇」,未能对,遣求进士对之。庭筠乃以「玉条脱」续也。宣宗赏焉。又药有名「白头翁」,温以「苍耳子」对。他皆此类也。宣帝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假其修撰,密进之,戒令勿他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之。温亦有言云:「中书内坐将军。」讥相国无学也。宣皇好微行,遇于逆旅,温不识龙颜,傲然而诘之曰:「公非长史司马之流耶?」帝曰:「非也。」又白:「得非大参簿尉之类耶?」帝曰:「非也。」谪为坊城尉。其制词曰:「死门以德行为先,文章为末。尔既德行无取,文章何以补焉。徒负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竟流落而死也。豳国公杜悰自西川除淮海,庭筠诣韦曲林氏林亭,留诗云:「卓氏炉前金线柳,隋家堤畔锦帆风。贪为两地行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豳公闻之,遗绢千匹。吴兴沈徽云:「温曾于江淮为亲槚楚,由是改名庭筠。又每岁举场,多为举人假手。」侍郎沈询之举,别施铺席,授庭筠,不与诸公邻比。翌日,于帘前请庭筠曰:「向来策名者,皆是文赋托于学士。某今岁场中,并无假托,学士勉旃。」因遣之,由是不得意也。
典故
修成七宝
  
修月户
 
修月斧
 
修蟾斧
 
八万二千雕琼手
 
玉斧修成
  
玉斧整乾坤
 
玉斧整蟾宫
 
玉斧斫冰轮
 
玉斧补金镜
 
琼斧修成
 
补月


《太平广记》卷三百七十四〈灵异·郑仁本弟〉~2973~
唐大和中,郑仁本表弟,不记姓名,常与一王秀才游嵩山,扪萝越涧,境极幽夐,忽迷归路。将暮,不知所之。徙倚间,忽觉丛中鼾声,披榛窥之,见一人布衣,衣甚洁白,枕一襆物,方眠熟。即呼之曰:「某偶入此径,迷路,君知向官道无?」其人举首略视,不应复寝。又再三呼之,乃起坐,顾曰:「来此。」二人因就之,且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多为日烁,其恶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脩之,子即一数。」因开襆,有斤凿事。玉悄饭两裹,授与二人,曰:「分食此,虽不足长生,无疾耳。」乃起,与二人指一歧径,曰:「但由此,自合官道矣。」言已不见。

简释

玉斧修月:咏月。宋王安石《题扇》:“玉斧修成宝月圆,月边仍有女乘鸾。”

典故
仙人拍肩
 
把洪崖手
 
拍古人肩
  
拍洪崖肩
  
拍洪崖
 
挹浮丘
  
洪崖井
 
洪崖拍肩
 
洪崖生
 
洪崖肩
 
洪肩
 
肩拍洪

相关人物
洪崖
 
郭璞
 
浮丘公


《太平广记》卷四〈神仙四·卫叔卿〉~29~
卫叔卿者,中山人也。服云母得仙。汉仪凤(二字有误)二年,八月壬辰,孝武皇帝闲居殿上,忽有一人乘云车,驾白鹿,从天而下,来集殿前。其人年可三十许,色如童子,羽衣星冠。帝乃惊问曰:「为谁?」答曰:「吾中山卫叔卿也。」帝曰:「子若是中山人,乃朕臣也,可前共语。」叔卿本意谒帝,谓帝好道,见之必加优礼。而帝今云是朕臣也,于是大失望,默然不应。忽焉不知所在。帝甚悔恨,即遣使者梁伯至中山,推求叔卿,不得见。但见其子名度世,即将还见。帝问云:「汝父今在何所?」对曰:「臣父少好仙道,尝服药导引,不交世事,委家而去,已四十馀年。云当入太华山也。」帝即遣使者与度世共之华山,求寻其父。到山下欲上,辄火,不能上也。积数十日,度世谓使者曰:「岂不欲令吾与他人俱往乎。」乃斋戒独上。未到其岭,于绝岩之下,望见其父,与数人博戏于石上。紫云蔚蔚于其上,白玉为床,又有数仙童执幢节,立其后。度世望而载拜。叔卿曰:「汝来何为?」度世曰:「帝甚恨前日仓卒,不得与父言语,今故遣使者梁伯,与度世共来,愿更得见父也。」叔卿曰:「前为太上所遣,欲诫帝以大灾之期,及救危厄之法,国祚可延。而强梁自贵,不识真道,而反欲臣我,不足告语,是以去耳。今当与中黄太乙共定天元,吾终不复往耳。」度世曰:「不审向与父并坐是谁也?」叔卿曰:「洪崖先生、许由、巢父、火低公、飞黄子、王子晋、薛容耳。今世向大乱,天下无聊,后数百年间,土灭金亡。汝归,当取吾斋室西北隅大柱下玉函,函中有神素书,取而按方合服之,一年可能乘云而行。道成,来就吾于此。勿得为汉臣也,亦不复为语帝。」度世于是拜辞而去,下山见梁伯,不告所以。梁伯意度世必有所得,乃叩头于度世,求乞道术。先是度世与之共行,见伯情行温实,乃以语之。梁伯但不见柱下之神方耳。后掘得玉函,封以飞仙之香,取而饵服。乃五色云母,遂合药服之,与梁伯俱仙去。留其方与子,而世人多有得之者。
《昭明文选》二十一卷〈诗乙·游仙〉~020~
翡翠戏兰苕,容色更相鲜。绿萝结高林,蒙笼盖一山。中有冥寂士,静啸抚清弦。放情陵霄外,嚼橤挹飞泉。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
《列仙传》
洪崖先生,或曰皇帝之臣伶伦也,得道仙去,姓张氏。或曰尧时已三千岁矣。汉仙人魏叔卿在终南绝顶与数人博,其子度臣问卿曰:「同与博者为谁?」叔卿曰:「洪崖先生辈也」。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九〈居处部十七·井〉
《豫章记》:「厌源山西北,余侔村五六里,有洪井,说云:洪崖先生之井。」

