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刀环有约
 
刀环泣
 
刀环泪
 
刀环约
 
刀环视
  
刀头飞镜
 
唱刀环
 
问刀头
 
梦刀环
 
梦刀头
 
大刀折
  
寄刀环
 
寄刀头
 
折大刀
 
明月揽刀环
 
望刀头
 
盼刀环
 
破镜刀环
 
破镜飞
 
视刀环
 
解刀环
 
咏大刀
 
赋刀环
 
雪窖刀环
 
飞明镜
 
飞破镜

相关人物
任立政
 
李陵


《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李广·(孙)李陵〉~2458~
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至,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皆侍坐。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
《邵氏闻见后录》卷十八~4~
古乐府:「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藁砧,鈇也,问夫何在。重山,出字,夫出也。何当大刀头,刀头有环,何时还也。破镜飞上天,月半还也。如李义山「空看小垂手,忍问大刀头」;宋子京「曾损归书凭鲤尾,莫令残月误刀头。」俱用此事云。

简释

刀环有约:环、还谐音,用以咏思乡之情。清尤侗《挽叶元礼台人三首》之二:“刀环有约劳恩妇,剑铁无家泣老亲。”


例句

佳期应借问,为报在刀头。 宋之问 望月有怀

百战苦不归,刀头怨明月。 常建 塞上曲

佳期应借问,为报在刀头。 康庭芝 咏月

藁砧刀头未有期,攀条拭泪坐相思。 徐彦伯 芳树

怪来频起咏刀头,枫叶枝边一夕秋。 施肩吾 送裴秀才归淮南

空看小垂手,忍问大刀头。 李商隐 拟意

破镜徒相问,刀头恐隔年。 李群玉 初月二首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杜甫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之一

夜闻汉使归,独向刀环泣。 王昌龄 从军行二首

书中自报刀头约,天上三看破镜飞。 赵嘏 洞庭寄所思

别马连嘶出御沟,家人几夜望刀头。 钱起 送崔校书从军

东城跃紫骝,西路大刀头。 韩翃 送刘侍御赴令公行营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高适 入昌松东界山行

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 高适 送刘评事充朔方判官赋得征马嘶

典故
垫一角巾
 
垫吾巾
 
垫角巾
 
垫金
 
学林宗
 
巾一角
 
巾垫林宗
 
巾残垫角
 
巾角垫
 
巾角折
 
巾角争垫
   
折鸟巾
  
林宗野外巾
 
林巾
 
乌纱折角
 
细雨垫巾
 
纶巾折
 
葛巾乖角
 
角巾折
 
角巾沾雨
 
护得纶巾角
 
雨中折角

相关人物
郭太


《后汉书》卷六十八〈郭符许列传·郭太〉~2225~
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早孤,母欲使给事县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遂辞。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司徒黄琼辟,太常赵典举有道。或劝林宗仕进者,对曰:「吾夜观乾象,昼察人事,天之所废,不可支也。」遂并不应。性明知人,好训士类。身长八尺,容貌魁伟,褒衣博带,周游郡国。尝于陈梁閒行遇雨,巾一角垫,时人乃故折巾一角,以为「林宗巾」。其见慕皆如此。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后遭母忧,有至孝称。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覈论,故宦官政而不能伤也。及党事起,知名之士多被其害,唯林宗及汝南袁闳得免焉。遂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

例句

唯有角巾沾雨至,手持残菊向西招。 李益 九月十日雨中过张伯佳期柳镇未至以诗招之

方领蕙带折角巾,杜若已老兰苕春。 李贺 南园

冲情甄负甑,重价折角巾。 卢照邻 咏史四首之二

惭君角巾折,犹肯问衡闱。 钱起 酬刘员外雨中见寄

典故
五鹿角折
 
岳鹿折来
 
折五鹿
 
折五鹿角
 
折群儒角
  

《汉书》卷六十七〈杨胡朱梅云列传·朱云〉~293~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𡵙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繇是为博士。
《西京杂记》卷二~077~
长安有儒生曰惠庄、闻朱云折五鹿充宗之角。乃叹息曰栗犊反能尔邪。吾终耻溺死沟中。遂裹粮从云。云与言。庄不能对。逡巡而去。拊心谓人曰吾口不能剧谈。此中多有。
典故  
妆浅休啼脸
 
孙寿妖态
 
孙寿愁眉
 
孙眉
 
折腰行
 
龋齿孙娘

相关人物
梁冀
 
孙寿


《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玄孙)梁冀〉~79~
弘农人宰宣素性佞邪,欲取媚于冀,乃上言大将军有周公之功,今既封诸子,则其妻宜为邑君。诏遂封冀妻孙寿为襄城君,兼食阳翟租,岁入五千万,加赐赤绂,比长公主。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墯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冀亦改易舆服之制,作平上軿车,埤帻,狭冠,折上巾,拥身扇,狐尾单衣。寿性钳忌,能制御冀,冀甚宠惮之。
《后汉书》志第十三〈五行一·服妖〉~3270~
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要步、龋齿笑。所谓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堕马髻者,作一边。折要步者,足不在体下。龋齿笑者,若齿痛,乐不欣欣。始自大将军梁冀家所为,京都歙然,诸夏皆放效。此近服妖也。

例句

殷勤为报梁家妇,休把啼妆赚后人。 罗虬 比红儿诗之四十六

典故
三折乃良医
  
三折臂
 
三折良医
 
折臂成医
 
经三折
  
肱频折
 
良医三折肱

相关人物
高彊


《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六〈定公·传十三年〉~982~
齐高彊曰:「三折肱知为良医。」
《孔丛子》卷上〈嘉言〉~58~2~
宰我使于齐而反。见夫子。曰梁邱据遇虺毒。三旬而后瘳。朝齐君。齐君会大夫众宾而庆焉。弟子与在宾列。大夫众宾并复献攻疗之方。弟子谓之曰夫所以献方将为病也。今梁邱巳疗矣。而诸夫子乃复献方。方将安施。意欲梁邱大夫复有虺害当用之乎。众坐默然无辞。弟子此言何如。夫子曰汝说非也。夫三折肱为良医。梁邱子遇虺毒而获疗。犹有与之同疾者。必问所以巳之之方焉。众人为此故各言其方。欲售之以巳人之疾也。凡言其方者。称其良也。且以参据所以巳之之方优劣耳。

