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46,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折槛
磬折
折角
折梅
折杨柳
折中
折旋
折脚
一折
折屐
折肱
折帛
屈折
手折
面折
《漢語大詞典》:折槛(折檻)
汉 槐里 令 朱云 朝见 成帝 时,请赐剑以斩佞臣 安昌 侯张禹 。 成帝 大怒,命将 朱云 拉下斩首。 云 攀殿槛,抗声不止,槛为之折。经大臣劝解, 云 始得免。后修槛时, 成帝 命保留折槛原貌,以表彰直谏之臣。见《汉书·朱云传》。后世殿槛正中一间横槛独不施栏干,谓之折槛,本此。后用为直言谏诤的典故。 唐 李嘉祐 《故燕国相公挽歌》之一:“共美持衡日,皆言折槛时。” 元 宇文虚中 《古剑行》:“嶙峋折槛霽天威,将军拜伏姦臣泣。” 清 龚自珍 《癸未十月初七日以言事下狱》诗:“九重容折槛,万死待浮 湘 。”亦作“ 折庭槛 ”。 明 无名氏 《鸣凤记·灯前修本》:“怪当朝无肯折庭槛,又谁箇敢牵裳?”
《國語辭典》:磬折  拼音:qìng zhé
1.屈身如磬,以示恭敬。三国。魏。曹植〈箜篌引〉:「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文选。阮籍。咏怀诗十七首之十四》:「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
2.形容乐声曲折悠扬。《文选。潘岳。笙赋》:「诀厉悄切,又何磬折。」
《漢語大詞典》:折角
(1). 汉元帝 时,少府 五鹿充宗 治 梁丘 ,以贵幸善辩,诸儒莫敢与抗论。人有荐 朱云 者, 云 入,昂首论难,驳得 充宗 无言以对。诸儒为之语曰:“ 五鹿 岳岳, 朱云 折其角。”事见汉书·朱云传。后以“折角”喻指雄辩。 宋 周邦彦 《汴都赋》:“虽有注河之辩,折角之口,终日危坐,抵掌而谭,犹不能既其万一。” 清 黄景仁 《送容甫归里》诗:“此日众中推折角,他年殿上待重茵。”
(2).指在争论中被人驳倒。旧五代史·周书·冯道传:“復有 梁 朝宰臣 李琪 ,每以文章自擅,曾进《贺平中山王都表》云:‘復 真定 之逆城。’ 道 让 琪 曰:‘昨来收復 定州 ,非 真定 也。’ 琪 昧於地理,顿至折角。”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外交》:“看诸卿闻命即行,絶无繫恋,似此皇华之选,必无折角之虞。”
(3).谓折迭其边角。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升庵集》:“余尝爱 赵子昂 《书跋》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勿捲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特指折迭头巾之角。 清 沈育 《郭有道墓》诗:“士林争折角,仙侣羡同舟。”参见“ 折角巾 ”。
《漢語大詞典》:折角巾
即林宗巾。 东汉 郭太 ,字 林宗 。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 宋 张耒 《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 鲁国 衣冠异,尽戴 林宗 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緑袍少年将军来,教 琼英 飞石子打击。”亦省作“ 折巾 ”。 清 侯方域 《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
分類:名重一时
《分类字锦》:折梅
荆州记陆凯自江南以梅花一枝寄长安与范晔赠以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分类:
《漢語大詞典》:折杨柳(折楊柳)
(1).古《横吹曲》名。传说 汉 代 张骞 从 西域 传入《德摩诃兜勒曲》, 李延年 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 魏 晋 时古辞亡失。 晋 太康 末, 京 洛 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 南朝 梁 、 陈 和 唐 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曲为五言,唯 唐 有七言者。参阅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二·折杨柳
(2).词牌名。即《杨柳枝》
《國語辭典》:折中  拼音:zhé zhōng
1.调和太过与不及,使之得当合理。《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也作「折衷」。
2.公平、公正。《管子。小匡》:「决狱折中,不杀不辜。」
《漢語大詞典》:折旋
(1).曲行。古代行礼时的动作。《韩诗外传》卷一:“立则磬折,拱则抱鼓,行步中规,折旋中矩。”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失教之家,閽寺无礼……黄门侍郎 裴之礼 号善为士大夫,有如此辈,对宾杖之,其门生僮僕,接於他人,折旋俯仰,辞色应对,莫不肃敬,与主无别也。”朱子语类卷一○五:“折旋是直去了復横去,如曲尺相似。其横转处欲其方如中矩也。”
(2).形容舞姿。 唐 李白 《清平乐令》词:“谁道腰肢窈窕,折旋消得君王。”