例句

仙井今犹在,洪崖久不还。 张九龄 登城楼望西山作

缅思洪崖术,欲往沧海隔。 李白 日夕山中忽然有怀

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厓饭。 李贺 五粒小松歌

嘈嘈弦吹匝天开,洪崖箫声绕天来。 李贺 荣华乐

水淹徐孺宅恒乾,绳坠洪崖井无底。 顾况 同裴观察东湖望山歌

洪崖遣后名何远,陆绩怀来事更长。 齐己 谢桔洲人寄桔

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 李商隐 碧城三首 其二

勿追赤松游,勿拍洪崖肩。 白居易 题裴晋公女几山刻石诗后

典故
一杯持两螯
 
一生长拍浮
 
左倾醪,右持螯
 
左右持螯白
 
左手持蟹螯
 
左持蟹,右持杯
 
左持螯,右持杯
 
左持蟹螯
 
左酾酒,右持螯食
 
忆蟹螯
 
手持蟹螯
  
把蟹螯
 
把蟹螯杯
  
拍浮酒池
 
持螯
 
持螯手
 
持螯拍浮
 
持蟹
 
持蟹螯
 
持霜螯
 
浮拍池中
 
毕卓杯
 
毕君拍浮
 
蟹螯左手池
 
蟹螯杯
 
身世酒杯中
 
酒中浮
  
酒船香
 
霜螯左手池
 
霜螯持

相关人物
毕卓

参考典故
瓮下眠


《艺文类聚》卷四十八〈职官部四·吏部郎〉~862~
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曰:「毕卓,字茂世,新蔡人,少亦放达。泰兴末,为吏部郎,常饮酒废职。比舍郎酿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閒取酒饮,掌酒者不察,执而缚之。郎往视之,乃毕吏部也,遽释其缚。卓遂引主人宴于瓮侧,取醉而去。卓常谓人曰:「右手持酒卮,左手持蟹螫,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晋中兴书》卷七〈陈留阮录〉~429~
毕卓字茂世,新蔡人。少希放达,为胡母辅之所知。太兴末为吏部郎,常饮酒废职,比舍郎酿酒熟,卓因醉,夜至其瓮间取酒饮之。掌酒者不察,谓是盗执而缚之,郎往视,乃毕,吏部也,遽释其缚。卓遂引主人燕于瓮侧,致醉而去。卓常谓人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
《晋书》卷四十九〈毕卓列传〉~38~
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及过江,为温峤平南长史,卒官。

例句

金罍几醉乌程酒,鹤舫閒吟把蟹螯。 羊士谔 忆江南旧游二首之二

典故
代斲
 
借斧斤
 
匠石善运
 
匠石操斤
 
匠石斤
  
垩劳运斤
 
垩鼻运斤
 
妙斤
 
思郢质
 
惠死庄杜口
   
斧挥郢鼻
 
斲妮
   
斲鼻工
 
罢挥斤
 
良斲
  
运斤不辍
  
运斤质
 
郢人妙质
   
郢匠斲
 
郢匠风斤
   
郢斲
  
鼻蝇受斤

相关人物
惠施
 
庄子


《庄子集释》卷八中〈杂篇·徐无鬼〉~843~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简释

郢匠:指技艺高超的人,或喻大毛笔。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成风郢匠斫,流水伯牙弦。”


例句

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刘禹锡 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

脱略磻溪钓,操持郢匠斤。 杜甫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惠死庄杜口,钟殁师废琴。 白居易 哭崔常侍晦叔

郢匠抡材日,辕轮必尽呈。 皇甫冉 上礼部杨侍郎

雕琢只应劳郢匠,膏肓终恐误秦医。 罗隐 投所思

落笔空追怆,曾蒙借斧斤。 郑谷 读故许昌薛尚书诗集

成风郢匠斫,流水伯牙弦。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

典故
光阴蓟子训
 
公摩挲
 
几摩挲
 
摩挲金狄
 
摩挲铜人
 
摩挲铜狄
 
摩狄
 
摩铜人
 
摩铜狄
 
抚铜狄
 
灞城翁
 
看铜狄
 
蓟叟
 
见铜人制
 
逢蓟子
 
金狄手摩挲
 
金狄摩挲
  
铜狄摩挲
 
铸狄年

相关人物
蓟子训


《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下·蓟子训〉~2745~
蓟子训者,不知所由来也。建安中,客在济阴宛句。有神异之道。尝抱邻家婴儿,故失手墯地而死,其父母惊号怨痛,不可忍闻,而子训唯谢以过误,终无它说,遂埋藏之。后月馀,子训乃抱儿归焉。父母大恐,曰:「死生异路,虽思我儿,乞不用复见也。」儿识父母,轩渠笑悦,欲往就之,母不觉揽取,乃实儿也。虽大喜庆,心犹有疑,乃窃发视死儿,但见衣被,方乃信焉。于是子训流名京师,士大夫皆承风向慕之。后乃驾驴车,与诸生俱诣许下。道过荥阳,止主人舍,而所驾之驴忽然卒僵,蛆虫流出,主遽白之。子训曰:「乃尔乎?」方安坐饭,食毕,徐出以杖扣之,驴应声奋起,行步如初,即复进道。其追逐观者常有千数。既到京师,公卿以下候之者,坐上恒数百人,皆为设酒脯,终日不匮。后因遁去,遂不知所止。初去之日,唯见白云腾起,从旦至暮,如是数十处。时有百岁翁,自说童儿时见子训卖药于会稽市,颜色不异于今。后人复于长安东霸城见之,与一老公共摩挲铜人,相谓曰:「适见铸此,已近五百岁矣。」唐·李贤注引郦元水经注曰「魏文帝黄初元年,徙长安金狄,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
《水经注》卷十九〈渭水下〉~66~
魏明帝景初元年徙长安金狄,重不可致,因留霸城南。人有见蓟子训与父老共摩铜人曰,正见铸此时,计尔日以近五百年矣。
典故
九江船
 
人在浔阳
 
低眉信手
  
半面犹遮
 
司马堪怜
 
司马泪痕
  
同是天涯流落人
 
商妇移船
 
商妇邻舟
 
坐中泣下谁最多
 
多情司马
 
天涯同是伤沦落
 
妙语如弦
 
寻阳司马
 
山歌愁醉浔阳叟
 
断肠司马
 
曲终泪湿琵琶
 
枫叶荻花
 
水面琵琶
 
江上琵琶泪
 
江上琵琶旧曲
 
江上荻花秋
  
江州司马青衫湿
 
江头商妇
 
江头送客
 
泪滴青衫
 
湓浦客
 
湓浦琵琶
 
浔阳叟
 
浔阳商妇临舟
 
浔阳江头客
 
浔阳泪
 
湿衫青
 
玉盘大小乱珠迸
 
琵琶半遮面
 
琵琶江上曲
 
琵琶泪
 
白傅衫
 
白傅送行悲
 
真珠落玉盘
 
船里琵琶
 
花暖间关,冰凝幽咽
 
苦竹黄芦
 
荻花枫叶
 
言语春莺滑
  
间关莺语
  
青衫泪
 
青衫湿
 
黄芦苦竹

相关人物
白居易


《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五〈琵琶引〉
并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船中夜弹琵琶者【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铮铮然有京邑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默,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诗云:「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索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琶琵声停欲语迟。移全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犹把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转轴拨弦三五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撚抹复桃,初为霓裳后六幺【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幽咽泉流冰下滩】【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咽泉流水下难】。水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唯有江心秋月白】。沈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蜀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閒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啼妆泪落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我从去年离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小处无音乐【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就中泣下谁最多】【就中泣泪谁最多】【座中泣泪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典故 
团扇三秋怨
 
