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铿鍧(鏗鍧)
(1).形容声音洪亮。文选·班固〈东都赋〉:“钟鼓鏗鍧,管弦燁煜。” 李周翰 注:“鏗鍧,声也。” 唐 白行简 《三梦记》:“羣女旋进,金石丝竹鏗鍧,震响中署。”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入一门,黑暗漫无所睹,但闻传响鏗鍧,比明处更宏远。” 清 缪钟渭 《纪大东沟战事吊邓总兵世昌》诗:“两军鏖战洪涛中,雷霆鏗鍧天异色。”
(2).形容文词铿锵有力。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兄 勔 及 剧 ,磊落词韵,鏗鍧风骨,皆九变之雄律也。” 宋 刘克庄 《〈辛稼轩集〉序》:“公所作大声鏜鎝,小声鏗鍧,横絶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清 宋荦 《漫堂论诗》:“独 唐 人诸体咸备,鏗鍧轩昂,为风雅极致。”
《漢語大詞典》:词伯(詞伯)
称誉擅长文词的大家,犹词宗。 唐 宋之问 《伤王七秘书监》诗:“书乃墨场絶,文称词伯雄。”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继:“诗情爽激,多金玉音。盖其累代词伯,积袭弓裘,其於为文,不雕自饰,丰姿清逈,有道者风。” 清 方文 《题张方伯忠节巷》诗:“公有舅氏 齐重客 ,七十八龄老词伯。”
《國語辭典》:平实(平實)  拼音:píng shí
平易实在,不浮誇虚饰。《文明小史》第二三回:「万帅听他言语从容,议论平实,颇赏识他。」
《國語辭典》:粉泽(粉澤)  拼音:fěn zé
一种化妆品。引申为妆饰、修饰。唐。上官仪〈劝封禅表〉:「敷礼义之粉泽,既而睿德潜通。」
《國語辭典》:藻饰(藻飾)  拼音:zǎo shì
修饰。《晋书。卷四九。嵇康传》:「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國語辭典》:词意(詞意)  拼音:cí yì
语词所表达的涵意。《三国演义》第一八回:「遂拆书观之,见其词意骄慢。」
《漢語大詞典》:倾河(傾河)
(1).谓吸尽河水。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九:“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2).谓河水倾泻直下。形容文词流畅奔放。 唐 孟郊 《送别崔寅亮下第》诗:“素质如削玉,清词若倾河。”
(3).指银河。文选·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诗:“倾河易迴斡,款颜难久悰。” 李善 注:“倾河,天汉也。 陆机 《拟古》诗曰:‘天汉东南倾。’”
《國語辭典》:字数(字數)  拼音:zì shù
字的总数。如:「这篇文章的字数是多少?」唐。李白 赠汉阳辅录事诗二首之二:「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其中字数无多少,祇是相思秋复春。」
《漢語大詞典》:词理(詞理)
(1).文词的情致。 唐 薛调 《无双传》:“花牋五幅,皆 无双 真跡,词理哀切,叙述周尽。 仙客 览之,茹恨涕下。” 宋 王安石 《与赵卨龙图书》:“如西人有文字,词理恭顺,即与收接闻奏。”
(2).文词的义理。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 人尚词而病於理;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兴。”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考代书》:“有在本治为人代书词状者,许赴本县,定日当堂考试,词理明通,且验其状貌端良者,取定数名。” 严复 《译〈天演论〉例言》:“至原文词理本深,难於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漢語大詞典》:蹇拙
(1).艰难困拙;不顺利。 唐 罗隐 《投浙东王大夫二十韵》:“可能因蹇拙,便合老沧浪。”《水浒传》第四二回:“这伙人再入庙里来搜看, 宋江 道:‘我命运这般蹇拙,今番必是休了。’” 清 周亮工 《甫发钱塘一仆失足溺水悼之》诗:“重来予蹇拙,独累尔烦寃。”
(2).谓文词拙劣,不通畅。 明 张居正 《遵诏自陈不职疏》:“文词蹇拙,无以参著作而藻皇猷。”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五篇:“一百十五回本《忠义水滸传》……惟文词蹇拙,体製纷紜,中间诗歌,亦多鄙俗。”
《漢語大詞典》:词艺(詞藝)
(1).文词的才艺。 唐 韩愈 《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臣才识浅薄,词艺荒芜,所撰碑文,不能备尽事跡。”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一:“ 徽宗 居藩邸,已潜心词艺。” 元 袁桷 《赠番昜刘生振》诗:“林林白袍较词艺,鸊鵜淬锋儼初礪。”
(2).指文章与书法。 唐 柳宗元 《奏荐从事表》:“匪惟词艺双美,抑亦器能多适。”
《國語辭典》:侧媚(側媚)  拼音:cè mèi
谄媚阿谀,巴结讨好人。《书经。囧命》:「便辟侧媚,其惟吉士。」《南史。卷七七。恩倖传。孔范传》:「仪候意承颜,倾巧侧媚,又献其二女,以求亲昵。」
《國語辭典》:词义(詞義)  拼音:cí yì
语词表达的意义。
《漢語大詞典》:司契
(1).掌握契据。老子:“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任继愈 注:“司契的人,只凭契据来收付,所以显得从容。”
(2).掌管法规。文选·左思〈魏都赋〉:“上垂拱而司契,下缘督而自劝。” 李周翰 注:“上则垂衣拱手,执法契以御天下。”新唐书·刘蕡传:“朕闻古先哲王之治也,玄默无为,端拱司契。” 章炳麟 《国家论》:“若夫法律治民,不如无为之化,上有司契,则其埶亦互相牵连,不可中止。”
(3).谓文词能恰切传情达意。 晋 陆机 《文赋》:“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紜挥霍,形难为状。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以为匠,在有无而僶俛,当浅深而不让。” 明 张居正 《种莲子戊午稿序》:“盖天禀超軼,有兼人之资,得司契之匠,其所著述,虽不效文士踵躡陈蹟,自不外於矩矱。”
《漢語大詞典》:告词(告詞)
(1).告身的文词。 宋 赵升 朝野类要·馀纪:“告词:有四六句者,有直文者,并书于告轴。然侍从以上,须是四六句行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 王嘉叟 自 洪 倅召为光禄丞, 李德远 亦召为太常丞。一日,相遇於 景灵 幕次, 李 谓 王 曰:‘见公告词云:其鐫月廩,仍褫身章。’”
(2).诉状。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道人﹞当下写就了一纸告词,竟到 幽州路 总管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