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托钵(託鉢)
(1).手托钵盂。佛教戒律规定僧人到斋堂用膳或向施主家乞求布施,都手托钵盂。《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目连 蒙佛勑,遂即託鉢持盂,寻觅阿孃。”
(2).指乞食。《廿载繁华梦》第三四回:“纵或不然,妾寧沿门託鉢,以全终始,方称妾心。”
《國語辭典》:托钵(托缽)  拼音:tuō bō
僧人的食具称为「钵」。佛教僧人乞求布施,皆以手托承钵盂,故称为「托钵」。后引为乞食、讨饭之意。《禅宗无门关》:「德山托钵;南泉斩猫。」
《漢語大詞典》:托钵
亦作“ 托钵 ”。
1.手托钵盂。指僧人赴斋堂吃饭或向施主乞食。钵。梵语的省音译,意为应器。比丘的食器。联灯会要·雪峰义存禅师:“鐘未鸣,鼓未响,托鉢向甚么处去?”续传灯录·惟正禅师:“闻托鉢乞食,未闻安坐以享。” 明 高濂 《玉簪记·谭经》:“衣食浑无措,空门来托鉢。” 明 陈贞慧 《书癸巳毘陵事》:“其时有 澹上人 ,从 匡庐 来,肩瓢笠,日托钵於市。”
2.泛谓贫困求人。 清 张鹿徵 《与程端伯先生书》:“邇来落魄无似,托鉢 东牟 。”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盍投笔从戎,聊以博升斗,不犹愈於托鉢同人,受守钱虏之轻薄乎?”《黑籍冤魂》第二十回:“终日在街头沿门托钵,到了夜间,就在人家屋檐下歇宿。”
《国语辞典》:托钵人(托钵人)  拼音:tuō bō rén
以手托承钵具而乞食的人。
分类:乞食
《漢語大詞典》:沿门托钵(沿門託鉢)
见“ 沿门持鉢 ”。
《漢語大詞典》:沿门持钵(沿門持鉢)
原指僧、尼挨门向人求布施,后泛指到处乞求施舍。 明 高攀龙 《讲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若天分之我不承受,此家当,我却无分了,便至沿门持鉢,仰息他人。”亦作“ 沿门托鉢 ”、“ 沿门託鉢 ”。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你若借了这事向亲友各家不问交谊一概的沿门托鉢摇尾乞怜起来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 钱钟书 《围城》七:“现在我真是无家可归,沿门讬钵,同事和学生全瞧不起的。”
《國語辭典》:沿门托钵(沿門託缽)  拼音:yán mén tuō bō
原指僧尼挨家向人请求布施。后泛指挨户乞食。《儿女英雄传》第一二回:「你若借了这事,向亲友各家,不问交谊,一概的沿门托钵,摇尾乞怜起来,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也作「沿门托钵」。
《漢語大詞典》:沿门持钵(沿門持鉢)
原指僧、尼挨门向人求布施,后泛指到处乞求施舍。 明 高攀龙 《讲义·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若天分之我不承受,此家当,我却无分了,便至沿门持鉢,仰息他人。”亦作“ 沿门托鉢 ”、“ 沿门託鉢 ”。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你若借了这事向亲友各家不问交谊一概的沿门托鉢摇尾乞怜起来就大不是我的意思了。” 钱钟书 《围城》七:“现在我真是无家可归,沿门讬钵,同事和学生全瞧不起的。”
《漢語大詞典》:持钵(持鉢)
(1).佛教语。托钵。 南朝 梁 沈约 《述僧设会论》:“至时持鉢往福众生。” 唐 吴融 《金陵遇悟空上人》诗:“东阁无人事渺茫,老僧持鉢过 丹阳 。”
(2).引申为行脚。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三僧:“愿得一茅菴,足供大士像,旁可坐卧诵经,足跡不出门,而免持鉢之苦。”
《國語辭典》:行乞  拼音:xíng qǐ
向人乞讨。《管子。轻重己》:「食如言而勿遗,多者为功,寡者为罪,是以路无行乞者也。路有行乞者,则相之罪也。」《吕氏春秋。慎大览。报更》:「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主于此。」
托钵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之乞食也。正字通曰:「托同拓,手承物也。」手承钵而乞食之义也。续传灯录惟正禅师章曰:「闻托钵乞食,未闻安生以享。」又粥饭之时,擎钵而赴僧堂,曰托钵。联灯会要雪峰章曰:「师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师晒饭巾次,见德山托钵,至法堂前。师云:这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么处去!山便归方丈。」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乞食。
德山托钵
【佛学大辞典】
(公案)雪峰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托钵至法堂。峰晒饭巾次,见德山云:这老汉,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什么处去?德山便归方丈。峰举似岩头。岩头云: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山闻使侍者呼岩头来,问曰:汝不肯老僧耶?岩头密启其意。德山至来日上堂,果与寻常不同。岩头至僧堂前打掌大笑云:且喜老汉得会末后之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见会元岩头章,无门关。
托钵天王
【佛学常见辞汇】
四天王之一,即北方多闻天王,梵名毗沙门,管领罗刹夜叉,佛令掌擎古佛的舍利塔,故俗称为托塔天王。
沿门托钵
【俗语佛源】
钵,是梵语钵多罗patya的省略,是出家比丘应蓄六物(大衣、中衣、下衣、铁钵、坐具、漉水囊)之一,即饭器,有泥质和铁质等。托钵乞食,是印度佛教为比丘所制的乞食制度。作用是不以资生事务乱心,省事修道。比丘每天早晨托著钵盂沿家挨户地去接受施主们的供养,来解决自己的衣食问题。这项乞食制,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一直沿袭至今。到了唐代,由于禅宗的马祖道一创丛林、百丈怀海立清规,实行边生产边修行的农禅规制,从而改革了印度佛教传入的这一乞食制度。后来,沿门托钵一词比喻到处乞求叫化。如《儿女英雄传》说:「不问交谊,一概的沿门托钵、摇尾乞怜起来。」(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