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济拯(濟拯)
救济。《宋书·孝武帝纪》:“可出仓米付 建康 、 秣陵 二县,随宜赡恤。若济拯不时,以至捐弃者,严加纠劾。”
分類:救济
《國語辭典》:赈济(賑濟)  拼音:zhèn jì
以财物救济。《后汉书。卷六。孝质帝纪》:「方春戒节,赈济乏厄。」《三国演义》第六五回:「开仓赈济百姓,军民大悦。」也作「振济」。
《國語辭典》:赈恤(賑恤)  拼音:zhèn xù
救济抚恤。如:「政府在发生地震后,立即展开赈恤灾民的工作。」
《國語辭典》:存恤  拼音:cún xù
抚恤、慰劳。《三国演义》第三八回:「今刘璋闇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國語辭典》:救荒  拼音:jiù huāng
采取积极措施,帮助灾民度过饥荒难关。宋。叶适 运使直阁郎中王公墓志铭:「救荒莫若预。绍熙末,费数十百万而人相枕死如故者,行之晚也。」《宋史。卷三一六。赵抃传》:「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
《國語辭典》:赈给(賑給)  拼音:zhèn jǐ
救济给与。《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第五访传》:「岁饥,粟石数千,访乃开仓赈给,以救其敝。」《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仍开发义仓,亟加赈给。」
《漢語大詞典》:佛力
佛教徒认为佛法有救济众生的功力,谓之佛力。 南朝 梁武帝 《以李胤之得牙像赦诏》:“宜承佛力,弘兹宽大。” 元 何中 《照武西塔上报恩寺》诗:“始知佛力宏,能使地灵现。”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南宋纪·高宗》:“ 潜善 这等有福,佛力耶?”
《國語辭典》:救灾(救災)  拼音:jiù zāi
救济以消除灾害。《左传。僖公十三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
《國語辭典》:民政  拼音:mín zhèng
地方人民的政事。《宋史。卷八。真宗本纪三》:「戊申,禁内臣出使预民政。」
《漢語大詞典》:救饥(救饑)
(1).救济饥民。国语·晋语四:“ 晋 饥,公问於 箕郑 曰:‘救饥何以?’对曰:‘信。’”
(2).解除饥饿。 鲁迅 《南腔北调集·“密蜂”与“蜜”》:“蜜蜂为了采粉或者救饥,在一花上,可以有数匹甚至十余匹一涌而入。”
《漢語大詞典》:遗人(遺人)
(1).劫后幸存者。后汉书·刘盆子传:“时 三辅 大飢,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遗人往往聚为营保,各坚守不下。” 唐 元结 《舂陵行》:“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宋 曾巩 《楚泽》诗:“虫虫旱气连年有,寂寂遗人几户存。”
(2).犹后裔。 唐 游芳 《桥亭记》:“ 任 , 风 姓之国也,謡俗古远,其 太昊氏 之遗人。”
(3).遗世之人;隐士。 唐 戴叔伦 《酬袁太祝长卿小湖村山居书怀见寄》诗:“背江居隙地,辞职作遗人。耕凿资餘力,樵渔逐四邻。” 宋 曾巩 《麻姑山送南城尉罗君》诗:“上有锦綉百顷之平田,山中遗人耕紫烟。”
(4).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刘须溪:“他如 闽中 之 谢皋羽 , 徽州 之 胡餘学 , 慈溪 之 黄东发 ,自以中国遗人,不屈夷狄者,不知其几。”
《漢語大詞典》:赈饥(賑饑)
见“ 賑饥 ”。
亦作“ 賑飢 ”。 救济饥民。 明 归有光 《寄王太守书》:“今春量拨賑饥之穀,召募饥民,或可即工。”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四四:“而于弭盗賑飢,尤为切要。” 清 叶梦珠 《阅世编·学校二》:“既而 淮 上水灾,流离接踵,又开賑饥之例。” 清 郑世元 《官赈谣》:“黄鬚大吏骏马肥,朱旗前导来賑飢。”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然自声势稍增而革命之念起,革命之念起而剿兵救民賑飢济困之事兴。”
分類:救济饥民
《國語辭典》:得济(得濟)  拼音:dé jì
1.得以保全。《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朝廷倾乱,梁冀肆虐,令吾宗祀血食将绝。今弟幸而得济,岂非天邪!」
2.获得救济。《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传中。向传范传》:「岁饥,发廪兴力役,饥者得济,而官舍帑廪一新。」
3.得到子女的奉养。《儿女英雄传》第一九回:「从来父母生儿也要得济,生女也要得济。」
《國語辭典》:官粮(官糧)  拼音:guān liáng
公粮,官府的粮食。《三国演义》第一七回:「盗窃官粮,谨按军法。」
《國語辭典》:收恤  拼音:shōu xù
收养抚恤。汉。贾谊〈过秦论〉:「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俺婆婆年纪高大,无人侍养,你可收恤家中,替你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
分類:收容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