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得 → 淂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太宗贞观时人。天台山国清寺丰干禅师游松径,见一十余岁儿童,遂引至寺,付库院。经三纪,令知食堂。与寒山友,状类颠狂。闾丘胤出守台州,入寺见寒山、拾得二人,拜之,二人连臂走出,沈迹无所。胤复往寒岩谒问,便缩入岩穴中入灭。寻其遗物,唯于林间并村墅屋壁得诗三百余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诗僧。字里不详。与丰干、寒山同时,约于玄宗至代宗间在世。旧说为太宗贞观间人,实误。据云数岁时被遗弃赤城道旁,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国清寺僧丰干拾归,就养于寺中,遂以拾得为名。后为国清寺苦行僧。与寒山友善,二人交谈,听者多不能解。或传其为菩萨应身,时人尊为贤士。《宋高僧传》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喜作诗,多宣扬佛教义理,以劝谕世人,亦有吟咏山林风景及隐逸情趣之作。诗风浅显通俗,与寒山诗风相似。其诗由僧道翘编次为1卷,共50余首,附收于《寒山子诗集》之末。今人钱学烈有《寒山拾得诗校评》。《全唐诗》存诗1卷。《宗镜录》中另存其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拾得,生卒年不详,本为赤城(在今浙江天台境)孤儿,天台国清寺僧丰干漫步赤城道上,拾而养之,故名拾得,旧传贞观时人,据近人考证,约玄宗时在世。与寒山为友,亦能诗。后人辑寒山集,附其诗于集中。《全唐诗》编诗一卷。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拾得者。封干禅师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侧。仍闻儿啼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已来。初谓牧牛之竖。委问端倪云。无舍孤弃于此。封干携至国清寺付与典座僧。或人来认必可还之。后沙门灵熠摄受之令知食堂香灯。忽于一日见其登座与像对槃而餐。复呼憍陈如曰小果声闻。傍若无人执箸大笑。僧乃驱之。灵熠咨尊宿等罢其堂任。且令厨内涤器。洗濯才毕澄滤食滓。以筒盛之。寒山来必负而去。又护伽蓝神庙每日僧厨下食。为乌鸟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扑土偶三二下骂曰。汝食不能护。安护伽蓝乎。是夕神附梦与阖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诸僧说梦符同。一寺纷然始知非常人也。时牒申州县。郡符下云。贤士隐遁菩萨应身。宜用旌之。号拾得为贤士。又于寺庄牧牛。歌咏呼天。当其寺僧布萨时。拾得驱牛至僧集堂前倚门抚掌。大笑曰。悠悠者聚头。时持律首座咄曰。风人何以喧碍说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号。牛各应声而过。举众错愕。咸思改往修来感菩萨垂迹度脱。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庙壁。见拾得偈词。附寒山集中。
神僧传·卷第六
拾得者。丰干禅师偶山行至赤城道侧。闻儿啼。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初谓牧牛之竖。委问端倪云。无舍孤弃于此。丰干携至国清寺。付与典座僧曰。或人来认可还之。后沙门灵熠摄受之令知食堂香灯。忽于一日见其登座与像对盘而餐。复呼憍陈如曰。小果声闻。傍若无人执箸大笑。僧乃驱之。灵熠咨尊宿等罢其堂任。且令厨内涤器。洗濯才毕澄滤食滓。以筒盛之。寒山来必负而去。又护伽蓝神庙每日僧厨下食。为乌鸟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扑土偶三二下骂曰。汝食不能护。安护伽蓝乎。是夕神附梦与阖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诸僧说梦符同。一寺纷然始知非常人也。时牒申州县。郡符下云。贤士隐道菩萨应身。宜用旌之。号拾得为贤士。又于寺庄牧牛。歌咏呼天。当其寺僧布萨时。拾驱牛至僧集堂前。倚门抚掌大笑曰。悠悠者聚头。时持律首座咄曰。风人何以喧碍说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号。牛各应声而过。举众错愕。咸思改往修来。感菩萨垂迹度脱。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庙壁。见拾得偈词。附寒山集中。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丰干禅师。先是偶山行。至赤城道侧。闻儿啼。遂寻之。见一子可数岁已来。初谓牧牛之竖。委问端倪。云无舍孤弃。丰干携至国清寺。付与典座僧。或人来认。必可还之。后沙门灵熠摄受之。令知食堂香灯。忽于一旦。见其登座与像对槃而餐。复呼憍陈如曰。小果声闻。傍若无人。执箸大笑。僧乃驱之。灵熠咨尊宿等。罢其堂任。且令厨内涤器。洗濯才毕。澄滤食滓。以筒盛滓。俾寒山来负去。又护伽蓝神庙。每日僧厨下食。为乌鸟所取。狼藉拾得以杖朴土偶。三二下。骂曰。汝食不能护。安护伽蓝乎。是夕神附梦与阖寺僧曰。拾得打我。明日诸僧说梦符同。一寺纷然。始知非常人也。时牒中州县郡。符下云。贤士隐遁。菩萨应身。宜用旌之。号拾得为贤士。又于寺庄牧牛。歌咏呼天。当其寺僧布萨时。拾得驱牛。至僧集堂前。倚门抚掌大笑曰。悠悠者聚头。时持律首座咄曰。风人何以喧碍说戒。拾得曰。我不放牛也。此群牛者。多是此寺。知僧事人也。拾得各。呼亡僧法号。牛各应声而过。举众错愕。咸思改往修来。感菩萨垂迹度脱。时道翘纂录寒山文句。于寺土地神庙壁。见拾得偈词。附寒山集中。

