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文献(文獻)  拼音:wén xiàn
本指典籍和熟知文化掌故的贤人。《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宋。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后专指具历史价值的典籍资料。
《國語辭典》:文献通考(文獻通考)  拼音:wén xiàn tōng kǎo
书名。元马端临撰,三百四十八卷。以通典为本而增广之,所述典制,上承通典,下迄宋宁宗,共分二十四门,书中记宋朝制度最详,宋史各志所备者,大抵皆载于此。简称为「通考」。
分類:书名
《漢語大詞典》:文献之家(文獻之家)
指博学多闻、熟悉典章掌故的人。宋史·赵蕃传:“文献之家,典型之彦,岿然独存,犹有以繫学者之望者, 蕃 一人而已。”
《分类字锦》:一代文献(一代文献)
元史苏天爵传天爵为文长于序事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讨论讲辨虽老不倦
分类:文章
《国语辞典》:续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  拼音:xù wén xiàn tōng kǎo
书名:(1)明王圻撰。二百五十四卷。载辑辽、金、元、明四朝文献而成书。续马端临《文献通考》而作,于其诸例外,增节义、书院、六书、谥法、道统、方外诸考,后人讥其杂糅。(2)清乾隆十二年敕撰,二百五十二卷。体裁仍依马端临《文献通考》之旧,所记范围略同王书,而内容较胜。
《漢語大詞典》:古事
(1).文献;旧事。史记·太史公自序:“百年之閒,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 太史公 。”周书·宗懔传:“ 懔 少聪敏,好读书,昼夜不倦。语輒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新唐书·崔琳传:“侍中 宋璟 亲礼之,每所访逮,尝曰:‘古事问 仲舒 ,今事问 琳 ,尚何疑?’” 瞿秋白 《最低问题》:“可怜的‘五四’运动,竟成历史的古事。”
(2).典故。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 颜延之 ﹞其源出于 陆机 ,尚巧似……又喜用古事,弥见拘束。”
《漢語大詞典》:典文
(1).掌理律令条文。《汉书·刑法志》:“今律令烦多而不约,自典文者,不能分明,而欲罗元元之不逮,斯岂刑中之意哉!”
(2).指经典。《后汉书·延笃传》:“观夫仁孝之辩,纷然异端,互引典文,代取事据,可谓篤论矣。”隋书·经籍志一:“至于 战国 ,典文遗弃,六经之儒,不能究其宗旨。”
(3).指记载典章制度的文献。 南朝 梁 沈约 《上宋书表》:“自 永光 以来,至於禪让,十餘年内,闕而不续,一代典文,始末未举。”
《漢語大詞典》:水牒
指记述河道水系的文献。 南朝 宋 谢庄 《自浔阳至都集道里名为诗》:“山经亟旋览,水牒勌敷寻。稽榭诚淹留,烟臺信遐临。”
《國語辭典》:文物  拼音:wén wù
1.礼乐典章。《左传。桓公二年》:「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章表》:「诗云『为章于天』,谓文明也;其在文物,赤白曰章。」
2.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具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生活器皿、各种艺术品等。
《國語辭典》:古文  拼音:gǔ wén
1.上古的文字。《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
2.汉代经学的一派,以先秦古文所书。《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歆亲近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
3.唐宋文坛上古文运动所主张的先秦两汉的文体。相对于骈文而言。清。方苞〈古文约选。序〉:「自魏、晋以后,藻绘之文兴,至唐韩氏起八代之衰,然后学者以先秦、盛汉辩理论事质而不芜者为古文。」参见「古文运动」条。
4.泛指文言文。《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若有诗赋古文更好了,容日细细捧读。」
《漢語大詞典》:古文经学(古文經學)
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的一个流派。 西汉 朝廷重视今文经籍,设立学官传授,而在 孔 壁和民间发现的古文经籍长期仅由民间传授。 王莽 为改制需要,重视《周官》,才列入学官, 东汉 初又被取消。 章帝 时,治古文经的 贾逵 受重视,古文经籍也随之风行,古文经学地位始提高。其后 马融 、 服虔 、 郑玄 等在讲解经义、训诂文字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古文经学兴盛,成为 魏 、 晋 、六朝、 隋 、 唐 研究经学的主流。现存《十三经》多采用古文经学的说法。它的主要特点是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反对谶纬,迷信成分少。 清 代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很有成就。
《國語辭典》:金匮(金匱)  拼音:jīn guì
金制的藏书匮,比喻缜密之意。《汉书。卷四九。晁错传》:「刻于玉版,藏于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唐。刘禹锡〈送分司陈郎中祇召直史馆重修三圣实录〉诗:「重修东观帝王书,常时载笔窥金匮。」
《國語辭典》:考古  拼音:kǎo gǔ
实地调查古物遗迹,研究古代留下的器物或文字,来推究古代人类事迹与文化,称为「考古」。
《國語辭典》:典籍  拼音:diǎn jí
1.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图书。《文选。孔安国。尚书序》:「乃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三国演义》第一三回:「百官宫人,符册典籍,一应御用之物,尽皆抛弃。」
2.职官名。负责掌理图书。清代于内阁中设此官。
《国语辞典》:周书(周书)  拼音:zhōu shū
1.《书经》中〈泰誓〉至〈秦誓〉的三十二篇。
2.书名:(1)战国时人编集古代文献而成,十卷,并序为七一篇,为周代的史记。记载上古至周的一些传说事迹。也称为「汲冢周书」、「逸周书」。(2)唐令狐德棻奉敕主编,五○卷,为二十四史之一。记载南北朝北周之史。原书北宋后已残阙不全,今本多取北史补亡。
分类:编集文献
《漢語大詞典》:博文
(1).论语·雍也:“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后以“博文”指通晓古代文献。 汉 赵岐 《孟子题辞》:“诸经通议,得引孟子以明事,谓之博文。”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 清 恽敬 《读孟子二》:“ 孔子 之教,曰博文、曰约礼、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2).谓冗长的言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径省其辞,则不知而屈之;汎滥博文,则多而久之。” 司马贞 索隐:“谓人主志在简要,而説者务於浮辞汎滥,博涉文华。” 张守节 正义:“博文,广言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