例句

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慕己知。 刘禹锡 学阮公体三首

悬头曾苦学,折臂反成医。 李商隐 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

典故
学终军
 
折繻
 
抛繻入关
 
弃终繻
  
弃繻入关
  
弃关繻
  
终军
 
终军少
 
终军弃繻
 
识旧吏
 
关门弃繻

相关人物
终军

参考典故
请缨


《汉书》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列传·终军》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还奏事,上甚说。(三国魏·张晏注:「繻音须。繻,符也。书帛裂而分之,若券契矣。」)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壹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语在南越传。军死时年二十馀,故世谓之「终童」。

例句

弃繻当日路,应竞看终军。 姚鹄 送刘耕归舒州

遥知出关后,更有一终军。 岑参 送薛播擢第归河东

陆贾真迂阔,终童久寂寥。 徐弦 送高舍人使岭南

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 李世民 入潼关

未遂终军志,何劳思故乡。 李咸用 边城听角

重看题壁处,岂羡弃繻生。 李德裕 重过列子庙追感顷年自淮服与居守王仆射同题名于庙壁仆射已为御史余尚布衣

所希常道泰,非复候繻同。 李隆基 早度蒲津关

关吏不须迎马笑,去时无意学终军。 杜牧 出关

潼关识旧吏,吏发已如丝。 杜牧 杜秋娘诗

宓子弹琴邑宰日,终军弃繻英妙时。 杜甫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二首

密侍仝锵佩,雄才本弃繻。 权德舆 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

志业尝探绝编义,风尘虚作弃繻生。 权德舆 送殷卿罢举归淮南旧居

李广少时思报国,终军未遇敢论边。 武元衡 长安叙怀寄崔十五

市义虚焚券,关讥谩弃繻。 温庭筠 病中书怀呈友人

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 王勃 散关晨度

国讶终军少,人知贾谊贤。 王维 哭祖六自虚

弃繻频北上,怀刺几西游。 王绩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正师

蕴藏经国术,轻弃度关繻。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开州韦大员外

方同白衣见,不是弃繻人。 窦群 经潼关赠宇文十

新经梦笔夜,才比弃繻年。 耿湋 送郭秀才赴举

莫道归繻在,来时弃故关。 耿湋 题李孝廉书房

若值乡人问,终军贱不还。 薛能 关中送别

终军壮节埋黄土,杨震丰碑翳绿苔。 薛逢 潼关驿亭

终童之死谁继出,燕颔儒生今俊逸。 钱起 送傅管记赴蜀军

为报明年杏园客,与留绝艳待终军。 韦庄 送范评事入关

典故
回夭折

相关人物
孔子
 
颜回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例句

回也实夭折,贾生亦脆促。 徐彦伯 题东山子李适碑阴二首

典故
季布折公卿

相关人物
季布


《史记》卷一○○《季布列传》
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季布召见,谢,上拜为郎中。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馀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例句

鲁连善谈笑,季布折公卿。 李白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典故 

《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
「欲立威者,始于折胶,来而不能困,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三国魏。苏林注:「秋气至,胶可折,弓弩可用,匈奴常以为候而出军。」

例句

北虏胶堪折,秋沙乱晓鼙。 李贺 送秦光禄北徵

季秋胶折边草腓,治兵羽猎因出师。 贾至 燕歌行

典故
一枝丹桂
 
一枝仙桂
 
一枝桂
 
一枝荣
 
一枝高折
     
昆山一片
  
手中有桂
  
折桂高枝
   
昆山一片
 
昆山玉
   
东堂桂树
  
桂一枝
   
桂树
   
桂苑一枝
 
桂香
     
郗枝
 
郤堂桂
 
郤家兄弟
 
郤枝
 
郤诜
 
郤诜丹桂
 
郤诜枝
 
郤诜第
 
郤诜策
 
郤诜联臂
 
郤诜高第
 
相关人物
郤诜


《晋书》卷五十二〈郤诜列传〉~443~
以对策上第,拜议郎。母忧去职。诜母病,苦无车,及亡,不欲车载柩,家贫无以韨马,乃于所住堂北壁外假葬,开户,朝夕拜哭。养鸡种蒜,竭其方术。丧过三年,得马八匹,舆柩至冢,负土成坟。未毕,召为征东参军。徙尚书郎,转车骑从事中郎。吏部尚书崔洪荐诜为左丞。及在职,尝以事劾洪,洪怨诜,诜以公正距之,语在洪传。洪闻而惭服。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帝笑。侍中奏免诜官,帝曰:「吾与之戏耳,不足怪也。」诜在任威严明断,甚得四方声誉。卒于官。子延登为州别驾。

简释

东堂桂树:喻指科举及第。唐崔子向《上鲍大夫》:“东堂桂树何年折,直至如今少一枝。”

片玉:喻贤才。唐李咸用《悼范摅处士》:“安车未至柴关外,片玉已藏坟土新。”