团扇妾
 
团扇怨秋风
 
团扇悲歌
 
团扇悲秋
 
团扇捐
 
团扇诗
 
团扇逐秋风
 
妾扇
 
婕妤团扇
  
婕妤扇
 
宫扇怨秋风
 
怨秋风
 
悲团扇
 
悲婕妤
 
悲秋扇
 
悲素扇
 
感婕妤
 
怜团扇
 
手中扇
 
托意唯团扇
 
捐扇
 
捐箧
 
收团扇
 
泣团扇
 
汉主妃
 
汉姬纨扇
 
汉宫圆扇成咏
 
班女怨
 
班女恨
  
班妾秋扇
  
班姬月
 
班姬泣
 
班姬箧
 
班家扇
    
秋扇留句
 
秋风扇
 
秋风弃扇
  
纨扇曲中秋
 
纨扇题诗
  
裁洁素
 
身世如团扇
 
逢秋扇
 
过秋纨扇
 
题秋扇
 
齐纨怨思
 
齐纨扇
 
班姬题扇

相关人物
班婕妤


《昭明文选》卷二十七〈诗戊·乐府上·怨歌行〉~280~
〈序〉:「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玉台》此诗有序云: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云云。
《汉书》卷九十七下〈外戚列传下·孝成班倢伃〉~3984~
自鸿嘉后,上稍隆于内宠。倢伃进侍者李平,平得幸,立为倢?。上曰:「始卫皇后亦从微起。」乃赐平姓曰卫,所谓卫倢伃其后赵飞燕姊弟亦从自微贱兴,踰越礼制,盛于前。班倢伃及许皇后皆失宠,稀复进见。鸿嘉三年,赵飞燕谮告许皇后、班倢伃挟媚道,祝诅后宫,詈及主上。许皇后坐废。考问班倢伃,倢伃对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愬;如其无知,愬之何益?故不为也。」上善其对,怜悯之,赐黄金百斤。赵氏姊弟骄妒,倢伃恐久见危,求共养太后长信宫,上许焉。倢伃退处东宫,作赋自伤悼。

简释

班女怨:指妇女因失宠而哀怨。唐窦牟《元日喜闻大礼寄上翰林四学士中书六舍人二十韵》:“忽思班女怨,遥听越人吟。”


例句

一从悲画扇,几度泣前鱼。 于武陵 长信宫二首

羞同班女高秋扇,欲照明王乙夜书。 刘庭琦 奉和圣制瑞雪篇

秋风能再热,团扇不辞劳。 刘方平 长信宫

君恩不可见,妾岂如秋扇。秋扇尚有时,妾身永微贱。 刘云 婕妤怨

旧宠悲秋扇,新恩寄早春。 天宝宫人 题洛苑梧叶上

张尹将眉学,班姬取扇俦。 宋之问 望月有怀

色丽班姬箧,光润洛川神。 庾抱 卧痾喜霁开扉望月简官内知友

无金可买长门赋,有恨空吟团扇诗。 张窈窕 寄故人(一作杜羔妻诗)

今夜故山依旧见,班家扇样碧峰东。 徐凝 却归旧山望月有寄

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 徐贤妃 长门怨

班扇慵裁素,曹衣讵比麻。 李商隐 喜雪

莫道君恩长不休,婕妤团扇苦悲秋。 李嘉祐 古兴

团扇辞恩宠,回文赠苦辛。 李峤 倡妇行

光含班女扇,韵入楚王弦。 李峤 游禁苑陪幸临渭亭遇雪应制

芙蓉老秋霜,团扇羞网尘。 李白 中山孺子妾歌

行将泣团扇,戚戚愁人肠。 李白 惧谗

捐扇破谁执,素纨轻欲裁。 李益 立春日宁州行营因赋朔风吹飞雪

素魄近成班女扇,清光远似庾公楼。 李端 和李舍人直中书对月见寄

晓菊泫寒露,似悲团扇风。 李贺 感讽六首

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 杜审言 赋得妾薄命

蘼芜山下路,团扇秋风去。 权德舆 杂诗五首

正悦掌中舞,宁哀团扇诗。 武平一 妾薄命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王昌龄 西宫秋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裴回。 王昌龄 长信秋词五首

