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管 → 筦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504,分3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机密
司天
知事
户曹
操持
都司
候吏
玉府
校官
永巷
关市
盟府
书家
乐人
西省
《國語辭典》:机密(機密)  拼音:jī mì
1.掌理机要大事的部门、职务。《后汉书。卷三六。郑兴传》:「宜侍帷幄,典职机密。」汉。蔡邕〈巴郡太守谢表〉:「超自群吏,入登机密。」
2.重要而秘密的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七:「内有机密,请陛下自开,勿使他人知之。」
3.谨慎隐密。《红楼梦》第四四回:「贾琏也因吃多了酒,进来高了兴,未曾作的机密。」
4.旧时管理县衙机密房的人。《水浒传》第二三回:「小弟在清河县,因酒后醉了,与本处机密相争,一时间怒起,只一拳打得那厮昏沉。」
《漢語大詞典》:司天
(1).掌管有关天象的事务。国语·楚语下:“ 顓頊 受之,乃命南正 重 司天以属神。” 韦昭 注:“司,主也。”明史·职官志三:“﹝ 洪武 ﹞三年改司天监为钦天监。四年詔监官职专司天,非特旨不得陞调。”
(2).负责观察天象等自然现象以占断吉凶的人。 唐 于尹躬 《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诗:“司天为岁备,持简出人羣。” 宋 沈括 《梦溪续笔谈》:“ 王元之 知 黄州 日,有两虎入郡城夜鬭,一虎死,食其半。又群鸡夜鸣,司天占之曰:长吏灾。” 清 赵翼 《静观》诗之三:“吾将问司天,推测倘有术。”
(3).运气说术语。与“在泉”相对。意为掌握天上的气候变化。司天定居于客气第三步气位,统主上半年气候变化的总趋向。在泉象征在下,定居于客气第六步气位,值管下半年气候变化的总趋向。古代医家运用“司天”、“在泉”来预测每年的岁气变化并推断所患疾病。《素问·五常政大论》:“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草木眚。”《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你等熟读《本草》,先知了药性,纔好用药。上者要看本年是甚司天,就与他分个温凉。二者要看害病的是那地方人,或近山或近水,就与他分个燥湿。”《医宗金鉴·运气要诀·主气歌》“显明之右君位知”注:“正南客气,司天之位也,司天之右,天之右间位也。”参见“ 五运六气 ”。
《漢語大詞典》:五运六气(五運六氣)
中医学名词。古代医家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运行和阴、阳、风、雨、晦、明(《素问·至真要大论》以风、热、湿、火、燥、寒为六气。)六气的流转(即所谓“气运”),以推断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胶於定法,故其术皆不验。”明史·方伎传·周述学:“自历以外,图书、皇极、律吕、山经……五运六气、海道鍼经,莫不各有成书,凡一千餘卷。”
《國語辭典》:知事  拼音:zhī shì
1.晓事、懂事。《荀子。大略》:「主道知人,臣道知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商小姐见兄弟小时母子伶仃,而今长大知事,也自欢喜他。」
2.职官名。民国初年称一县的长官为「县知事」。今改称为「县长」。
《漢語大詞典》:户曹
掌管民户、祠祀、农桑等的官署。 后汉 、 三国 魏 以下有户曹掾。 北齐 与功曹同为参军。 隋 有户曹参军。 唐 诸府称户曹。在州曰司户。户曹掌管籍账、婚姻、田宅、杂徭、道路等事。后汉书·百官志一:“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抚字长民·户曹:“ 汉 公府有户曹掾,主民户祀农桑,州郡为史, 北齐 与功仓曹同为参军, 唐 诸府曰户曹,餘州曰司户。”又 清 代户部司员亦称户曹。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七
《國語辭典》:操持  拼音:cāo chí
1.握持。《汉书。卷五四。苏建传》:「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太平广记。卷三四七。曾季衡》:「此物虽非珍异,但贵其名如意,愿长在玉手操持耳。」
2.运用、操作。《北史。卷六三。苏绰传》:「但能操持农器者,皆令就田,垦发以时,勿失其所。」唐。杜甫〈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脱略磻溪钓,操持郢匠斤。」
3.执掌、管理。《管子。版法解》:「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不正,操持不正,则听治不公。」《红楼梦》第一六回:「贾琏遂问别后家中的诸事,又谢凤姐的操持劳务。」
4.操守。唐。杜甫〈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诗:「推荐非承之,操持必去嫌。」唐。韩愈〈答崔立之书〉:「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
《漢語大詞典》:都司
绿旗兵中的营级武官,正四品
指都指挥使司,掌管一方军政的官署。例如:以钦依都司掌徼巡。——·邵长蘅《青门剩稿》
《漢語大詞典》:候吏
(1).即候人。古代掌管整治道路稽查姦盗,或迎送宾客的官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臣居 齐 荐三人,一人得近王,一人为县令,一人为候吏。及臣得罪……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不止。”
(2).多指驿吏。 唐 刘禹锡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诗:“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漢語大詞典》:玉府