例句

不耕南亩田,为爱东堂桂。 于濆 思归引

东堂桂欲空,犹有收萤光。 于濆 感怀

见诵甘泉赋,心期折桂归。 刘商 送李元规昆季赴举

千钧何处穿杨叶,二月长安折桂枝。 刘商 送杨行元赴举

稍类冲天鹤,多随折桂人。 刘得仁 莺出谷

桂枝攀最久,兰省出仍初。 刘禹锡 伤韦宾客

忆君初得昆山玉,同向扬州携手行。 刘禹锡 送李中丞赴楚州

昆山如可得,一片伫为荣。 刘轲 玉声如乐

如何万里来,青桂看人折。 刘驾 送李殷游边

春风漫折一枝桂,烟阁英雄笑杀人。 司空图 榜下

圣代留昆玉,那令愧郤诜。 司马扎 送友人下第东游

试向昆山投瓦砾,便容灵沼濯埃尘。 周匡物 及第后谢座主

虽欣月桂居先折,更羡春兰最后荣。 周墀 贺王仆射放榜

登龙旧美无邪径,折桂新荣尽直枝。 姚鹄 及第后上主司王起

多此欢情泛鹢舟,桂枝同折塞同游。 姚鹄 和徐先辈秋日游泾州南亭呈三二同年

君子识不浅,桂枝忧更多。 孟郊 送别崔寅亮下第

桂枝妄举手,萍路空劳生。 孟郊 题从叔述灵岩山壁

一枝犹挂东堂梦,千里空驰北巷心。 孙定 寄孙储一作下笔醉中寄储

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 岑参 送縢亢擢第归苏州拜亲

新登郤诜第,更著老莱衣。 岑参 送蒲秀才擢第归蜀

名登郤诜第,身着老莱衣。 岑参 送薛彦伟擢第东归

洛阳才子能几人,明年桂枝是君得。 岑参 送韩巽入都觐省便赴举

东堂桂树何年折,直至如今少一枝。 崔子向 上鲍大夫

桂枝家共折,鸡树代相传。 崔峒 奉和给事寓直

闻君折得东堂桂,折罢那能不暂归。 张氏 寄夫

几出东堂谢不才,便甘閒望故山回。 张蠙 抒怀

不须化作山头石,待我堂前折桂枝。 彭伉 寄妻

折桂早闻推独步,分忧暂辍过重江。 方干 上越州杨严中丞

未折青青桂,吟看不忍休。 方干 中秋月

高情不与俗人知,耻学诸生取桂枝。 方干 献王大夫

郤诜可要真消息,只向春前便得知。 方干 送王霖赴举

珍重郤家好兄弟,明年禄位在何方。 方干 送缙陵王少府赴举

安车未至柴关外,片玉已藏坟土新。 李咸用 悼范摅处士

鹄箭亲疏虽异的,桂花高下一般香。 李咸用 赠陈望尧

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 李商隐 及第东归次灞上欲寄同年

桂树一枝当白日,芸香三代继清风。 李商隐 奉和太原公送前杨秀才戴兼招杨正守戎

长乐遥听上苑钟,䌽衣称庆桂香浓。 李商隐 赠孙绮新及第

青桂本来无欠负,碧霄何处有因依。 李山甫 下第献所知二首

桂树既能欺贱子,杏花争肯采闲人。 李山甫 下第卧疾卢员外召游曲江

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两枝。 李山甫 赴举别所知

登龙兼折桂,归去当高车。 李端 元丞宅送胡浚及第东归觐省

片玉若磨唯转莹,莫辞云水入庐峰。 李群玉 劝人庐山读书

所嗟芳桂晚,寂寞对汀洲。 李群玉 岳阳春晚

霄汉春风棣萼开,桂枝攀尽贾家才。 李群玉 送唐侍御福建省兄

未折月中枝,宁随宋都鹢。 李群玉 送魏圭觐省

梦兰他日应,折桂早年知。 杜甫 同豆卢峰知字韵

礼闱曾擢桂,宪府既乘骢。 杜甫 哭长孙侍御

不得同晁错,吁嗟后郤诜。 杜甫 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

弟兄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 林藻 梨岭

握兰中台并,折桂东堂春。 权德舆 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因献之

桂枝尝遍折,棣萼更相鲜。 权德舆 奉和史馆张阁老以许陈二阁长爱弟俱为尚书郎伯仲同时列在南北省会于左掖因而有咏

名高折桂方年少,心苦为文命未通。 武元衡 戏赠韩二秀才

已献甘泉赋,仍登片玉科。 武元衡 送李正字之蜀

高文常独步,折桂及龆年。 武元衡 送魏正则擢第归江陵

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 温庭筠 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

君是烟霄折桂身,圣朝方切用儒珍。 王霞卿 答郑殷彝

桂折因同树,莺迁各异年。 白居易 东都冬日会诸同年宴郑家林亭

共许郤诜工射策,恩荣请向一枝看。 皇甫冉 送钱唐路少府赴制举

桂树放教遮月长,杏园终待隔年开。 卢尚卿 东归诗

桂树曾争折,龙门几共登。 卢纶 早春游樊川野居却寄李端校书兼呈崔峒补阙司空曙主簿耿湋拾遗

郤诜为胄子,季札是乡人。 窦常 故秘监丹阳郡公延陵包公挽歌词

之荆且愿依刘表,折桂终惭见郤诜。 窦牟 酬舍弟庠罢举从州辟书

之荆且愿依刘表,折桂终惭见郤诜。 窦牟 酬舍弟庠罢举从州辟书

丹桂竟多故,白云空有情。 罗隐 南康道中

应观法界莲千叶,肯折人间桂一枝。 罗隐 和禅月大师见赠

还被青青桂,催君不自由。 罗隐 商于驿与于蕴玉话别

红尘偶别迷前事,丹桂相倾愧后徒。 罗隐 寄徐济进士

不耕南亩田,为爱东堂桂。 罗隐 思归行

仙桂高高似有神,貂裘敝尽取无因。 罗隐 东归

难将白发期公道,不觉丹枝属别人。 罗隐 东归

邹律有风吹不变,郤枝无分住应难。 罗隐 东归别所知

丹桂无心彼此谙,二年疏懒共江潭。 罗隐 湘中赠范郧

抛掷红尘应有恨,思量仙桂也无端。 罗隐 西京崇德里居

六枝仙桂最先春,萧洒高辞九陌尘。 罗隐 送蕲州裴员外

当年忆见桂枝春,自此清途未四旬。 罗隐 酬寄右司李员外

荆璞献多还得售,桂堂恩在敢轻回。 翁承赞 喜弟承检登科

不爱春宫分桂树,欲教天子枉蒲轮。 翁洮 赠方干先生

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 胡曾 下第

位以穿杨得,名因折桂还。 薛业 晚秋赠张折冲

得意东归过岳阳,桂枝香惹蕊珠香。 袁皓 寄岳阳严使君

丹桂阻丹恳,白衣成白头。 许棠 投徐端公

丹霄空把桂枝归,白首依前着布衣。 许棠 讲德陈情上淮南李仆谢八首

东堂曾受荐,垂白志犹坚。 许棠 陈情献江西李常侍五首

折桂文如锦,分忧力若春。 贯休 上宋使君

今日桂枝平折得,几年春色并将来。 贯休 闻许棠及第因寄桂雍

手中已有新春桂,多谢烟香更入衣。 郑谷 擢第后入蜀经罗村路见海棠盛开偶有题咏

化伫还珠美,心将片玉贞。 钱起 送张中丞赴桂州

直矜鹦鹉赋,不贵芳桂枝。 钱起 送李四擢第归觐省

名逃郤诜策,兴发谢玄文。 钱起 送李秀才落第游荆楚

片玉登科后,孤舟任兴行。 钱起 送虞说擢第东游

多才白华子,初擅桂枝名。 钱起 送郑巨及第后归觐

郤诜丹桂无人指,阮籍青襟有泪沾。 韦庄 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

郤堂流桂景,陈巷集车音。 韦庄 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

年年为献东堂策,长是芦花别钓矶。 韦庄 鄠杜旧居二首

谷水直言身不顾,郤诜高第转名香。 韩翃 别泛水县尉

全高南越蠹,岂谢东堂策。 颜真卿 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

芳桂君应折,沉灰我不然。 顾况 送韦秀才赴举

君兼莲幕贵,我得桂枝荣。 顾非熊 行经褒城寄兴元姚从事

东堂第一领春风,时怪关西小骥慵。 黄滔 寄杨赞图学士(学士与元昆俱以龙脑登选)