作品评论

王舟瑶《跋寒山子诗集》
(寒山诗)云:“一为书剑客,三遇圣明君。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今日既老矣,馀生不足云。”拾得诗云:“少年学书剑,叱驭到京州。闻伐匈奴尽,娑婆无处游。归来翠岩下,席草枕清流。”则二人固挟文武材,有意世用,不得志而逃于禅也。其诗近偈语为多。
《国语辞典》:拾得  拼音:shí dé
1.拣获、拾取。如:「他于路旁拾得一百块。」
2.唐代一位高僧的法号。约西元七世纪末至八世纪初在世,生卒年不详。相传天台山国清寺僧丰干行至赤城,于道傍拾获,遂携入寺中为僧,故称为「拾得」。与寒山子交游,有偈词,附于《寒山集》中。
《漢語大詞典》:寒拾
唐 诗僧 寒山 和 拾得 的并称。 陈衍 元诗纪事·行端:“《灵隐寺志》: 端 文字不由师授,自然能通,自称 寒 拾 里人。”
分類:诗僧拾得
《國語辭典》:和合  拼音:hé hé
1.和谐好合。《史记。卷四四。魏世家》:「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2.寒山与拾得二僧。《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你不知,我买来供奉和合利市哥哥的。」
《国语辞典》:拾取  拼音:shí qǔ
捡获、拾得。《红楼梦》第六四回:「贾琏送目与二姐,令其拾取,这尤二姐只是不理。」
分类:拾取拾得
《国语辞典》:和合二仙  拼音:hé hé èr xiān
唐代的高僧寒山与拾得二人。见《通俗编。神鬼》。也称为「和合二圣」。
分类:高僧拾得
《漢語大詞典》:拾带重还(拾帶重還)
相传 唐 宰相 裴度 少时游 香山寺 ,拾得某妇人所遗下的三条宝带,这是她借来为父亲脱罪的, 裴度 守候着还了她。见 宋 丁用晦 《芝田录·裴度》。后以喻拾到财物,物归原主,不占为己有。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这不意之财,虽则取之无碍,倘或失主追寻不见,好大一场气闷。古人见金不取,拾带重还。我今年过三旬,尚无子嗣,要这横财何用!”
《國語辭典》:拾金不昧  拼音:shí jīn bù mèi
拣到别人遗失的钱财而不据为己有。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卷三。义丐》:「乃呼里长,为之谋宅于市廛,置货立业,且表之以额曰『拾金不昧。』」《歧路灯》第一○八回:「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寒山拾得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贞观时二僧,高僧传。丰干师居天台国清寺,出云游,适闾丘胤出守台山,问彼有贤达否?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状如贫子,又似风狂。闾丘至任,入寺见二人拜之。二人曰:丰干饶舌。便连臂走出,寻其遗物,见拾得偈词。四库书目有寒山子诗集二卷。丰干拾得诗一卷。(参见:寒山)
寒山
【佛学大辞典】
(人名)宋高僧传十九(丰干传)曰:「寒山子,世谓为贫子,风狂士也,幽止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寒岩中。时国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使知事食堂。恒拾众僧残食菜滓,断巨竹为筒,投藏于内,若寒山子来,即负去。或经行廊下,或时叫唤凌人,或望空漫骂。寺僧不耐,以杖逼逐,则翻身抚掌,呵呵徐退。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初台州守闾丘,入寺问寒山,见之而拜。寺僧惊曰:大官何礼风狂夫?二人连臂笑傲出寺。闾丘复往寒岩访问:送衣裳药物。高声唱曰:贼我,贼退,便身缩入岩穴中,其穴自合。寒山有诗,题于山林间,集之成卷,云寒山诗集,行于世。」稽古略三曰:「闾丘曰:天台国清有贤达否。丰干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贤,宜就见之。闾丘入寺,拜二大士。二士走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案闾丘者,闾丘胤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名,在唐朝与拾得大师隐居于天台山的国清寺,相传寒山是文殊的化身,拾得是普贤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