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睿文
指皇帝的文德。 唐 白居易 《德宗皇帝挽歌》之三:“睿文诗播乐,遗训史标言。”《宋史·乐志十三》:“治定资神武,功成显睿文。”
分類:文德帝王
《國語辭典》:文武  拼音:wén wǔ
1.文才与武艺。《汉书。卷六七。杨胡朱梅云传。朱云》:「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新唐书。卷九八。列传。王圭》:「兼资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
2.文臣和武将。《三国演义》第四回:「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西游记》第一二回:「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满朝的文武,无不奉行。」
3.文德教化和武备防禦。《史记。卷一一九。循吏列传。序》:「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4.周文王与武王的合称。《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唐。白居易〈新乐府。八骏图〉:「周从后稷至文武,积德累功世勤苦。」
《漢語大詞典》:文武火
用于烧煮的文火与武火。文火,火力小而弱;武火,火力大而猛。 唐 王季友 《酬李十六山丈》诗:“鍊丹文武火未成,卖药贩履俱逃名。” 元 王祯 农书·蔴苧:“﹝毛絁布法﹞纳於热灰水内,浸湿於甑中蒸之,文武火养二三日,频频翻覷。”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一》:“其家相传服松梅丸,云取松脂,用河水浸四十九日,文武火煮,令白如餳餹,然后和乌梅地黄丸。”
分類:文火火力
《漢語大詞典》:文明
(1).文采光明。易·乾:“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孔颖达 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泰阶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区宇文明。”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以文明鸿业,授之元良。”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陶埏:“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予既喜身亲古人未言之见闻,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藴,山川元气,渐至竭耗。”
(2).指文采。与“质朴”相对。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则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则以青繒为囊,盛印於后也。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繒。”
(3).谓文德辉耀。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 孔颖达 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宋书·律历志上:“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广乐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主上文明,吾辈苟以观书得罪,不犹愈他咎乎?” 元 耶律楚材 《继宋德懋韵》之一:“圣人开运亿斯年,睿智文明禀自天。”
(4).谓文治教化。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柔远俗以文明,慑凶奴以武略。” 宋 司马光 《呈范景仁》诗:“朝家文明所及远,於今臺阁尤蝉联。”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二:“想见先朝文明之盛,为之慨然。”
(5).文教昌明。 汉 焦赣 《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销锋铸鏑。” 前蜀 贯休 《寄怀楚和尚》诗:“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抱经济之奇才,当文明之盛世。”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 中国 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
(6).犹明察。《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 文王 以之。”后汉书·邓禹传:“ 禹 内文明,篤行淳备,事母至孝。”新唐书·陆亘传:“ 亘 文明严重,所到以善政称。”
(7).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文化的状态。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路,求闢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 清 秋瑾 《愤时迭前韵》:“文明种子已萌芽,好振精神爱岁华。” 老舍 《茶馆》第二幕:“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8).新的,现代的。《老残游记》第一回:“这等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辞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
(9).合于人道。 郭孝威 《福建光复记》:“所有俘虏,我军仍以文明对待,拘留数时,即遣归家。”
《國語辭典》:广文(廣文)  拼音:guǎng wén
1.广大宽厚的文德。《商君书。徕民》:「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
2.人名。指唐朝郑虔。《新唐书。卷二○二。文艺传中。郑虔传》:「诸儒服其善著书,时号郑广文。」唐。杜牧。郑瓘协律诗:「广文遗韵留樗散,维犬图书共一船。」
3.明、清时对教授、教官的别称。《聊斋志异。卷二。红玉》:「妾前以四金寄广文,以复名在案。」
4.广文馆的简称。唐代国子监下七学之一。《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广文馆,博士四人,助教二人。掌领国子学生业进士者。」
《國語辭典》:广文先生(廣文先生)  拼音:guǎng wén xiān shēng
1.唐朝郑虔。见《新唐书。卷二○二。文艺传中。郑虔传》。唐。杜甫 醉时歌:「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2.明、清时代将教授国学的先生称为广文先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这首诗乃是广文先生所作,道他做官清苦处。」
《漢語大詞典》:广文馆(廣文館)
