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34,分49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曲折
折冲
折腰
九折
折柳
百折
攀折
摧折
折简
折衷
心折
折枝
折之
折节
三折
《國語辭典》:曲折  拼音:qū zhé
1.弯曲回转。如:「登山队沿著曲折的小径攀上顶峰。」《老残游记》第一回:「又都带了千里镜,携了毯子,由后面扶梯曲折上去。」《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
2.事物的隐情。如:「此事内情颇有曲折。」《老残游记》第三回:「至于其中曲折,亦非倾盖之间所能尽的,容慢慢的做个说帖呈览,何如?」
3.挫折、波折。如:「他曲折坎坷的一生,令人同情。」
《國語辭典》:折冲(折衝)  拼音:zhé chōng
打退敌人攻城的战车。指拒敌取胜。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善师者不阵;修之于庙堂而折冲还师。」《三国演义》第二二回:「幕府奉汉威灵,折冲宇宙。」后多用在国际间的外交谈判。
《國語辭典》:折腰  拼音:zhé yāo
1.弯腰行礼。如:「折腰拜谢」。也作「折要」。
2.弯腰下拜。比喻屈辱自己、奉承他人。《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作「折要」。
《國語辭典》:折腰步  拼音:zhé yāo bù
弱不禁风,婀娜多姿的步伐。《后汉书。卷三四。梁统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
《骈字类编》:九折
唐 虞世南 从军行二首 其一 马冻重关冷,轮摧九折危。
唐 卢照邻 至望喜瞩目言怀贻剑外知己 圣图夷九折,神化掩三分。
唐 李白 蜀道难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唐 温庭筠 锦城曲 蜀山攒黛留晴雪,簝笋蕨芽萦九折。
宋 陆游 世事 山林已结三生愿,朝市谁非九折途。
宋 楼钥 赵资政园梅篆 九折坂中经蜀险,八盘岭上趁朝忙。
《國語辭典》:折柳  拼音:zhé liǔ
1.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有座灞桥,古人饯送友朋至此,常折柳赠别,以表达依依之情。见汉。无名氏《三辅黄图。卷六。桥》。后用以借指送别或饯行。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三折:「谩向燕河还折柳。死别共生离,一旦休!」
2.乐曲名。属横吹曲。传为汉朝张骞从西域传入的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而成,为军乐。魏晋时古辞亡佚。南朝梁、陈以后多用为伤春怀别,思念远人之辞。曲调忧伤悲凉。也称为「折杨柳」。
《漢語大詞典》:折杨柳(折楊柳)
(1).古《横吹曲》名。传说 汉 代 张骞 从 西域 传入《德摩诃兜勒曲》, 李延年 因之作新声二十八解,以为武乐。 魏 晋 时古辞亡失。 晋 太康 末, 京 洛 有《折杨柳》歌,辞多言兵事劳苦。 南朝 梁 、 陈 和 唐 人多为伤春惜别之辞,而怀念征人之作尤多。曲为五言,唯 唐 有七言者。参阅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二·折杨柳
(2).词牌名。即《杨柳枝》
《漢語大詞典》:百折
(1).极言曲折之多。 宋 苏洵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执事之文,紆餘委备,往復百折,而条达疎畅,无所间断。” 金 元好问 《宿张靖田家》诗:“湍流落空嵌,百折不容骋。” 明 韩守益 《苏武慢·江亭远眺》词:“地涌 岷 峨 ,天开 巫峡 , 江 势西来百折。”
(2).见“ 百折不挠 ”。
分類:曲折折之
《國語辭典》:百折不挠(百折不撓)  拼音:bǎi zhé bù náo
意志刚强,虽受尽挫折,仍能坚持不变,奋斗到底。汉。蔡邕 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可不夺之风。」也作「百折不回」、「百折不挫」。
《國語辭典》:攀折  拼音:pān zhé
折取。如:「请勿攀折花木。」唐。孟浩然 早梅诗:「少妇曾攀折,将归插镜台。」
分類:攀折
《國語辭典》:摧折  拼音:cuī zhé
1.摧毁、折断。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檄移》:「使百尺之冲,摧折于咫书,万雉之城,颠坠于一檄也。」唐。李山甫〈〉诗一○首之四:「只为摭楼又拂桥,被人摧折好枝条。」