东堂岁去衔杯懒,南浦期来落泪频。 黄滔 新野道中

虽向东堂先折桂,不如宾席此时同。 黄颇 闻宜春诸举子陪郡主登河梁玩月

待折东堂桂,归来更苦辛。 齐己 赠孙生

典故
临江折轴

相关人物
刘荣(临江闵王)


《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列传·临江闵王刘荣传〉~242~
临江闵王荣以孝景前四年为皇太子,四岁废为临江王。三岁,坐侵庙壖地为宫,上徵荣。荣行,祖于江陵北门,既上车,轴折车废。江陵父老流涕窃言曰:「吾王不反矣!」荣至,诣中尉府对簿。中尉郅都簿责讯王,王恐,自杀。葬蓝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百姓怜之。

例句

仲文照镜,临江折轴。 李瀚 蒙求

典故 
腰如磬


《礼记·曲礼下》
「立则磬折垂佩。」唐·孔颖达疏:「臣则身宜偻折如磬之背,故云磬折也。」
《庄子》杂篇·卷十上《渔父》
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今渔父杖拿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子矣,渔人何以得此乎?

例句

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刘禹锡 学阮公体三首之三

磬折辞主人,开帆驾洪涛。 杜甫 遣遇

典故
三公臂折
 
全折到三公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上〈术解〉~705~
人有相羊祜父墓,后应出受命君。祜恶其言,遂掘断墓后,以坏其势。相者立视之曰:「犹应出折臂三公。」俄而祜坠马折臂,位果至公。南朝梁·刘孝标注引《幽明录》曰:「羊祜工骑乘。有一儿五六岁,端明可喜。掘墓之后,儿即亡。羊时为襄阳都督,因盘马落地,遂折臂。于时士林咸叹其忠诚。」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列传〉~023~
祜年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弄金环。乳母曰:「汝先无此物。」祜即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树中探得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李氏悲惋。时人异之,谓李氏子则祜之前身也。又有善相墓者,言祜祖墓所有帝王气,若凿之则无后,祜遂凿之。相者见曰「犹出折臂三公」,而祜竟堕马折臂,位至公而无子。
典故
孙寿折腰
 
相关人物
孙寿
 
梁冀


《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传》附《梁冀传》
「诏遂封冀妻孙寿为襄城君,……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嘀妆,墯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唐·李贤注引《风俗通》:「折腰步者,足不体任。」

例句

西施捧心,孙寿折腰。 李瀚 蒙求

折步教人学,偷香与客熏。 李端 妾薄命

典故
不事小儿
 
五斗折
 
五斗折腰
    
低头为米
 
元亮折腰
  
折为督邮腰
 
折腰五斗
 
折腰升斗
  
折腰为五斗
 
折腰为米
 
折腰营口腹
  
折腰辱
  
渊明五斗米
 
为米折腰
 
为米负初心
 
督邮束带
 
腰恒折
  
辞小秩

相关人物
陶潜


《宋书》卷九十三〈隐逸列传·陶潜〉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寻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裋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简释

五斗米:喻微薄俸禄。唐岑参《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

斗粟:喻兄弟相残。唐李商隐《和郑愚赠汝阳王孙家筝妓二十韵》:“斗粟配新声,娣侄徒纤指。”


例句

想君畴昔高步时,肯料如今折腰事。 刘长卿 颍川留别司仓李万

折腰五斗间,僶俛随尘埃。 刘长卿 硖石遇雨宴前主簿从兄子英宅

应怜折腰吏,冉冉在风尘。 司空曙 逢江客问南中故人因以诗寄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岑参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久别二室间,图他五斗米。 岑参 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

头白翻折腰,还家私自笑。 岑参 衙郡守还

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 岑参 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

应缘五斗米,数日滞渊明。 张循之 送王汶宰江阴

犹胜堕力求飧者,五斗低腰走世尘。 徐夤 鸿门

既舍三山侣,来馀五斗粮。 曹邺 奉命齐州推事毕寄本府尚书

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 李商隐 自贶

能令折腰客,遥赏竹房春。 李嘉祐 同皇甫冉赴官留别灵一上人

陶令辞彭泽,梁鸿入会稽。 李白 口号赠徵君鸿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 李白 寻紫极宫感秋作

无以墨绶苦,来求丹砂要。华发长折腰,将贻陶公诮。 李白 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

陶令去彭泽,茫然太古心。 李白 赠临洺县令皓弟

小县情未惬,折腰君莫辞。 李颀 赠别高三十五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杜甫 官定后戏赠

黄帽映青袍,非供折腰具。 杜甫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

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奉寄澧州张员外使君五十二韵

远别更搔首,初官方折腰。 权德舆 送少清赴润州参军因思练旧居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王维 早秋山中作

惭无出尘操,未免折腰役。 白居易 北亭

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绿衫中。 白居易 忆微之

即此沧洲路,嗟君久折腰。 皇甫冉 登石城戍望海寄诸暨严少府

无辞折腰久,仲德在鸳行。 卢纶 送乐平苗明府

云衢有志终骧首,吏道无媒且折腰。 钱起 送孙十尉温县

始愿今不从,区区折腰禄。 钱起 过沈氏山居

等陶辞小秩,效朱方负樵。 韦应物 沣上西斋寄诸友

自叹犹为折腰吏,可怜骢马路傍行。 韦应物 赠王侍御

莫言去作折腰官,岂似长安折腰客。 韦应物 杂言送黎六郎

初辞五斗米,唯奉一囊钱。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

空嗟镊须日,犹是屈腰年。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

折腰知宠辱,回首见沈浮。 高适 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右相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高适 封丘作