传闻纨扇恩未歇,预想蛾眉上初月。 王谭 后庭怨

阶下败兰犹有气,手中团扇渐无端。 卢殷 悲秋

长为蕣花光晓日,谁知团扇送秋风。 卢汝弼 薄命妾

忽思班女怨,遥听越人吟。 窦牟 元日喜闻大礼寄上翰林四学士中书六舍人二十韵

六宫谁买相如赋,团扇恩情日日疏。 罗隐 閒居早秋

繁华事逐东流水,团扇悲歌万古愁。 翁绶 婕妤怨

莫比班家扇,宁同卓氏琴。 许浑 赠萧链师

簟委班姬扇,蝉悲蔡琰琴。 韦庄 同旧韵

寒尘妒尽秦王女,凉殿恩随汉主妃。 项斯 古扇

合裁班扇思行幸,愿托凉风箧笥嫌。 鲍溶 上阳宫月

欲和古诗成窦锦,倍悲秋扇损齐纨。 鲍溶 赠远

陆生誇妙法,班女恨凉飙。 齐己 谢人惠扇子及茶

典故
半作帆
 
纹锦制帆
 
采绳纤手
  
锦帆龙舟
  
锦缆龙舟
 
长堤帆影
  
龙艘锦缆


《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686~
又造龙舟凤艒,黄龙赤舰,楼船篾舫。募诸水工,谓之殿脚,衣锦行?,执青丝缆挽船,以幸江都。帝御龙舟,文武官五品已上给楼船,九品已上给黄篾舫,舳舻相接,二百馀里。
《大业拾遗记》
大业十二年,炀帝将幸江都,命越王侑留守东都。宫女半不随驾,争泣留帝,言辽东小国,不足以烦大驾,愿择将征之。攀车留借,指血染鞅,帝意不回,因戏飞白题二十字,赐守宫女云:我梦都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车驾既行,师徒百万前驱。大桥未就,则命云屯将军麻叔谋浚黄河入汴堤,使胜巨舰。叔谋禦命甚酷,以铁脚木鹅试彼浅深。鹅止,谓浚河之夫不忠,队伍死冰下。至今儿啼闻人言麻胡来,即止。其讹言畏人皆若是。帝离都旬日,幸宋何妥所进车。车前只轮高广,疏钉为刃。后只轮庳下,以柔榆为之,使滑劲不滞。使牛禦马(车名)自都抵汴郡。日进禦女车。车<车宪>垂鲛绡纲,杂缀片玉鸣铃,行摇玲珑,以混车中笑语,冀左右不闻也。长安贡禦车女袁宝儿,年十五,腰肢纤堕,骏憨多态,帝宠爱之,特厚。时洛阳进合蒂迎辇花,云得之嵩山坞中,人不知名,采者异而贡之。会帝驾适至,因以迎辇名之。花外殷紫,内素腻,菲芬粉蕊,心深红,跗争两花,枝干烘翠,类通草,无刺。叶圆长薄,其香气农芬馥,或惹襟袖,移日不散,嗅之令人不多睡。帝令宝儿持之,号曰司花女。时诏虞世南、草征辽指挥德音敕于帝侧,宝儿注视久之,帝谓世南曰:"昔传飞燕可掌上舞,朕常谓儒生饰于文字,岂人能若是乎?及今得宝儿,方昭前事。然多憨态,今注目于卿,卿才,人可便嘲之。"世南应诏为绝句曰: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傍辇行。上大悦。至汴,帝御龙舟,萧妃乘凤舸,锦帆彩缆,穷极侈靡。舟前为舞台,台上垂蔽日帘,帘即蒲泽国所进,以负山蛟睫幼莲根丝贯小珠间睫编成,虽晓日激射,而光不能透。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板缕金楫,号为殿脚女。
《炀帝开河记》
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至大粱,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取吴越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垫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舳舻相继,连接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联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
典故
剥葱纤手
 
水剪双眸
 
眼裁秋水
 
秋波如剪

相关人物
李贺


《全唐诗》卷三百九十〈唐儿歌〉【案:杜豳公之子。】
头玉硗硗眉刷翠,杜郎生得真男子。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竹马梢梢摇绿尾,银鸾睒【案:音闪。】光踏半臂。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画空作唐字【浓笑书空作唐字】。眼大心雄知所以,莫忘作歌人姓李。
《全唐诗》卷四百五十四〈筝〉
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楚艳为门阀,秦声是女工。甲明银玓瓅,柱触玉玲珑。猿苦啼嫌月,莺娇语䛏风【鸾娇语䛏风】【鸾娇语泥风】【莺娇语泥风】。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赵瑟清相似【赵瑟情相似】,胡琴闹不同【胡琴调不同】。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霜佩锵还委,冰泉咽复通。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倚丽精神定,矜能意态融。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灯下青春夜【灯下清歌夜】,尊前白首翁。且听应得在,老耳未多聋。
典故
尊酒相逢
 
杯行到手休辞却
 
万事付千钟


《全唐诗》卷三百三十八〈赠郑兵曹〉
尊酒相逢十载前,君为壮夫我少年。尊酒相逢十载后,我为壮夫君白首。我材与世不相当,戢鳞委翅无复望。当今贤俊皆周行,君何为乎亦遑遑【君何为乎独遑遑】。杯行到君莫停手,破除万事无过酒。
典故
北风凉
 
携手同归


《毛诗正义》卷二之三〈国风·邶风·北风〉~04~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北风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携手同归,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惠而好我,携手同车,其虚其邪,既亟只且。
典故    
如喙笔
 
如椽健笔
 
如椽大笔
    
笔如修椽
 
相关人物
王珣


《晋书》卷六十五〈王导列传·王珣〉~756~
时帝雅好典籍,珣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及王国宝自媚于会稽王道子,而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端右。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
《陈书》卷二十六〈徐陵列传〉~334~
陵器局深远,容止可观,性又清简,无所营树,禄俸与亲族共之。太建中,食建昌邑,邑户送米至于水次,陵亲戚有贫匮者,皆令取之,数日便尽,陵家寻致乏绝。府僚怪而问其故。陵云:「我有车牛衣裳可卖,馀家有可卖不?」其周给如此。少而崇信释教,经论多所精解。后主在东宫,令陵讲大品经,义学名僧,自远云集,每讲筵商较,四座莫能与抗。目有青睛,时人以为聪惠之相也。自有陈创业,文檄军书及禅授诏策,皆陵所制,而九锡尤美。为一代文宗,亦不以此矜物,未尝诋诃作者。其于后进之徒,接引无倦。世祖、高宗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陵草之。其文颇变旧体,缉裁巧密,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遂被之华夷,家藏其本。后逢丧乱,多散失,存者三十卷。有四子:俭,份,仪,僔。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五〈苏颋〉~4402~
颋性廉俭,奉禀悉推散诸弟亲族,储无长赀。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帝爱其文,曰:「卿所为诏令,别录副本,署臣某撰,朕当留中。」后遂为故事。其后李德裕著论曰「近世诏诰,惟颋叙事外自为文章」云。

简释

椽笔:喻名家作品或写作才能极高。宋苏轼《三月廿三恭闻皇太后升遐》之一:“月落风悲天雨泣,谁将椽笔写光尘?”


例句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李商隐 韩碑

世掌纶言传大笔,官分鸿序压霜台。 李群玉 送唐侍御福建省兄

典故
臂红高会
 
轻红纤手擘
 
重碧轻红


《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九〈宴戎州杨使君东楼〉
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座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重碧拈春酒【重碧拈筒酒】【重碧酤春酒】【重碧酤筒酒】【重碧擎春酒】【重碧擎筒酒】【重碧拓春酒】【重碧拓筒酒】,轻红擘荔枝。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休吹。
典故
三万六千排日醉
 