唐 七学之一。 天宝 九年,国子监增开广文馆,设博士、助教等职,领国子学中修进士业者。参阅通典·职官九新唐书·百官志三、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广文
《國語辭典》:文人  拼音:wén rén
1.有文德的人。《诗经。大雅。江汉》:「釐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
2.读书人或从事文学的人。《宋史。卷三四○。刘挚传》:「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西游记》第三○回:「那妖精变做一个俊俏文人,撞入朝中,与皇帝认了亲眷。」
《國語辭典》:艺祖(藝祖)  拼音:yì zǔ
1.有才艺文德的祖先,为对祖先的美称。《书经。舜典》:「归,格于艺祖,用特。」
2.太祖或高祖的通称。如称唐高祖、宋太祖为「艺祖」。
《國語辭典》:揖让(揖讓)  拼音:yī ràng
1.作揖谦让。为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周礼。秋官。司仪》:「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
2.以位让贤,逊让。唐。孔颖达〈书经正义序〉:「勋华揖让而典谟起,汤武革命而誓诰兴。」《大宋宣和遗事。元集》:「到得他揖让传禅时分,且道:『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好。』舜王那曾敢做慢游傲虐的事?」
《國語辭典》:三揖三让(三揖三讓)  拼音:sān yī sān ràng
三次作揖,三次谦让。为古代宾主之间的礼节。《周礼。秋官司寇。司仪》:「宾三揖三让,登,再拜授币。」
分類:迎宾
《漢語大詞典》:允文
谓有文德。《诗·周颂·武》:“允文 文王 ,克开厥后。” 郑玄 笺:“信有文德哉 文王 也,能开其子孙之基绪。”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圣朝宽仁覆载,允信允文。大启爵命,以示四方。”
分類:文德
《國語辭典》:文母  拼音:wén mǔ
本指文王妃太姒。《诗经。周颂。雍》:「既右烈考,亦右文母」。后沿用为太后之称。《后汉书。卷一六。邓禹传》:「伏惟和熹皇后,圣善之德,为汉文母。」
《漢語大詞典》:圣文(聖文)
(1).指圣人的文章典籍。后汉书·郑玄传论:“自 秦 焚六经,圣文埃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於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
(2).谓天子的文德。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诗:“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 太宗 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3).指 周文王 。 汉 焦赣 《易林·归妹之大壮》:“ 太公 避 紂 ,七十隐处,卒受 圣文 ,为王室辅。”
(4).指 汉文帝 。 汉 扬雄 《长杨赋》:“逮至 圣文 ,随风乘流,方垂意於至寧。”
《漢語大詞典》:舞干
《书·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 有苗 格。”后遂以“舞干”指文德感化。 唐 元稹 《论讨贼表》:“及夫舞干而适至,因垒而来归,此又物之可化者也。”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 元凯 之所先,不若 唐 虞 之考绩; 叔子 之所务,不若 重华 之舞干。”
分類:文德感化
《漢語大詞典》:质文(質文)
(1).谓其资质具有文德。国语·周语下:“ 文王 质文,故天祚之以天下。” 韦昭 注:“质文,其质性有文德也。”太平御览卷四七六引《晋中兴书》:“﹝ 应詹 ﹞弱冠知名,太宰 何邵 见而称之曰:‘质文之士也。’”
(2).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文著於质,质不居文,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
(3).质朴与华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斯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櫽括于雅俗之际,可与言通变矣。”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鐃歌》诸曲,勿便可解,勿遂不可解,须斟酌浅深质文之间。” 章炳麟 《文学说例》:“语言文字之繁简,从于社会之质文,岂不信哉。”
《漢語大詞典》:至文
(1).最有文德。谓德行完备。荀子·不苟:“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劌,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彊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
(2).最有文饰。荀子·礼论:“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以有明,至察以有説。”文,指礼的形式。至文,谓礼制的规定极其完备。
(3).最好或极好的文章。 明 方孝孺 《赠郑显则序》:“善为文者,贵乎奇其意而易其词。骤而览之,亹亹觉其易也;徐思而绎之,虽极意工巧者莫加焉。若是者,其为至文乎?”《研云甲编·〈陶庵梦忆〉序》:“兹编载方言巷咏嘻笑琐屑之事,然略经点染,便成至文。”
《漢語大詞典》:文昭
(1).文德昭著。国语·周语下:“ 成王 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文选·刘琨〈答卢谌诗〉:“资忠履信,武烈文昭。” 李善 注:“ 汉武帝 赠故 朱崖 太守 董广 詔曰:‘伐叛柔服,文昭武烈。’ 曹植 令曰:‘相者文德昭,将者武功烈。’”
(2).谓宗庙位次。 文王 之子为昭。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昔在 文 昭,今惟 武 穆。” 李善 注:“言昔者在 高祖 之子为王,同於 文王 之昭,今帝之子为王,又同 武王 之穆……汉书 韦玄成 议曰:父为昭,子为穆,孙復为昭。昭穆,父子之迭号,千祀而一也。” 清 朱大韶 实事求是斋经义·二叔辨:“徧考经传诸子,无并 管 、 蔡 、 霍叔 为三叔者,至谓下文方列 文 昭,故不谓 管 蔡 ,説更无理。”参见“ 文昭武穆 ”。
《漢語大詞典》:文昭武穆
古代宗法制度,宗庙位次,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祭祀时,子孙也按昭穆,左右排列行礼。 周文王 於 周 为穆, 文王 之子 武王 则为昭,而 武王 之子 成王 又为穆。“文昭武穆”原指 文王 的子孙众多,后则泛称子孙繁衍。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其 文 昭 武 穆,跗蕚也如彼;天平地成,功业也如此。” 唐 杨炯 《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文 昭 武 穆,方驾齐驱;公子王孙,朱轮华轂。”参阅文献通考·宗庙一
《漢語大詞典》:文惠
文德恩惠。后多用为谥号。《史记·秦始皇本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