不知何日更携手,应念兹晨去折腰。 高适 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

《國語辭典》:刀环(刀環)  拼音:dāo huán
刀头的环。因环、还同音,古人以喻征人思归。《汉书。卷五四。李广苏建传。李广》:「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唐。柳中庸征人怨〉诗:「岁岁金河复玉阙,朝朝马策与刀环。」
《國語辭典》:刀头(刀頭)  拼音:dāo tóu
1.刀或刀柄的顶端。唐。杜甫〈后出塞〉诗:「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
2.还。刀头有环,环、还同音,所以做为「还」的隐语。唐。赵嘏 洞庭寄所思诗:「书中自报刀头约,天上三看破镜飞。」
《國語辭典》:大刀头(大刀頭)  拼音:dà dāo tóu
还。刀头常有环,环音谐「还」,故以大刀头暗指还。汉。无名氏〈稿砧今何在〉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國語辭典》:大刀头(大刀頭)  拼音:dà dāo tóu
还。刀头常有环,环音谐「还」,故以大刀头暗指还。汉。无名氏〈稿砧今何在〉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漢語大詞典》:折巾郭
指 东汉 名士 郭太 。亦借指当世名士。 宋 张元干 《次仲弥性所和陈丈大卿韵》:“从来谁数折巾 郭 ?重到似是栽桃 刘 。”参见“ 折角巾 ”。
分類:名士当世
《漢語大詞典》:折角巾
即林宗巾。 东汉 郭太 ,字 林宗 。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 宋 张耒 《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 鲁国 衣冠异,尽戴 林宗 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緑袍少年将军来,教 琼英 飞石子打击。”亦省作“ 折巾 ”。 清 侯方域 《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
分類:名重一时
《漢語大詞典》:折角巾
即林宗巾。 东汉 郭太 ,字 林宗 。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 宋 张耒 《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 鲁国 衣冠异,尽戴 林宗 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緑袍少年将军来,教 琼英 飞石子打击。”亦省作“ 折巾 ”。 清 侯方域 《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
分類:名重一时
《國語辭典》:林宗巾  拼音:lín zōng jīn
东汉郭太,字林宗,风流倜傥。一日外出遇雨,折头巾一角垫著遮雨,后人争相仿效,称为「林宗巾」。典出《后汉书。卷六八。郭符许列传。郭太》。后指文士风流倜傥、名重一时,为人所称羡。或指戴巾淋雨之态。南朝梁。吴均〈赠周兴嗣〉诗四首之一:「唯安莱芜甑,兼慕林宗巾。」宋。陆游〈幽居记今昔事十首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韵〉一○首之五:「雨垫林宗巾,风落孟嘉帽。」
分類:品学为时
《漢語大詞典》:折角
(1). 汉元帝 时,少府 五鹿充宗 治 梁丘 ,以贵幸善辩,诸儒莫敢与抗论。人有荐 朱云 者, 云 入,昂首论难,驳得 充宗 无言以对。诸儒为之语曰:“ 五鹿 岳岳, 朱云 折其角。”事见汉书·朱云传。后以“折角”喻指雄辩。 宋 周邦彦 《汴都赋》:“虽有注河之辩,折角之口,终日危坐,抵掌而谭,犹不能既其万一。” 清 黄景仁 《送容甫归里》诗:“此日众中推折角,他年殿上待重茵。”
(2).指在争论中被人驳倒。旧五代史·周书·冯道传:“復有 梁 朝宰臣 李琪 ,每以文章自擅,曾进《贺平中山王都表》云:‘復 真定 之逆城。’ 道 让 琪 曰:‘昨来收復 定州 ,非 真定 也。’ 琪 昧於地理,顿至折角。”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外交》:“看诸卿闻命即行,絶无繫恋,似此皇华之选,必无折角之虞。”
(3).谓折迭其边角。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升庵集》:“余尝爱 赵子昂 《书跋》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勿捲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特指折迭头巾之角。 清 沈育 《郭有道墓》诗:“士林争折角,仙侣羡同舟。”参见“ 折角巾 ”。
《漢語大詞典》:折角巾
即林宗巾。 东汉 郭太 ,字 林宗 。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 宋 张耒 《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 鲁国 衣冠异,尽戴 林宗 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緑袍少年将军来,教 琼英 飞石子打击。”亦省作“ 折巾 ”。 清 侯方域 《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
分類:名重一时
《漢語大詞典》:犊角茧(犢角繭)
喻指年轻人。语本后汉书·赵憙传“茧栗犊,岂能负重致远乎” 唐 李贤 注:“犊角如茧栗,言小也。” 宋 苏轼 《再用数珠韵赠湜长老》:“耆年日彫丧,但有犊角茧,时来窥方丈,共笑虎毛浅。”
分類:年轻人
《漢語大詞典》:啼妆(啼粧)
见“ 啼粧 ”。
亦作“ 啼糚 ”。亦作“ 啼妆 ”。 1. 东汉 时,妇女以粉薄拭目下,有似啼痕,故名。后汉书·五行志一:“啼糚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始自大将军 梁冀 家所为,京都歙然,诸 夏 皆放效。” 宋 欧阳修 《长相思》词:“爱著鹅黄金缕衣,啼粧更为谁?” 鲁迅 《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 西汉 末年,女人的‘堕马髻’、‘愁眉啼妆’,也说是亡国之兆。”
(2).借指美人的泪痕。 前蜀 韦庄 《闺怨》诗:“啼粧晓不乾,素面凝香雪。” 清 吴伟业 《圆圆曲》:“蜡炬迎来在战场,啼糚满面残红印。”一本作“ 粧 ”。
《漢語大詞典》:堕马妆(墮馬粧)
犹堕马髻。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夜烛飞鸞影,晨匳堕马粧。”
分類:堕马髻
《國語辭典》:三折肱  拼音:sān zhé gōng
比喻阅历深,取得丰富的经验,自然造诣精深。参见「三折肱为良医」条。宋。张侃〈岁时书事〉诗:「年来三折肱,逢人漫称好。」
分類:挫折良医
《漢語大詞典》:肱三折
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后以“肱三折”比喻精于医术。 沈昌直 《赠董蓉生》诗:“家世肱三折,文才笔一枝。”自注:“君精医术,并喜为诗。”
分類:精于医术
《漢語大詞典》:弃繻(棄繻)