倾江变酒
 
岘山落日客犹迷
 
市人拍手拦街笑
 
扶玉山
 
扶起瑶山
 
拍手笑人醉如泥
 
拍手笑颓山
 
明月清风何用买
 
清风不用一钱买
 
玉山未倒
 
玉山自倒
 
举长江变香醪
 
变春江
 
买得风光不著钱
  
难变春江
 
风月不用一钱买


《全唐诗》卷一百六十六〈襄阳歌〉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䍦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翁醉似泥【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恰似葡萄初拨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千金骏马换小妾【千金骏马换少妾】。笑坐雕鞍歌落梅【醉坐雕鞍歌落梅】,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摧,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龟龙剥落生莓苔】,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案:一本此下有:谁能忧彼身后事。金凫银鸭葬死灰二句。】。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漢語大詞典》:手八叉
唐 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入试,叉手构思,凡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见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后因以“手八叉”形容文思敏捷。 清 赵翼 《集益斋即事戏呈休宁座主》诗:“公於此已肱三折,我愧才非手八叉。”
《國語辭典》:温八叉(溫八叉)  拼音:wēn bā chā
人名。即晚唐诗人温庭筠。参见「温庭筠」条。
《漢語大詞典》:修月
古代传说月由七宝合成,人间常有八万二千户给它修治。见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 宋 苏轼 《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诗之一:“从来修月手,合在 广寒宫 。” 金 元好问 《蟾池》诗:“下界新增养蟾户,玉斧谁怜修月苦。”
《漢語大詞典》:玉斧修月
(1).传说 唐 太和 中 郑仁本 表弟游 嵩山 ,见一人枕襆而眠,问其所自。其人笑曰:“君知月乃七宝合成乎?月势如丸,其影,日烁其凸处也。常有八万二千户修之,予即一数。”因开襆,有斤凿数件。见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呎》。后因有“玉斧修月”之说。 宋 王安石 《题扇》诗:“玉斧修成寳月团,月边仍有女乘鸞。” 宋 刘克庄 《最高楼》词:“懒挥玉斧重修月,不扶铁拐会登山。” 金 元好问 《蟾池》诗:“下界新增养蟾户,玉斧谁怜修月苦。”
(2).比喻恢复疆土。 元 方回 《赵宾旸唐师善见和涌金城望次韵三首》之一:“玉斧难修旧月轮,凄凉沙鸟犯鉤陈。总因燕頷多庸将,却误蛾眉事别人。”
《漢語大詞典》:拍肩
轻拍别人的肩膀。表示友好或爱护。 清 唐孙华 《双凤村居诗以志之》:“拍肩同辈多零落,陇畔何人许耦耕?” 清 唐孙华 《题眼医何藏之小照》诗:“拍肩羣瞽世何限,补救造化天无功。”
《漢語大詞典》:郭景飞仙(郭景飛仙)
太平广记卷十三引 晋 葛洪 神仙传·郭璞:“ 郭璞 字 景纯 ……殯后三日, 南州 市人见 璞 货其平生服饰,与相识共语,非但一人。 敦 ( 王敦 )不信,开棺无尸。 璞 得兵解之道,今为 水仙伯 。”后以“郭景飞仙”谓 郭璞 得道成仙。 郭景 为 郭景纯 的省称,即 郭璞 。 宋 张继先 《春从天上来·鹤鸣奉旨》词:“计功成果就,无真教, 郭景 飞仙。”
《漢語大詞典》:洪崖
(1).亦作“ 洪厓 ”、“ 洪涯 ”。传说中的仙人名。 黄帝 臣子 伶伦 的仙号。 汉 张衡 《西京赋》:“ 洪涯 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襹。” 汉 蔡邕 《郭有道林宗碑》:“将蹈 洪崖 之遐跡,绍 巢 许 之絶轨。”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三:“左挹 浮丘 袖,右拍 洪崖 肩。” 清 蒋士铨 《香祖楼·兰因》:“形相爱,影相怜,肯向 洪厓 又拍肩。”
(2). 唐 张氲 号。相传他隐居 姑射山 得仙。参阅说郛卷三十引 宋 张淏 云谷杂记·二洪崖先生
《漢語大詞典》:把蟹
手持蟹螯。谓饮酒吃蟹。 宋 苏轼 《和周正孺坠马伤手》:“书空渐觉新诗健,把蟹行看乐事全。”
分類:蟹螯饮酒
《國語辭典》:拍浮  拼音:pāi fú
游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警世通言。卷一四。一窟鬼癞道人除怪》:「真人面前说不得假话,旱地上打不得拍浮。」
分類:浮游游泳
《國語辭典》:酒池  拼音:jiǔ chí
以酒注满的水池。形容古代权贵生活淫奢无度。《韩非子。喻老》:「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邱,临酒池,纣遂以亡。」
《漢語大詞典》:匠郢
匠石 和 郢 人的并称。 匠石 郢 人相配合,才能表演“运斤成风”的绝技。见《庄子·徐无鬼》。后用以称相知之人。《文选·江淹〈谢仆射〉诗》:“舟壑不可攀,忘怀寄匠郢。” 刘良 注:“此言忘怀於相知。” 唐 李白 《李居士赞》:“彼质我斤,挥风是骋。了物无二,皆为匠郢。”参见“ 匠石 ”。
《國語辭典》:匠石  拼音:jiàng shí
古代一位名叫石的工匠,技术出神入化,运斧削掉郢人鼻端的污泥,而丝毫未伤及鼻。见《庄子。徐无鬼》。后用以为巧匠的代称。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事类》:「夫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笔;研思之士,无惭匠石矣。」也称为「匠伯」。
《漢語大詞典》:成风斤(成風斤)
庄子·徐无鬼:“ 郢 人堊漫其鼻端若蝇翼,使 匠石 斲之。 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堊而鼻不伤, 郢 人立不失容。”后用为技艺高超的典故。 唐 李白 《古风》之三五:“安得 郢 中质,一挥成风斤。” 严复 《六十一岁生辰韩生以诗见寄斐然有怀次韵为答》:“淅米非前甑,成风少妙斤。”
分類:技艺高超
《漢語大詞典》:操斤客
庄子寓言中的匠 石 。语本庄子·徐无鬼:“ 郢 人堊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 石 斲之。匠 石 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堊而鼻不伤, 郢 人立不失容。” 南朝 梁 江淹 《许徵君自叙》诗之十九:“至哉操斤客,重明固已朗。”
《漢語大詞典》:斲泥手
亦作“斵泥手”。 指技艺高超的人。 宋 黄庭坚 《题王黄州墨迹后》诗:“世有斵泥手,或不待 郢 工。” 宋 陈师道 《黄预挽词》之三:“平生斲泥手,斤斧恐长休。”参见“ 斲鼻 ”。
