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了鸟(了鳥)  拼音:liǎo diǎo
1.破烂、垂悬的样子。《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分襄阳郡之鄀叶县属义阳郡」句下南朝宋。裴松之。注:「而使穿方举土,面目垢黑,沾体涂足,衣冠了鸟,毁国之光以崇无益,甚非谓也。」
2.金属制门搭钩。唐。李商隐〈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诗:「锁门金了鸟,展障玉鸦叉。」也作「门吊儿」。
《國語辭典》:井然  拼音:jǐng rán
整齐、有条理的样子。如:「这篇文章条理井然。」《明史。卷一五一。列传。吴中》:「先后在工部二十馀年,北京宫殿,长、献、景三陵,皆中所营造。职务填委,规画井然。」
分類:整齐条理
《漢語大詞典》:脩然
整饬貌;整齐貌。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湖园:“自竹逕望之超然,登之脩然者,环翠亭也。” 明 高启 《迁城南新居》诗:“何须 许伯 长安 第,此屋脩然已有餘。”
《國語辭典》:归结(歸結)  拼音:guī jié
1.总括而求得结论。如:「听了这么多演讲,我归结出一个心得,就是努力不懈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2.了结、结束。《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不想只他家这阵闺房游戏,早便宜了燕北閒人归结了他『四乐堂』那笔前文。」《红楼梦》第一二○回:「这事我已亲见尽知,你这抄录的尚无舛错。我只指与你一个人,托他传去,便可归结这一新鲜公案了。」
3.结果、最后。《三侠五义》第一○五回:「白玉堂英名一世,归结却遭了别人的暗算,岂不可气可耻!」
4.归宿,最后的去处。如:「他独居多年终于找到了好归结。」《红楼梦》第六五回:「既如今姐姐也得了好处安身,妈也有了安身之处,我也要自寻归结去,方是正礼。」
《漢語大詞典》:变齐(變齊)
谓改变耕耘方法,使禾苗整齐。庄子·则阳:“ 长梧 封人问 子牢 曰:‘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 王先谦 集解:“变齐者,更变而整齐之。”
《國語辭典》:榛榛  拼音:zhēn zhēn
草木丛生芜杂的样子。《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下》:「观众树之蓊薆兮,览竹林之榛榛。」唐。柳宗元〈封建论〉:「草木榛榛,鹿豕狉狉。」
《漢語大詞典》:肃齐(肅齊)
(1).安靖整饬。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今者枳棘翦扞,戎夏以清,万里肃齐,六师无事。”三国志·魏志·刘司马梁张温贾传论:“咸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见述于后也。” 唐 司空图 《王纵追述碑》:“兵农竞劝,夷夏肃齐。”
(2).谓整齐完备。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八:“耕牛农具,一套肃齐,万事不求人,为什么要跟人家搁伙呢?”
《漢語大詞典》:等齐(等齊)
(1).平等;齐等。 郭沫若 《文艺论集·〈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人到无我的时候,与神合体,超绝时空,而等齐生死。”
(2).约齐,整齐。
《漢語大詞典》:新整
崭新完整;崭新整齐。红楼梦第六五回:“衣裳不如意,不论綾缎新整,便用剪子铰碎,撕一条,駡一句。” 清 王韬 《淞隐漫录·诸晓屏》:“既过小桥,沿溪而西,望见屋宇甚新整。”
《漢語大詞典》:齐均(齊均)
平均;整齐均一。《荀子·赋》:“皇天隆物,以示下民,或厚或薄,帝不齐均。”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八:“隆,与‘降’同。示,本作‘施’,俗音之误也……帝,本作‘常’,字之误也。”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房室齐均,堂庭如一。出此入彼,欲反忘术。” 宋 叶适 《忠翊郎武学博士蔡君墓志铭》:“挺球玉之纯美兮,就巧琢而齐均。”
《漢語大詞典》:止齐(止齊)
整顿队伍,使行列整齐。书·牧誓:“今予 发 ,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勗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郑玄 注:“始前,既敌,六步、七步当止齐,正行列;及兵相接,少者四伐,多者五伐,又当止齐,正行列也。”
《國語辭典》:整洁(整潔)  拼音:zhěng jié
乾净而井然有序。如:「整洁的市容,需要靠每一位市民的悉心维护。」《孽海花》第五回:「你看屋里的图书字画,傢伙器皿,布置得清雅整洁,不像公坊以前乱七八糟的样子了。」
《漢語大詞典》:对齐
使两个以上事物配合或接触得整齐
将排到正确的位置或方向。例如:把轮子对齐。
《國語辭典》:端整  拼音:duān zhěng
端正整齐。《三国演义》第二○回:「随又取玉带检看,乃白玉玲珑,碾成小龙穿花,背用紫锦为衬,缝缀端整,亦并无一物。」
《漢語大詞典》:裁截
(1).切割成段。 唐 白居易 《东溪种柳》诗:“乘春持斧斫,裁截而树之。”
(2).切截整齐。 郭沫若 《万引》:“ 欧 美 的书,最新流行的装订是不加裁截。这种装订的起源大约是因为书太行销了,连裁截的余暇也没有罢。”
(3).剪裁截取。 郭沫若 《雄鸡集·〈红楼梦〉第二十五回的一种解释》:“我看这并不是不能解答的问题。这是由于作者把凑集在一齐的材料或者生活经验,有意地加以裁截,把它分开来叙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