汉书·终军传:“初, 军 从 济南 当诣博士,步入 关 , 关 吏予 军 繻。 军 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復传,还当以合符。’ 军 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復传还。’弃繻而去。”繻,帛边。书帛裂而分之,合为符信,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表示决心在 关中 创立事业。后因用为年少立大志之典。 唐 王绩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诗:“弃繻频北上,怀刺几西游。” 唐 杜甫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诗之二:“ 虙子 弹琴邑宰日, 终军 弃繻英妙时。” 清 吴伟业 《感旧赠萧明府》诗:“授简肯忘羣彦会,弃繻谁识少年装。”
《漢語大詞典》:弃繻生(棄繻生)
指 汉 终军 。后泛指年少立大志之人。汉书·终军传:“ 军 为謁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 关 , 关 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 唐 李德裕 《重过列子庙追感顷年与王仆射同题名于庙壁》诗:“重看题壁处,岂羡弃繻生。”参见“ 弃繻 ”。
《漢語大詞典》:弃繻(棄繻)
汉书·终军传:“初, 军 从 济南 当诣博士,步入 关 , 关 吏予 军 繻。 军 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復传,还当以合符。’ 军 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復传还。’弃繻而去。”繻,帛边。书帛裂而分之,合为符信,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表示决心在 关中 创立事业。后因用为年少立大志之典。 唐 王绩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诗:“弃繻频北上,怀刺几西游。” 唐 杜甫 《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诗之二:“ 虙子 弹琴邑宰日, 终军 弃繻英妙时。” 清 吴伟业 《感旧赠萧明府》诗:“授简肯忘羣彦会,弃繻谁识少年装。”
《漢語大詞典》:终童(終童)
汉书·终军传载: 终军 , 济南 人。字 子云 。少好学,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 武帝 任为谒者给事中,累擢谏议大夫。后奉命赴 南越 (今 两广 地区)说 南越 王 入朝。 南越王 愿举国内属而其相 吕嘉 不从,举兵杀王及 终军 。死时年仅二十馀,时称“终童”。《汉书》有传·后因用以为称颂少年有为的典故。 唐 李嘉祐 《送张惟俭秀才入举》诗:“清秀过 终童 ,携书访老翁。” 宋 苏轼 《元日次韵张子野见和》:“旧交怀 贺老 ,新进谢 终童 。”
《漢語大詞典》:折胶(折膠)
(1).汉书·晁错传:“欲立威者,始於折胶。”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秋气至,胶可折,弓弩可用, 匈奴 以为候而出军。”后因用以指秋冬时节。晋书·秃发傉檀载记:“候满月而窥兵,乘折胶而纵鏑。” 宋 夏竦 《和太师相公秋兴》:“原上西风马力生,折胶时候正凄清。”《南齐书·曹虎传》:“ 樊 汉 无幸,咫尺殊风,折胶入塞,乘秋犯边。”
(2).形容严寒。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十五:“壮冰初开地,盲风正折胶。” 宋 苏轼 《玉石偈》:“当观热相无去来,寒至折胶热流金。”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二:“当大寒暑,折胶鑠金时,必拱立座隅。”
《漢語大詞典》:胶折(膠折)
语本汉书·晁错传:“欲立威者,始於折胶。”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秋气至,胶可折,弓弩可用, 匈奴 常以为候而出军。”后因以“胶折”指秋高气爽,宜于行军之时。 唐 虞世南 《从军行》之一:“全兵值月满,精骑乘胶折。” 宋 杨亿 《驾幸河北起居表》:“敢因胶折之候,輙为鸟举之谋。”
《漢語大詞典》:丹枝
丹桂的树枝。比喻科举及第。 唐 齐己 《贻王秀才》诗:“须教至公手,不惜付丹枝。” 唐 罗隐 《东归》诗:“唯将白髮期公道,不觉丹枝属别人。”参见“ 丹桂 ”。
《國語辭典》:丹桂  拼音:dān guì
1.深黄色的木樨花。
2.木犀的别名。参见「木犀」条。
3.比喻登科及第的人。《宋史。卷二六三。窦仪传》:「冯道与禹钧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國語辭典》:丹桂  拼音:dān guì
1.深黄色的木樨花。
2.木犀的别名。参见「木犀」条。
3.比喻登科及第的人。《宋史。卷二六三。窦仪传》:「冯道与禹钧有旧,尝赠诗,有『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之句。」
《漢語大詞典》:仙桂
(1).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称之为“仙桂”。语出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 宋 无名氏 《大圣乐·初夏》词:“轻紈举,动团圆素月,仙桂婆娑。”
(2).喻指科举功名。 宋 无名氏 《百字歌·寿张簿》词:“才华拔萃,早宜仙桂高折。”参见“ 仙人桂 ”。
《漢語大詞典》:仙人桂
旧时称举进士为折桂,因以“仙人桂”借指科举功名。 宋 王禹偁 《送鞠评事宰兰溪》诗:“科名旧捷仙人桂,县界遥看婺女星。”参见“ 仙桂 ”。
《漢語大詞典》:失桂
指科举落第。 唐 人谓登科为折桂,故称。 唐 卢纶 《送魏广下第归扬州》诗:“独归初失桂,共醉忽停杯。”参见“ 折桂 ”。
《國語辭典》:折桂  拼音:zhé guì
晋代郤诜曾以「桂林之一枝」对晋武帝比喻自己举贤良对策的才能,为天下第一。见《晋书。卷五二。郤诜传》。后人遂以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唐。温庭筠 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诗:「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也作「攀桂」。
《國語辭典》:昆山片玉(崑山片玉)  拼音:kūn shān piàn yù
比喻稀世珍宝或才能杰出的人。语本《晋书。卷五二。郤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也作「昆山片玉」。
《國語辭典》:折桂  拼音:zhé guì
晋代郤诜曾以「桂林之一枝」对晋武帝比喻自己举贤良对策的才能,为天下第一。见《晋书。卷五二。郤诜传》。后人遂以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唐。温庭筠 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诗:「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也作「攀桂」。
《漢語大詞典》:擢桂
犹折桂。指科举及第。 唐 杜诵 《哭长孙侍御》诗:“礼闈曾擢桂,宪府旧乘驄。” 宋 杨万里 《送罗宣卿主簿之官巴陵》诗:“ 印山 三子十一孙,六人擢桂两特恩。”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高蟾:“明年 李昭 知贡,遂擢桂,官至御史中丞。”
《國語辭典》:攀桂  拼音:pān guì
