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满朝文武(满朝文武)  拼音:mǎn cháo wén wǔ
形容朝廷上站满文武百官。《通俗常言疏證。朝署。满朝文武》引徐元《八义记剧》:「满朝文武,只有赵老丞相穿紫。」
分类:朝廷满文
《国语辞典》:文武百官  拼音:wén wǔ bǎi guān
泛指所有官员。《三国演义》第九六回:「授以白旄黄钺,文武百官,皆听约束。」
分类:官员
《国语辞典》:文武兼济(文武兼济)  拼音:wén wǔ jiān jì
允文允武,智勇双全。《孤本元明杂剧。大劫牢。头折》:「某打听的滦州有一人,是韩伯龙,此人其家巨富,更文武兼济,使一条铁棒,打天下无对。」也作「文武兼备」、「文武兼资」。
《国语辞典》:文武兼资(文武兼资)  拼音:wén wǔ jiān zī
文才和武艺兼备。南朝梁。沈约〈梁武帝集序〉:「夫成天地之大功,膺乐推之宝运,未或不文武兼资,能事斯毕者也。」唐。韩愈〈举马总自代状〉:「前件官文武兼资,宽猛得所,屡更方镇皆有功,若以代臣实为至当。」也作「文武兼备」、「文武兼济」。
《国语辞典》:文武挑儿(文武挑儿)  拼音:wén wǔ tiāo ér
北平方言。指沿街收购旧货的人。
《国语辞典》:才兼文武  拼音:cái jiān wén wǔ
才智武略兼备。《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熹平四年,九江蛮反,四府选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蛮寇宾服。」
《国语辞典》:文武场(文武场)  拼音:wén wǔ cháng
为传统戏剧表演伴奏的乐队。文武场包括文场和武场。唱作伴奏的文场,以弦乐器为主,如胡琴、月琴、三弦等;武打演出伴奏的武场,以打击乐器为主,如乐队鼓、大锣、铙钹等。演奏人员通常坐于幕后、舞台两侧或台下。
《漢語大詞典》:圣神文武(聖神文武)
《书·大禹谟》:“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孔 传:“圣,无所不通;神,妙无方;文,经天地;武,定祸乱。”后以“圣神文武”为称颂帝王或杰出人物之词。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身女子也,则虽圣神文武,不得仕宦。”
《國語辭典》:文武  拼音:wén wǔ
1.文才与武艺。《汉书。卷六七。杨胡朱梅云传。朱云》:「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新唐书。卷九八。列传。王圭》:「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
2.文臣和武将。《三国演义》第四回:「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西游记》第一二回:「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满朝的文武,无不奉行。」
3.文德教化和武备防禦。《史记。卷一一九。循吏列传。序》:「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4.周文王与武王的合称。《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唐。白居易〈新乐府。八骏图〉:「周从后稷至文武,积德累功世勤苦。」
《漢語大詞典》:文武火
用于烧煮的文火与武火。文火,火力小而弱;武火,火力大而猛。 唐 王季友 《酬李十六山丈》诗:“鍊丹文武火未成,卖药贩履俱逃名。” 元 王祯 农书·蔴苧:“﹝毛絁布法﹞纳於热灰水内,浸湿於甑中蒸之,文武火养二三日,频频翻覷。”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一》:“其家相传服松梅丸,云取松脂,用河水浸四十九日,文武火煮,令白如餳餹,然后和乌梅地黄丸。”
分類:文火火力
《國語辭典》:将相(將相)  拼音:jiàng xiàng
将帅和宰相,亦为文武官员的通称。《墨子。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儒林外史》第一回:「人生南北多岐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國語辭典》:磨勘  拼音:mó kān
1.推求学理。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江右学王门案五。太常王塘南先生时槐》:「塘南之学,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谓洞彻心境者矣!」
2.古时勘察官吏的成绩。唐。德宗〈磨勘内侍官结阶敕〉:「并结阶累勋阶者,并且当司磨勘,具衔奏来。」
3.明、清科举时,对乡、会试卷,按例须进呈,派翰林院儒臣覆核,检查词句、书法是否符合规定,称为「磨勘」。见明。黄佐《翰林记。卷一一。评驳进呈试录》、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一七。礼部磨勘》。
《國語辭典》:科举(科舉)  拼音:kē jǔ
隋唐到清代用以考选官吏的制度。隋废九品中正制,改置进士等科;唐科目增至五十馀,故称为「科举」。后宋用帖括,明清用八股试士,亦沿用科举之称。至清光绪三十一年(西元1905)始明令废止。
《漢語大詞典》:文皇
(1).指 三国 魏文帝 曹丕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 文皇 誄末,旨言自陈,其乖甚矣。”
(2).指 唐 太宗 李世民 。因 太宗 谥 文武大圣皇帝 故称。 唐 罗隐 《闻大驾巡幸》诗:“静思贵族谋身易,危觉 文皇 创业难。”宋史·寇准传:“上由是嘉之曰:朕得 寇準 ,犹 文皇 之得 魏徵 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维扬生》:“昔 虬髯客 志在天下,一旦见 文皇 ,自惭不逮,甘心逊避。”
《國語辭典》:将吏(將吏)  拼音:jiàng lì
文武官员的合称。《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赞曰》:「秦将吏外畔,贼臣内发,乱作萧墙,祸成二世。」《三国演义》第九回:「吕布左手持戟,右手怀中取诏,大呼曰:『奉诏讨贼臣董卓,其馀不问!』将吏皆呼万岁。」
《國語辭典》:纱帽(紗帽)  拼音:shā mào
1.用纱制成的夏帽。唐。杜甫 秋野诗五首之三:「掉头纱帽仄,曝背竹书光。」唐。白居易〈夏日作〉诗:「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
2.古代文官所戴的帽子。后用作官职的代称。《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高老先生纱帽蟒衣,进来与众人作揖,首席坐下。」也称为「乌纱」、「乌纱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