(1).周礼官署名。掌管天子之金玉玩好、兵器等。周礼·天官·玉府:“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王齐则共食玉。” 贾公彦 疏:“玉府以玉为主,玉外所有美物,亦兼掌之。”
(2).泛指收藏宝物的府库。文献通考·征榷一:“凡屠者歛其皮角筋骨入於玉府。”
(3).指道观、仙府、仙宫。 唐 武平一 《奉和幸白鹿观应制》诗:“玉府凌三曜,金坛驻六龙。” 明 叶宪祖 《鸾鎞记·秉操》:“我本玉府仙姝,岂偶凡夫俗子。” 清 洪升 《长生殿·闻乐》:“早离却玉府清严,一任珮摇风影,衣动霞光,小步红云垫。”
(4).道家的藏书之所。后亦泛指书库。 南朝 梁 萧统 《谢敕赉看讲启》:“莫测天文,徒观玉府。”
(5).指高洁的襟怀。 唐 杜甫 《暮春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诗:“玉府标孤映,霜蹄去不疑。” 仇兆鳌 注:“此备言其道术过人。玉府,比其操洁;霜蹄,比其才敏。”
《國語辭典》:校官  拼音:xiào guān
1.职官名。旧时掌管学校的官员。《汉书。卷七六。韩延寿传》:「延寿于是令文学校官诸生皮弁执俎豆,为吏民行丧嫁娶礼。」
2.陆海空军官制,在将官之下,尉官之上,分上校、中校、少校三级。
《漢語大詞典》:校事
三国 时 魏 、 吴 所置掌侦察刺探官民情事的官名。是皇帝或执政的耳目。 吴 也称校官。三国志·魏志·程晓传:“ 晓 嘉平 中为黄门侍郎。时校事放横, 晓 上疏……於是遂罢校事官。”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夫校事,吏民之仇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校事:“ 魏 吴 有校事官,似 北魏 之候官, 明 之厰卫。”
《國語辭典》:永巷  拼音:yǒng xiàng
长巷。或专指宫中用来幽闭有罪宫女的地方。唐。李华〈长门怨〉诗:「每忆椒房宠,那堪永巷阴。」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出:「横揣俺天涯夫婿,永巷日如年。」
《漢語大詞典》:永巷宫人
宫婢。后汉书·皇后纪上·贾贵人:“及太后崩,乃策书加贵人王赤綬,安车一駟,永巷宫人二百。” 李贤 注:“永巷,宫中署名也,后改为掖庭。永巷宫人,即宫婢也。”
《漢語大詞典》:关市(關市)
(1).位于交通要道的市集。周礼·天官·大宰:“七曰关市之赋。” 贾公彦 疏:“王畿四面皆有关门,及王之市廛二处。” 宋 苏辙 《御试制策》:“凡今百姓所为,一物以上,莫不有税。茶、盐、酒、铁、关市之征,古之所无者,莫不并行。” 郭沫若 《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然而涓涓之水,后来成了江河,和私田不能不取赋一样,关市也就不能不征税了。”
(2). 汉 代专指设在边境上的互市市场。魏书·临淮王谭传:“ 汉 与胡通,亦立关市。”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昨夜 匈奴 骑兵,突然袭击,放兵抢劫 汉 朝商队,将货物一扫而空,又乘风纵火,将关市烧毁。”
(3).指关市的征税。逸周书·大聚:“泉深而鱼鳖归之,草木茂而鸟兽归之,称贤使能、官有材而士归之,关市平商贾归之。”新唐书·崔融传:“时有司议关市,行人尽征之。” 宋 王安石 《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诗:“已云困关市,且復搔林藪。”
(4).指边境上的通商。史记·匈奴列传:“ 孝景帝 復与 匈奴 和亲,通关市,给遗 匈奴 ,遣公主,如故约。”资治通鉴·汉高后四年:“有司请禁关市铁器。” 胡三省 注:“ 汉 於边关与蛮夷通市,谓之关市。”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坚决主张与 汉 和亲,与 汉 朝通关市,研究 汉 朝的文治,归顺 汉 朝。”
(5).指掌管关市的官吏。韩非子·内储说上:“关市乃大恐,而以 嗣公 为明察。”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二年:“﹝ 衞嗣君 ﹞又使人过关市,赂之以金,既而召关市,问有客过与汝金,汝回遣之;关市大恐。” 胡三省 注:“此盖赂掌关市之官。周礼: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廛;司市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 战国 之时,合为一官。”
《國語辭典》:盟府  拼音:méng fǔ
保存盟约的地方。《左传。襄公十一年》:「夫赏国之典也,藏在盟府,不可废也,子其受之。」
《國語辭典》:书家(書家)  拼音:shū jiā
擅长书法的人,即书法家。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九。百衲碑》:「然唐以前书家,恐未屑为此也。」
《漢語大詞典》:侍书(侍書)
官名。侍奉帝王、掌管文书的官员。 宋 明 为翰林院属官。参阅明史·职官志二
《國語辭典》:乐人(樂人)  拼音:yuè rén
以演奏音乐或歌唱舞蹈为业的艺人。唐。崔珏 和人听歌:「气吐幽兰出洞房,乐人先问调宫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他怕人知道,也不用傧相,也不动乐人,只托汪锡办下两桌酒。」
《漢語大詞典》:西省
(1). 汉 永乐宫 之司署,掌管宫内罪罚。后汉书·皇后纪下·孝仁董皇后:“﹝ 夏惲 、 封諝 ﹞等交通州郡,辜较在所珍宝货赂,悉入西省。”
(2).中书省的别称。南史·王韶之传:“ 晋帝 自 孝武 ( 司马炎 )以来,常居内殿,武官主书於中通呈,以省官一人管詔誥,住西省,因谓之西省郎。” 宋 苏轼 《再次韵答完夫穆父》:“岂知西省深严地,也著 东坡 病瘦身。”
(3). 陕西省 西安市 的俗称。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八章:“一心一意种庄稼呀?再不到 西省 去收破烂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