比喻科举中第。参见「折桂」条。唐。杜甫 八月十五夜月诗二首之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今试期日近,若但迷恋于此,不惟攀桂无分,亦且身躯难保。」
《國語辭典》:折桂  拼音:zhé guì
晋代郤诜曾以「桂林之一枝」对晋武帝比喻自己举贤良对策的才能,为天下第一。见《晋书。卷五二。郤诜传》。后人遂以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唐。温庭筠 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诗:「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也作「攀桂」。
《國語辭典》:昆玉  拼音:kūn yù
称人兄弟的敬词。《西游记》第四三回:「我且饶你这次:一则是看你昆玉分上;二来只该怪那厮年幼无知,你也不甚知情。」也作「昆玉」。
《國語辭典》:昆玉(崑玉)  拼音:kūn yù
1.昆崙山所产的美玉。用以比喻心志高洁、文章精美或人才杰出。《文选。刘孝标。辩命论》:「琎则志烈秋霜、心贞昆玉。」
2.陆机兄弟生于昆山,后人便以昆玉来敬称别人兄弟。如:「多年不见,不知贤昆玉近来可好?」也作「昆玉」。
《漢語大詞典》:东堂桂(東堂桂)
晋书·郤詵传载: 郤詵 以对策上第,拜议郎。后迁官, 晋武帝 于 东堂 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后因称科举考试及第为“东堂桂”。 五代 齐己 《赠孙生》诗:“待折 东堂 桂,归来更苦辛。” 宋 张先 《感皇恩》词:“第名天陛首 平津 , 东堂 桂,重占一枝春。” 清 纳兰性德 《满江红·茅屋新成却赋》词:“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道别来浑是不关心, 东堂 桂。”
《漢語大詞典》:东堂策(東堂策)
晋书·挚虞传:“ 武帝 詔曰:‘省诸贤良答策,虽所言殊涂,皆明於王义,有益政道……’詔诸贤良方正直言,会 东堂 策问。”后因以“东堂策”指策试。亦指所对的策文。 唐 颜真卿 《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诗:“全高 南越 蠧,岂谢 东堂 策。” 前蜀 韦庄 《鄠杜旧居》诗之一:“年年为献 东堂 策,长是芦花别钓磯。”参见“ 东堂 ”、“ 东堂桂 ”。
分類:策试策文
《漢語大詞典》:桂折
(1).桂枝折断。喻品德高尚的人亡故。 北周 庾信 《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 巴水 幽咽,猿鸣断絶。月落珠伤,春枯桂折。”
(2).折桂。喻登科及第。 唐 白居易 《东都冬日会诸同声宴郑家林亭》诗:“桂折应同树,鶯迁各异年。”参见“ 桂林一枝 ”。
《國語辭典》:桂林一枝  拼音:guì lín yī zhī
桂林,月中的桂树。桂林一枝比喻才能优异、出类拔萃。《晋书。卷五二。郤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國語辭典》:桂枝  拼音:guì zhī
1.桂木的树枝。汉。刘安〈招隐士〉:「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2.牡桂的枝,可入药。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四。木部。桂》。
3.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用桂枝指月。唐。太宗〈辽城望月〉诗:「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
《國語辭典》:桂林一枝  拼音:guì lín yī zhī
桂林,月中的桂树。桂林一枝比喻才能优异、出类拔萃。《晋书。卷五二。郤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漢語大詞典》:桂科
唐 人称科举及第为折桂或登科,省称“桂科”。 唐 李商隐 《为东川崔从事福谢辟并聘钱启》:“仰观莲幕,俯度桂科,卵翼不自他们,顶踵实非己物。” 唐 杜荀鹤 《辞郑员外入关》诗:“男儿三十尚蹉跎,未遂青云一桂科。” 唐 黄滔 《司直陈公墓志铭》:“江山之秀钟乎人,纯孝高节并其身,掬兹二美,摛为雄文,以之登桂科。”参见“ 桂林一枝 ”。
《國語辭典》:桂林一枝  拼音:guì lín yī zhī
桂林,月中的桂树。桂林一枝比喻才能优异、出类拔萃。《晋书。卷五二。郤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國語辭典》:桂籍  拼音:guì jí
科举考试登第人员的名籍。宋。徐铉 庐陵别朱观先辈诗:「桂籍知名有几人,翻飞相续上青云。」
《國語辭典》:桂林一枝  拼音:guì lín yī zhī
桂林,月中的桂树。桂林一枝比喻才能优异、出类拔萃。《晋书。卷五二。郤诜传》:「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漢語大詞典》:片玉
比喻群贤之一。晋书·郤詵传:“﹝ 武帝 ﹞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 唐 元稹 《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联游亏片玉,洞照失明鉴。” 唐 黄滔 《代郑郎中上兴道郑相书》:“逮夫片玉昇科,兼金列牓,虽登龙羣彦,同戴丘山,而附凤一心,偏投胶漆。”
《漢語大詞典》:芳桂
(1).香桂。 南朝 梁简文帝 《招真馆碑》:“柱削芳桂,岂俟 开阳 木飞;材选海檀,无劳 豫章 神拔。” 唐 卢照邻 《五悲文·悲才难》:“巖有芳桂,隰有棠棣。枝巃嵸兮相樛,叶翩翩兮相翳。”
(2).比喻科第功名。 唐 顾况 《送韦秀才赴举》诗:“芳桂君应折,沉灰我不然。” 唐 李商隐 《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诗:“芳桂当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压春期。”
分類:科第功名
《漢語大詞典》:诜枝(詵枝)
晋书·郤詵传:“﹝ 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东堂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因以“詵枝”为颂扬政绩卓著者之典。 唐 罗隐 《寄大理寺徐郎中》诗:“事虽亡显报,理合有阴功。官序 詵 枝老,幽尘 范 甑空。” 雍文华 校辑:“《英华》全唐诗诗末注云:‘ 证圣 中, 徐有功 为大理少卿,执法平恕, 鹿城 主簿 潘好礼 论以美之也。’”
《漢語大詞典》:诜桂(詵桂)
喻练达能干的官吏。 唐 杜牧 《洛下送张曼容赴上党召》诗:“七叶 汉 貂真密近,一枝 詵 桂亦徒然。”参见“ 詵枝 ”。
《漢語大詞典》:诜枝(詵枝)
晋书·郤詵传:“﹝ 詵 ﹞累迁 雍州 刺史。 武帝 於东堂会送,问 詵 曰:‘卿自以为何如?’ 詵 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 崑山 之片玉。’”因以“詵枝”为颂扬政绩卓著者之典。 唐 罗隐 《寄大理寺徐郎中》诗:“事虽亡显报,理合有阴功。官序 詵 枝老,幽尘 范 甑空。” 雍文华 校辑:“《英华》全唐诗诗末注云:‘ 证圣 中, 徐有功 为大理少卿,执法平恕, 鹿城 主簿 潘好礼 论以美之也。’”
《漢語大詞典》:青桂
(1).桂树。桂树常绿,故称。旧题 汉 郭宪 洞冥记卷一:“ 元光 中,帝起 寿灵坛 ……四面列种软枣,条如青桂,风至自拂堦上游尘。” 南朝 梁 江淹 《莲花赋》:“青桂羞烈,沉水惭馨。”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误掇恶名:“ 裴筠 婚 萧楚公 女,言定未几,便擢进士。 罗隐 以一絶刺之,略曰:‘细看月轮还有意,信知青桂近 嫦娥 。’”