(3).返回;转身。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翊圣敬刘海蟾:“此人既已受度,未肯便就仙职,折旋尘中。”明史·顾佐传:“百僚过者,折旋避之。”
(4).形容来回奔逐。 宋 岳珂 桯史·隆兴按鞠:“一日,上亲按鞠,折旋稍久,马不胜勩,逸入廡间。”
(5).周旋。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若目见而身折旋其间, 吕公 以为其长不独在文字也。”
(6).形容山势的曲折盘旋。
《漢語大詞典》:折脚(折腳)
宋 代称太学考试接连失败两次为“折脚”。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后集·成钧旧规》:“若下就试者非内舍校定,以升补做内舍校定者,一年止有两试,一试中则又试两试。若一年两试俱失,谓之折脚,不復试第三试。以三试不中,则当退舍。”脚,一本作“ 脚 ”。
《国语辞典》:一折  拼音:yī zhé
1.全价的十分之一。
2.拇指与食指伸直两端的距离。《醒世恒言。卷一六。陆五汉硬留合色鞋》:「张荩双手承受,看时是一只合色鞋儿。将指头量摸,刚刚一折。」也作「一榨」。
3.戏剧的一节段,元人曲本以一宫调的曲一套为「一折」。《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将廷秀推入戏房中,把纱帽员领穿起,就顶王十朋祭江这一折。」
《國語辭典》:折屐  拼音:zhé jī
屐,木鞋,鞋底有齿状突起。折屐指折断屐齿。晋谢安闻谢玄大破苻坚,外貌如常,但在过门槛时却折断屐齿而不自知。见《晋书。卷七九。谢安传》。后用以形容欣喜难抑。宋。苏轼〈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秉道有〉诗次韵二首之一:「怜君嗜好更迂阔,得我新诗喜折屐。」
分類:狂喜
《國語辭典》:折肱  拼音:zhé gōng
1.肱,手臂。折肱指接受法律制裁。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奏启》:「然后踰垣者折肱,捷径者灭趾。」
2.曲臂为礼。比喻来往结交。唐。韩愈 送孟秀才序:「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吾常折肱焉。其要在详择而固交之。」
3.比喻经过磨鍊而经验丰富。参见「三折肱为良医」条。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
《國語辭典》:三折肱  拼音:sān zhé gōng
比喻阅历深,取得丰富的经验,自然造诣精深。参见「三折肱为良医」条。宋。张侃〈岁时书事〉诗:「年来三折肱,逢人漫称好。」
分類:挫折良医
《國語辭典》:折节(折節)  拼音:zhé jié
1.屈己从人。《管子。霸言》:「折节事彊以避罪,小国之形也。」《史记。卷七○。张仪传》:「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
2.屈己礼贤。如:「折节下交」。《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此人乃公平日所折节敬礼者,何故忘之?」
3.佩服。《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驰骛于唐虞,折节于三代。」
4.改变旧有的志向或作为。如:「折节向学」。《后汉书。卷六五。段颎传》:「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后来家事忽然好了,尽改前非,折节读书。」也称为「变节」。
《漢語大詞典》:折帛
南宋 初将上供、和买、夏税绸绢改为折价输钱,称为折帛。 宋 叶适 《上孝宗皇帝札子》:“自漕司造船、督府犒军而酒价十倍,和买、折帛行而民有二赋。”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宋齐丘:“所谓和买、折帛,尤为名不正而敛最重。”参阅宋史·食货志上三
《國語辭典》:屈折  拼音:qū zhé
弯曲、曲折。如:「台风过后,满园都是屈折了的花草。」
《國語辭典》:手摺  拼音:shǒu zhé
1.旧时属吏申述意见,禀陈公事时所用,大都摺纸手书,亲手呈递于长官,故称为「手摺」。清。孔尚任《桃花扇》闰二○出:「好,好!下官写手摺,明日取出奉送罢。」《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他自己拿嘴说,那个朋友拿笔写。写了又写,改了又改,足足弄了十六个钟头,好容易写了一个手摺。」
2.商家记载交易物品及价值的小摺。
《漢語大詞典》:手摺
1.旧时随手记事或申述意见、禀陈公事的折子。 明 戚继光 《练兵实纪杂集·将官到任宝鉴》:“乃将钱粮兵马城池地里各文册,于案牘中择出,粗涉一过,先取大数,抄为手摺,常在袖中。”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闲话》:“好,好!下官写有手摺,明日取出奉送罢。”《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他自己拿嘴説,那个朋友拿笔写。写了又写,改了又改,足足弄了十六个鐘头,好容易写了一个手摺。”
2.旧时商业上记载交易的折子。
《國語辭典》:面折  拼音:miàn zhé
当面指斥别人的错误。《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郅都传》:「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