分類:技艺高超
《國語辭典》:斲鼻  拼音:zhuó bí
古代一位名叫石的工匠,能双眼矇住,靠著听力,用斧头挥砍他人鼻尖上薄如蝇翼的白土,而鼻子毫无损伤。典出《庄子。徐无鬼》。后比喻技术熟练、卓越。宋。黄庭坚〈题王仲弓兄弟巽亭〉诗:「傥无斲鼻工,聊付曲肱梦。」也作「斫鼻」。
分類:技艺高超
《國語辭典》:斲鼻  拼音:zhuó bí
古代一位名叫石的工匠,能双眼矇住,靠著听力,用斧头挥砍他人鼻尖上薄如蝇翼的白土,而鼻子毫无损伤。典出《庄子。徐无鬼》。后比喻技术熟练、卓越。宋。黄庭坚〈题王仲弓兄弟巽亭〉诗:「傥无斲鼻工,聊付曲肱梦。」也作「斫鼻」。
分類:技艺高超
《漢語大詞典》:运斤(運斤)
亦作“ 运釿 ”。
(1).挥动斧头砍削。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闚意象而运斤。” 北齐 刘昼 新论·适才:“良匠善能运釿,故无弃材。” 唐 杨炯 《卧读书架赋》:“从绳运斤,义且得於方正;量枘製凿,术乃取於纵横。”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明智·张昺》:“命夫运斤,树有血出,众惧欲止,公乃手自斧之。”
(2).喻技艺的高超。《北齐书·杜弼传》:“无取於游刃,有惭於运斤,不足破秋毫之论,何以解连环之结?”五灯会元·马祖一禅师法嗣·章敬怀晖禅师:“ 郢 人无污,徒劳运斤。” 陈毅 《湖海诗社开征引》:“嗟予生也鲁,空有运斤意。”
《國語辭典》:运斤成风(運斤成風)  拼音:yùn jīn chéng fēng
楚国郢地某人曾将白灰涂在鼻上,任由匠石挥舞斤斧除去鼻上白灰,结果白灰尽除而郢人毫发未伤。典出《庄子。徐无鬼》。后以运斤成风比喻手法纯熟,技术出神入化。宋。苏轼 书吴道子画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馀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漢語大詞典》:郢人斤斲
同“ 郢匠挥斤 ”。 唐 刘禹锡 《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 郢 人斤斲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國語辭典》:郢匠  拼音:yǐng jiàng
古代楚国郢都的巧匠。相传他能将人鼻端如蝇翼般的白粉用斧头削去,而丝毫不损伤鼻子。典出《庄子。徐无鬼》。后借指文章老手或技艺熟练者。唐。杜甫〈奉赠鲜于京兆〉诗:「脱略磻溪钓,操持郢匠斤。」
《漢語大詞典》:郢斤
同“ 郢匠挥斤 ”。 宋 李曾伯 《醉蓬莱·寿别制垣》词:“ 汉 橐班高, 郢 斤名重,喜动旌旗色。” 宋 卫宗武 《摸鱼儿·咏小园晚春》词:“剪裁妙语频賡唱,巧胜 郢 斤 般 斧。”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变调》:“变调者,变古调为新调也……若止为依样葫芦,则是以纸印纸,虽云一线不差,少天然生动之趣矣。因创二法(缩长为短、变旧为新)以告世之执 郢 斤者。”
《漢語大詞典》:郢斧
郢正,斧正。 清 蒲松龄 《代孙蕙答王鼐旧工部启》:“又《哇吹》一册,幸惟 郢 斧。”
分類:斧正
《漢語大詞典》:鼻垩挥斤(鼻堊揮斤)
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比喻指正错误。典出庄子·徐无鬼:“ 郢 人堊漫其鼻端,若蝇翼,使 匠石 斲之, 匠石 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堊而鼻不伤。” 宋 陆游 《叹老》诗:“平生师友凋零尽,鼻堊挥斤未有人。”
《漢語大詞典》:铜狄(銅狄)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史记 秦始皇 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五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 临洮 ……是岁 始皇 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后因称“铜人”为“铜狄”。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铜狄分形,肃严扃於左序。” 金 刘迎 《赠人》诗:“ 蓬莱 咫尺三万里,铜狄因循五百年。” 郁达夫 《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好待期颐觴咏日,重摩铜狄话沧桑。”
《國語辭典》:千呼万唤(千呼萬喚)  拼音:qiān hū wàn huàn
频频呼唤,再三催促。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也作「千唤万唤」。
《國語辭典》:司马青衫(司馬青衫)  拼音:sī mǎ qīng shān
司马,职官名。青衫,指卑微的官服。唐朝诗人白居易自述贬官江州司马期间,一日于江边送客,听闻邻船上歌女诉说身世,感动得将衣衫哭湿了。语出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以司马青衫指白居易,亦用来比喻极为悲伤哀痛。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分類:悲伤凄切
《國語辭典》:江州司马(江州司馬)  拼音:jiāng zhōu sī mǎ
唐代诗人白居易。因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在其名作〈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二句,后遂以其为白居易的代称。元。无名氏《货旦郎》第一折:「你比著东晋谢安才艺浅,比著江州司马泪痕多。」
《國語辭典》:轻拢慢撚(輕攏慢撚)  拼音:qīng lǒng màn niǎn
一种弹琵琶的手法。唐。白居易〈琵琶行〉:「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漢語大詞典》:青衫司马(青衫司馬)
唐 白居易 贬官 江州 司马时,所作《琵琶引》有“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 司马青衫湿”之句,后因用“青衫司马”喻指失意之官吏。 宋 辛弃疾 《鹧鸪天·郑厚卿席上谢余伯山》词:“看逸韵,自名流,青衫司马且 江州 。” 清 陈维嵩 《百字令·客有善丝竹者以笺索词漫为赋此》词:“今日白髮何堪,青衫司马,仍会 秋娘 宅。”
《國語辭典》:团扇(團扇)  拼音:tuán shàn
1.圆形有柄的扇子。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之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2.比喻失欢失宠的人。参见「班姬咏扇」条。唐。李峤〈倡妇行〉:「团扇辞恩宠,回文赠苦辛。」唐。李白〈惧谗〉诗:「行将泣团扇,戚戚愁人肠。」
《漢語大詞典》:团扇歌(團扇歌)
