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菩提正道菩萨戒论(菩提正道菩萨戒论)  拼音:pú tí zhèng dào pú sà jiè lùn
书名。宗喀巴撰。系统的阐述佛教戒律及戒律精神,是西藏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律典之一。
《国语辞典》:作持戒  拼音:zuò chí jiè
佛教戒律中属于修善应行的戒,如说戒、安居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四》:「以行成故名为『作持』;望境不起名『止持』。」
《国语辞典》:止持戒  拼音:zhǐ chí jiè
佛教戒律中属于防非止恶,行之则犯的戒,如五戒或比丘戒之类。《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四》:「禁防身口不造诸恶目之曰:『止』;止而无违,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持由止成,号『止持戒』。」
《国语辞典》:提舍尼  拼音:tí shè ní
佛教戒律。为梵语pratide'saniya音译的省略。意译为对他说、向彼悔等意。指犯戒者所犯的过错,只要向一人坦白忏悔就可以。
《漢語大詞典》:断事官(斷事官)
官职名。 北齐 僧职有断事沙门,掌断处僧人犯佛教戒律之事。 元 至正 初设断事官一员,后增至八员,隶枢密院,掌管裁决军府刑政狱讼的事务。 明 初 太祖 置行枢密院,寻改置大都督府,下设有断事官,总治五军刑狱,后废除。参阅 宋 赞宁 《僧史略·杂任职员》元史·百官志三明史·职官志五
《漢語大詞典》:非时食(非時食)
佛教戒律。正午以前为时,正午以后为非时,时则食,非时则不得食。但饮苏油、蜜、石蜜果汁等。名非时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佛经戒比丘非时食,盖其法过午则不食也。” 宋 张镃 《谢岂庵饷澄粉圆子》诗“始知可助非时供”自注:“释氏斋后食,名非时食。”参见“ 非时浆 ”。
《漢語大詞典》:非时浆(非時漿)
佛教语。佛家称苏油、蜜、石蜜果汁等为非时浆。 晋 法显 佛国记:“劝化供养僧,作非时浆。” 晋 法显 佛国记:“客僧往到,旧僧迎送,代担衣鉢,给洗足水,涂足油,与非时浆。”
《漢語大詞典》:过午不食(過午不食)
佛教戒律。每日一餐,过了中午就不再吃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午食:“古以不能夕食为病, 宋 人言长年诀:夜卧不覆首,晚饭少数口。避瘴者诀:稍饮卯前酒,莫喫申后饭,似非常行之道。学佛者则过午不食,谓是佛所制……佛以日午食者,乞他食故。”亦作“ 过中不食 ”。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五章:“日中一食,日中者,日午也。即后世之所谓过中不食。”
《漢語大詞典》:迦持
谓佛教戒律。《西游记》第五二回:“ 行者 顿首道:‘上告我佛:弟子自秉迦持,与 唐 朝师父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