2.挫折。唐。韩愈〈县斋有怀〉诗:「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
《國語辭典》:折简(折簡)  拼音:zhé jiǎn
1.裁纸写信。《南史。卷一九。谢裕传》:「孔圭尝令草让表以示朓。朓嗟吟良久,手自折简写之。」也作「折柬」。
2.一种形制较短的柬帖。《资治通鉴。卷七五。魏纪七。邵厉公嘉平三年》:「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而乃引军来乎!」宋。胡三省。注:「折简者,折半之简。」宋。刘克庄沁园春。一卷阴符〉词:「牛角书生,虬髯豪客,谈笑皆从折简招。」也作「折柬」。
《國語辭典》:折衷  拼音:zhé zhōng
调和太过与不及,使之得当合理。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奏启》:「是以世人为文,竞于诋诃,吹毛取瑕,次骨为戾,复似善骂,多失折衷。」也作「折中」。
分類:折衷
《國語辭典》:折中  拼音:zhé zhōng
1.调和太过与不及,使之得当合理。《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也作「折衷」。
2.公平、公正。《管子。小匡》:「决狱折中,不杀不辜。」
《國語辭典》:心折  拼音:xīn zhé
1.衷心佩服。《明史。卷二八七。文苑列传三。茅坤列传》:「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顺之。」
2.心惊。南朝梁。江淹〈别赋〉:「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宋。张元干石州慢。雨急云飞〉词:「心折。长庚光怒,群盗纵横,逆胡猖獗。」
《國語辭典》:折枝  拼音:zhé zhī
1.折断树枝,或言鞠躬以礼敬长者。比喻轻而易举的事。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2.一种花卉画法。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而不画全株,称为「折枝」。
《韵府拾遗 支韵》:折之
离骚惟此党人之不亮兮恐嫉妒而折之
分类:折之
《國語辭典》:折节(折節)  拼音:zhé jié
1.屈己从人。《管子。霸言》:「折节事彊以避罪,小国之形也。」《史记。卷七○。张仪传》:「乃使勇士至宋,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下秦。」
2.屈己礼贤。如:「折节下交」。《后汉书。卷七四上。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加倾心折节,莫不争赴其庭。」《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此人乃公平日所折节敬礼者,何故忘之?」
3.佩服。《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驰骛于唐虞,折节于三代。」
4.改变旧有的志向或作为。如:「折节向学」。《后汉书。卷六五。段颎传》:「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后来家事忽然好了,尽改前非,折节读书。」也称为「变节」。
《漢語大詞典》:三折
指三折笔。 唐太宗 《笔法诀》:“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元 陈绎曾 《翰林要诀·圆法》:“上点如右足立定,取力下屈如右股三折。”参见“ 三折笔 ”。
(1).多次受挫。史记·魏世家:“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 唐 张说 《登九里台是樊姬墓》诗:“志阐三折后,愁值二毛前。” 清 龚自珍 《知归子赞》:“於斯时也,猝焉而与其向者灵异智慧之心遇,遇而不逝,乃决定其心,盖三累三折之势,知有佛矣。”
(2).指路途多次转折。 南朝 梁 沈约 《白马篇》:“赤坂途三折,龙堆路九盘。”
(3).指三折肱。 唐 刘禹锡 《学阮公体》诗之一:“百胜虑无敌,三折乃良医。” 宋 张耒 《赠无咎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韵》:“医肱待三折,剑铁要百炼。”
《漢語大詞典》:三折笔(三折筆)
谓捺笔有三次波折。 晋 王羲之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 明 李贽 初潭集·师友四·书画:“ 钟繇 弟子 宋翼 ,每画一波三折笔。”波,捺。参见“ 三过笔 ”。
分類:三次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