乐府 吴 声歌曲,也称《团扇郎歌》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吴声歌曲二 郭茂倩 题解引 南朝 陈 智匠 《古今乐录》:“《团扇郎歌》者, 晋 中书令 王珉 捉白团扇与嫂婢 谢芳姿 有爱,情好甚篤。嫂捶挞婢过苦, 王 东亭闻而止之。 芳姿 素善歌,嫂令歌一曲当赦之。应声歌曰:‘白团扇,辛苦五流连,是郎眼所见。’ 珉 闻,更问之:‘汝歌何遗?’ 芳姿 即改云:‘白团扇,憔悴非昔容,羞与郎相见。’后人因而歌之。”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河间王 琛 ﹞有婢 朝云 ,善吹箎,能为《团扇歌》《陇上声》。”
《漢語大詞典》:婕妤怨
乐府 楚 调曲名。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八·班婕妤 宋 郭茂倩 题解:“一曰《婕妤怨》……《乐府解题》曰:‘《婕妤怨》者,为 汉成帝 班婕妤 作也。 婕妤 , 徐令彪 之姑, 况 之女。美而能文,初为 帝 ( 成帝 )所宠爱。后幸 赵飞燕 姊弟,冠於后宫; 婕妤 自知见薄,乃退居东宫,作赋及《紈扇诗》以自伤悼。后人伤之而为《婕妤怨》也。’”又因 班婕妤 失宠后,奉养太后於 长信宫 ,故 唐 人乐府又名《长信怨》。参阅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
《漢語大詞典》:班女扇
亦作“ 班姬扇 ”。 汉 成帝 妃 班倢伃 失宠后,作《团扇》诗(亦称《怨歌行》),以秋扇见弃自喻。后以“班女扇”比喻失宠者或废弃之物。 南朝 梁 刘孝绰 《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耻均 班女 扇,羞儷曹人衣。” 前蜀 韦庄 《同旧韵》:“簟委 班姬 扇,蝉悲 蔡琰 琴。”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顾况 与 韦夏卿 饮酒时,金气已残, 夏卿 请席徵秋后意,或曰‘寒蝉鸣’,或曰‘ 班姬 扇’。” 清 许光治 《水仙子》曲:“拚不弃 班姬 扇,怕重张 河朔 筵。”又因 班 诗中有“团团似明月”之句,亦以形容圆月。 唐 李端 《贺李舍人直中对月见寄》诗:“素魄近成 班女 扇,清光远似 庾公 楼。”
《漢語大詞典》:班姬扇
见“ 班女扇 ”。
《漢語大詞典》:班女扇
亦作“ 班姬扇 ”。 汉 成帝 妃 班倢伃 失宠后,作《团扇》诗(亦称《怨歌行》),以秋扇见弃自喻。后以“班女扇”比喻失宠者或废弃之物。 南朝 梁 刘孝绰 《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耻均 班女 扇,羞儷曹人衣。” 前蜀 韦庄 《同旧韵》:“簟委 班姬 扇,蝉悲 蔡琰 琴。”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顾况 与 韦夏卿 饮酒时,金气已残, 夏卿 请席徵秋后意,或曰‘寒蝉鸣’,或曰‘ 班姬 扇’。” 清 许光治 《水仙子》曲:“拚不弃 班姬 扇,怕重张 河朔 筵。”又因 班 诗中有“团团似明月”之句,亦以形容圆月。 唐 李端 《贺李舍人直中对月见寄》诗:“素魄近成 班女 扇,清光远似 庾公 楼。”
《漢語大詞典》:班扇
即班女扇。比喻失宠或受冷遇之意。文选·谢朓〈和王主簿怨情〉:“相逢咏《蘼芜》,辞宠悲 班扇 。” 刘良 注:“ 班倢伃 失宠,悲怨作《团扇》诗,言秋至则扇见捐也。臣之失位亦然也。” 清 龚自珍 《水龙吟》词:“啸如 鲁 柱,才如 竇 锦,遇如 班 扇。”又因 班倢伃 《团扇》诗中有“新裂 齐 紈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之句,故亦用为咏雪之典。 唐 白居易 《春夜喜雪有怀王二十二》诗:“坐罢 楚 弦曲,起吟 班 扇诗。”参见“ 班女扇 ”。
《漢語大詞典》:班女扇
亦作“ 班姬扇 ”。 汉 成帝 妃 班倢伃 失宠后,作《团扇》诗(亦称《怨歌行》),以秋扇见弃自喻。后以“班女扇”比喻失宠者或废弃之物。 南朝 梁 刘孝绰 《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耻均 班女 扇,羞儷曹人衣。” 前蜀 韦庄 《同旧韵》:“簟委 班姬 扇,蝉悲 蔡琰 琴。”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顾况 与 韦夏卿 饮酒时,金气已残, 夏卿 请席徵秋后意,或曰‘寒蝉鸣’,或曰‘ 班姬 扇’。” 清 许光治 《水仙子》曲:“拚不弃 班姬 扇,怕重张 河朔 筵。”又因 班 诗中有“团团似明月”之句,亦以形容圆月。 唐 李端 《贺李舍人直中对月见寄》诗:“素魄近成 班女 扇,清光远似 庾公 楼。”
《漢語大詞典》:画扇(畫扇)
(1).在扇上作画。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蘧道愍章继伯》:“竝善寺壁,兼长画扇,人马分数,毫釐不失。”
(2).指有画饰的扇子。 南朝 梁 鲍泉 《落日看还》诗:“雕甍斜落影,画扇拂游尘。” 唐 杜甫 《伤秋》诗:“高秋收画扇,久客掩荆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吴画余绣:“ 康熙 丁未,从同年 徐敬菴 旭龄 处,见 秀水 吴氏 画扇二:一学 李小将军 山水,一《洛神图》,妙入毫髮。”
《國語辭典》:秋扇  拼音:qiū shàn
1.秋天的小圆扇。南朝梁。元帝〈钟山飞流寺碑〉:「月如秋扇,花疑春雪。」唐。刘禹锡〈送韦秀才道冲赴制举〉诗:「秋扇一离手,流尘蔽霜纨。」
2.入秋天凉,遭弃置不用的团扇。文学作品中比喻不再年轻貌美而遭受冷落的女子。参见「秋扇见捐」条。南朝梁。刘孝绰 班婕妤怨诗:「妾身似秋扇,君恩绝履綦。」唐。蒋防《霍小玉传》:「但虑一旦色衰,思移情替。使女萝无托,秋扇见捐。极欢之际,不觉悲至。」后亦用于比喻过时失去效用的事物。金。段克己〈乙巳清明游青阳峡〉诗:「纷纷世无真是非,弃置从渠若秋扇。」元。张宪〈我有〉诗二首之二:「中途偶弃置,竟践秋扇辙。」
《國語辭典》:纨扇(紈扇)  拼音:wán shàn
用细绢制成的团扇。唐。张烜〈婕妤怨〉诗:「贱妾裁纨扇,初摇明月姿。」《儒林外史》第一二回:「此时正值四月中旬,天气清和,各人都换了单夹衣服,手持纨扇。」
分類:纨扇团扇
《漢語大詞典》:素纨(素紈)
白色细绢。可用以制衣、书写等。 晋 成公绥 《隶书体》:“尔乃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紈,染玄翰。” 唐 李益 《立春日宁州行营因赋朔风吹飞雪》诗:“捐扇破谁执,素紈轻欲裁。” 宋 陆游 《风流子》词:“更乘兴,素紈留戏墨,纤玉抚孤桐。” 清 曹寅 《五月十一日夜集西堂限韵》之三:“十年披素紈,相顾半老丑。”
《國語辭典》:锦帆(錦帆)  拼音:jǐn fán
1.色彩鲜明的船帆。唐。杜甫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诗:「大家东征逐子回,风生洲渚锦帆开。」唐。李商隐 隋宫诗:「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2.敬称他人的行程。
《漢語大詞典》:锦缆(錦纜)
锦制的缆绳;精美的缆绳。 南朝 陈 张正见 《公无渡河》诗:“金隄分锦缆,白马渡莲舟。” 唐 杜甫 《城西陂泛舟》诗:“春风自信牙檣动,迟日徐看绵缆牵。” 清 陈维嵩 《永遇乐·东溪雨中修禊》词:“锦缆笼沙,红栏委浪,一碧无际。”