(2).香料名。即青桂香。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沉香﹝集解﹞引 苏恭 曰:“沉香、青桂、鷄骨、马蹄、煎香,同是一树,出 天竺 诸国。”参见“ 青桂香 ”。
《漢語大詞典》:青桂香
香木名。与沈香同出一树。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卷中:“案此八物(指蜜香、沈香、鷄骨香、黄熟香等)同出於一树也……细枝紧实未烂者为青桂香。”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沈香﹝集解﹞引 苏颂 曰:“ 沈怀远 《南越志》云:‘ 交趾 蜜香树,彼人取之,先断其积年老木根,经年其外皮乾俱朽烂,木心与枝节不坏,坚黑沈水者,即沈香也……细枝紧实未烂者,为青桂香。’”
《國語辭典》:磬折  拼音:qìng zhé
1.屈身如磬,以示恭敬。三国。魏。曹植〈箜篌引〉:「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文选。阮籍。咏怀诗十七首之十四》:「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
2.形容乐声曲折悠扬。《文选。潘岳。笙赋》:「诀厉悄切,又何磬折。」
《國語辭典》:折臂三公  拼音:zhé bì sān gōng
晋代人羊祜,有相士看了他父亲坟墓的风水后,预言羊祜将做高官。羊祜听了很厌恶,于是损坏坟墓来破解风水。但相士仍说他将成为折断手臂的高官。后羊祜果然坠马折臂,且位至三公。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后用以指羊祜。唐。刘禹锡〈秘书崔少监见示坠马长句因而和之〉诗:「上车著作应来问,折臂三公定送方。」
分類:大臣
《漢語大詞典》:折步
见“ 折腰步 ”。
《國語辭典》:折腰步  拼音:zhé yāo bù
弱不禁风,婀娜多姿的步伐。《后汉书。卷三四。梁统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
《漢語大詞典》:五斗禄
指微薄的官俸。 唐 孟浩然 《京还赠张维》诗:“欲徇五斗禄,其如七不堪。”详“ 五斗米 ”。
分類:微薄官俸
《國語辭典》:五斗米  拼音:wǔ dǒu mǐ
语出《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比喻微薄的俸禄。唐。岑参〈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诗:「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宋。范成大〈初入湖湘怀南州诸官〉诗:「怀哉千金躯,博此五斗米。」
《國語辭典》:五斗米  拼音:wǔ dǒu mǐ
语出《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比喻微薄的俸禄。唐。岑参〈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诗:「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宋。范成大〈初入湖湘怀南州诸官〉诗:「怀哉千金躯,博此五斗米。」
《漢語大詞典》:五斗粟
指微薄的官俸。 元 耶律楚材 《和刘子中韵》诗:“今日君之来,非为五斗粟。” 明 李东阳 《五斗粟》诗:“五斗粟不屈人,五株柳不出门。”详“ 五斗米 ”。
分類:微薄官俸
《國語辭典》:五斗米  拼音:wǔ dǒu mǐ
语出《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比喻微薄的俸禄。唐。岑参〈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诗:「看君五斗米,不谢万户侯。」宋。范成大〈初入湖湘怀南州诸官〉诗:「怀哉千金躯,博此五斗米。」
《漢語大詞典》:屈腰
折腰。指屈身事人。 唐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空嗟镊鬚日,犹是屈腰年。”
《漢語大詞典》:折腰吏
晋 陶潜 为 彭泽县 令,自叹“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见晋书本传。后因以“折腰吏”泛称地方低级官吏。 唐 白居易 《旱热》诗:“忽思公府内,青衫折腰吏。” 唐 韦应物 《赠王侍御》诗:“自嘆犹为折腰吏,可怜驄马路傍行。”参见“ 折腰 ”。
《國語辭典》:折腰  拼音:zhé yāo
1.弯腰行礼。如:「折腰拜谢」。也作「折要」。
2.弯腰下拜。比喻屈辱自己、奉承他人。《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作「折要」。
《漢語大詞典》:折腰禄
晋 陶潜 为 彭泽 令,自叹“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见晋书本传。后遂以“折腰禄”指下级官吏的微薄薪俸。 唐 钱起 《过沈氏山居》诗:“始愿今不从,区区折腰禄。”参见“ 折腰 ”。
《國語辭典》:折腰  拼音:zhé yāo
1.弯腰行礼。如:「折腰拜谢」。也作「折要」。
2.弯腰下拜。比喻屈辱自己、奉承他人。《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作「折要」。
《漢語大詞典》:斗粟
(1).一斗之粟。指少量的粮食。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诗:“持男易斗粟,掉臂莫肯酬。”宋史·食货志上二:“尺縑斗粟,未闻有所增益。” 明 张居正 《答广中督抚书》:“不用斗粟片甲,而使积年逋寇,皆束手归降。”
(2).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 汉文帝 刘恒 之弟 淮南厉王 刘长 谋反失败,被押解去 蜀郡 严道县 ,在路上绝食而死,民间编了首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以“斗粟”讥兄弟不和或不相容。晋书·王沈等传论:“‘斗粟’兴謡,‘踰里’成咏。”新唐书·吴兢传:“陛下即位四年,一子弄兵被诛,一子以罪謫去,惟 相王 朝夕左右。‘斗粟’之刺,《苍蝇》之诗,不可不察。” 元 戴表元 《喜友堂赋》:“ 周公 管 蔡 ,不免相兵。兄弟之间,圣贤所难。下至 汉文 , 淮南 斗粟。 魏 邸急语, 唐 宫飞鏃。贵极万乘,富兼九州。岂曰无家,兄弟为讐。”参见“ 尺布斗粟 ”。
《國語辭典》:尺布斗粟  拼音:chǐ bù dǒu sù
一尺布,一斗粟。比喻数量极少。语本《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用以比喻兄弟不睦。《隋书。卷四五。文四子传。秦孝王俊传。史臣曰》:「俄属天步方艰,谗人已胜,尺布斗粟,莫肯相容。」也作「斗粟尺布」。
《漢語大詞典》:腰折
折腰。谓屈身事人。 唐 元稹 《送友封》诗之二:“若见中丞忽相问,为言腰折气衝天。”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当年五斗米,今日二千石,还似旧时,腰折来犹未直。”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光复文献〉附录〈忠告汉奸文〉》:“或腰折五斗米,或脚踏两边船,无非欲谋个人之私利,无非欲博无耻之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