《漢語大詞典》:青娥殿脚
唐 颜师古 《大业拾遗记》:“帝御龙舟……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版鏤金檝,号为殿脚女。”后因以“青娥殿脚”指挽舟美女。 前蜀 韦庄 《河传》词:“青娥殿脚春妆媚,轻云里,绰约司花妓。”
分類:女子美女
《漢語大詞典》:大手
犹高手。指工于文辞的名家。 唐 僧鸾 《赠李粲秀才》诗:“颯风驱雷暂不停,始向场中称大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曲·杂剧:“北杂剧已为 金 元 大手擅胜场,今人不復能措手。曾见 汪太函 四作……都非当行。”参见“ 大手笔 ”。
《國語辭典》:大手笔(大手筆)  拼音:dà shǒu bǐ
1.大著作或大著作家。《晋书。卷六五。王导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新唐书。卷一二五。苏瑰传》:「颋性廉俭,奉禀悉推散诸弟亲族,储无长赀。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2.大量挥霍钱财的人。《负曝闲谈》第一五回:「金慕暾又是个大手笔,整把银子撒出来,毫无吝色。」也作「大手段」。
3.创办大规模的事业。如:「公司决定要大手笔的开发整片山坡,以建立一个模范社区。」
《國語辭典》:大手笔(大手筆)  拼音:dà shǒu bǐ
1.大著作或大著作家。《晋书。卷六五。王导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新唐书。卷一二五。苏瑰传》:「颋性廉俭,奉禀悉推散诸弟亲族,储无长赀。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2.大量挥霍钱财的人。《负曝闲谈》第一五回:「金慕暾又是个大手笔,整把银子撒出来,毫无吝色。」也作「大手段」。
3.创办大规模的事业。如:「公司决定要大手笔的开发整片山坡,以建立一个模范社区。」
《國語辭典》:大笔(大筆)  拼音:dà bǐ
1.尊称他人的书法或文字。《儒林外史》第四○回:「但得老先生大笔,小弟也可借以不朽了。」
2.写大字的毛笔。如:「这笔太小了,可否借只大笔给我?」
3.大批、大宗。如:「这是大笔钱哪,不是小数目。」
《國語辭典》:大笔如椽(大筆如椽)  拼音:dà bǐ rú chuán
椽,屋顶的柱子。大笔如椽形容笔大如屋顶上的柱子。《晋书。卷六五。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后用以称扬著名作品、作家或写作才能极高。
《國語辭典》:如椽笔(如椽筆)  拼音:rú chuán bǐ
晋人王珣梦见有人给他如椽的大笔,醒来以为有大手笔事,不久皇帝驾崩,哀册、谥议等皆由王珣草拟。典出《晋书。卷六五。王导传》。后比喻重要文告或称颂他人笔力雄健,文章优美。宋。张镃 诚斋再韵见遗走笔复和并邀尤检正京右司观花诗:「戈挥就借如椽笔,不信湖边日易沉。」
《國語辭典》:大手笔(大手筆)  拼音:dà shǒu bǐ
1.大著作或大著作家。《晋书。卷六五。王导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新唐书。卷一二五。苏瑰传》:「颋性廉俭,奉禀悉推散诸弟亲族,储无长赀。自景龙后,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故时号『燕许大手笔』。」
2.大量挥霍钱财的人。《负曝闲谈》第一五回:「金慕暾又是个大手笔,整把银子撒出来,毫无吝色。」也作「大手段」。
3.创办大规模的事业。如:「公司决定要大手笔的开发整片山坡,以建立一个模范社区。」
《國語辭典》:椽笔(椽筆)  拼音:chuán bǐ
晋代王珣梦见有人给他一只粗大如椽的笔,便认为将有大手笔的事发生。不久果然皇帝驾崩,因为王珣文笔极佳,所有的哀册谥议,皆由王珣草拟。见《晋书。卷六五。王导传》。后用以称赞人文笔出众。《聊斋志异。卷四。罗刹海市》:「先生文学士,必能衙官屈、宋。欲烦椽笔赋『海市』,幸无吝珠玉。」
《漢語大詞典》:燕许(燕許)
唐玄宗 时名臣 燕国公 张说 、 许国公 苏颋 的并称。两人皆以文章显世,时号“燕许大手笔”。见《新唐书·苏颋传》。 唐 李涉 《题温泉》诗:“当时 姚 宋 并 燕 许 ,尽是 驪山 从驾人。” 宋 王巩 王氏谈录·李卫公文:“公亟称 李卫公 之文,谓不减 燕 许 。” 清 赵翼 《后园居》诗:“自命 韩欧 家,羣奉 燕 许 名。” 金 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惟碑铭壮丽,涵盖众长,修则万言,简可十字, 燕 许 手笔, 左 马 史才,鎔为一器,文章之极轨哉!”
《漢語大詞典》:笔如椽(筆如椽)
晋书·王珣传:“ 珣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諡议,皆 珣 所草。”后因以“笔如椽”喻大手笔或重要的文墨之事。 宋 苏轼 《光禄庵》诗之一:“何事庵中著光禄,枉教閒处笔如椽。”
《漢語大詞典》:铜鞮(銅鞮)
(1). 春秋 晋 邑名。在今 山西省 沁县 南。 晋平公 曾筑 铜鞮宫 于此。 汉 置县,治所在今 山西省 沁县 南。 北魏 以后屡有迁移。 明 洪武 初废入 沁州 。左传·成公九年:“秋, 郑伯 如 晋 , 晋 人讨其贰於 楚 也;执诸 铜鞮 。” 杜预 注:“ 铜鞮 , 晋 别县,在 上党 。” 杨伯峻 注:“据《嘉庆一统志》, 铜鞮 在今 山西 沁县 南。”
(2). 春秋 晋 离宫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 铜鞮 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 杜预 注:“ 铜鞮 , 晋 离宫。” 杨伯峻 注:“ 铜鞮宫 在 山西 沁县 南二十五里。”
(3).指 襄阳 。 唐 李端 《代弃妇答贾客》诗:“ 玉垒城 边争马走, 铜鞮 市里共乘舟。” 宋 张孝祥 《醉落魄》词:“桃花庭院光阴速, 铜鞮 谁唱大堤曲。归时想是樱桃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公文介公诗:“《襄阳》云……林鶯送客巖花笑,曾见 铜鞮 歌舞无?”
(4).曲名。 明徐复祚《投梭记·叙饮》:“唱罢《铜鞮》日欲脯,花前醉樽前起舞。”参见“ 铜鞮曲 ”。
(5).亦作“ 铜鍉 ”。复姓。 春秋 时有 铜鍉伯华 。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漢語大詞典》:铜鞮曲(銅鞮曲)
《白铜鞮歌》。也称《襄阳蹋铜蹄》。乐府清商曲名。隋书·音乐志上:“初 武帝 之在 雍镇 ,有童謡云:‘ 襄阳 白铜蹄,反缚 扬州 儿。’识者言,白铜蹄谓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 扬州 之士,皆面缚,果如謡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 沈约 为三曲,以被絃管。” 宋 梅尧臣 《送周谏议知襄阳》诗:“里儿尚唱《铜鞮曲》,耆旧争随画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