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不知何许人。忽然见之涪州相思寺碌碌随众。如常僧。寺处涪水南岸。其北岸则崖石屏立。有铭其上所书之地。方可五尺。阔字约如掌大。剥蚀漫漶。莫能识。然字之数亦无有知者。其下佛迹二相。去九尺。每一迹。长三尺许。然好事者。至寺必求济岸纵观焉。一日无相既与众济。而众遽先反。无相乃独徘徊。瞻顾以尽兴趣。而欲趁所反之舟。无及矣。无相因以钵置水中。且戏语之曰。汝何为劳。我久擎汝。汝今亦可自渡水也。遂取芭蕉一叶。浮水上。立而渡钵随其后。若有物以使之者。顷焉。达南岸竟去不知所往。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无相禅师者。非巴蜀人。不知何来。忽至山寺随众而已。不异恒人。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崖侧有铭方五尺许。字如掌大。都不可识。下有佛迹。相去九尺。长三尺许。蹈石如泥。道俗敬重。相以一时渡水齐返还无船。乃钵安水中曰。何为常擎汝。汝可自渡水。便取芭蕉叶搭水立上而渡。钵随后来。须臾达岸。时采樵者见之相语。觉知已便辞去。徒众苦留不住。至水入船。诸人礼请。不与篙楫。乃捉船舷。直尔渡水。不顾而去。即令寻逐。莫测所往。
神僧传·卷第五
涪州相忠寺无相禅师者。非巴蜀人不知何来。忽至山寺随众而已。不异恒人。其寺在涪州上流大江水北。崖侧有铭方五尺许。字如掌大都不可识。下有佛迹相去九尺长三尺许。蹈石如泥道俗敬重。相以一时渡水齐返无船。乃钵安水中曰。何为常擎汝。汝可自渡水。便取芭蕉搭水立上而渡。钵随后来须臾达岸。时采樵者见之。相语觉知已便辞去。徒众苦留不住。至水入船。诸人礼请。不与篙楫。乃捉船舷。直尔渡水。不顾而去。即令寻逐莫测所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14 【介绍】: 唐僧。永嘉人,字明道。俗姓戴。住温州龙兴寺。尝谒六祖慧能,问答相契,便欲辞去,慧能留住一宿,谓之一宿觉。卒谥真觉大师。有《永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5或675—713 字明道,俗姓戴,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少出家,初学天台止观之说。后至韶州谒禅宗六祖慧能,留宿一夜而悟禅法,时称一宿觉和尚。后仍归温州,住龙兴寺。卒谥无相大师。《宋高僧传》卷八、《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玄觉遗作10篇,由庆州刺史魏靖辑为《永嘉集》1卷,有《大正藏》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等。其中收《永嘉證道歌》,文字通俗,多用杂言,阐说禅宗学说,在唐宋两代流传甚广。《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玄觉俗姓戴氏。永嘉人。先天元年卒。赐谥无相大师。著有永嘉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明道。姓戴氏。永嘉人也。其兄宣。有名教庠中并与其二侄出家。居龙兴寺。素业定。乃于所居之寺侧。立禅室以进脩。既而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谒曹溪六祖。初到𢹂瓶锡。绕祖三匝。祖云。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行方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觉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觉乃具威仪参礼。须臾即辞。祖曰。返太速乎。觉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觉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觉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觉曰。分别亦无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病。时谓一宿觉。自是学者辐辏。化被天下。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终。端坐如入定。寿四十九。以其年之十一月十三日。葬于西山之阳。弟子慧操慧持等慈玄寂等。嗣其化。括州刺史李邕撰文勒石。以纪行业。庆州刺史魏靖为集平生著述。以行世。后谥无相。塔号净光。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玄觉。字明道。俗姓戴氏。汉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孙。讳烈。渡江乃为永嘉人也。总角出家龆年剃发。心源本净智印全文。测不可思解甚深义。我与无我恒常固知。空与不空具足皆见。既离四病亦服三衣。德水沐其身。所以清净。良药治其眼。所以光明。兄宣法师者。亦名僧也。并犹子二人并预缁伍觉本住龙兴寺。一门归信连影精勤定根确乎不移。疑树忽焉自坏都捐我相不污客尘睹其寺旁别有胜境。遂于岩下自构禅庵。沧海荡其胸。青山拱其背。蓬莱仙客岁月往还。华盖烟云晨昏交集。粤若功德成就佛宝郁兴。神钟震来妙屋化出。觉居其间也。丝不以衣耕不以食。岂伊庄子大布为裳。自有阿难甘露作饭。觉以独学孤陋三人有师。与东阳策禅师肩随游方询道。谒韶阳能禅师而得旨焉。或曰。觉振锡绕庵答对。语在别录。至若神秀门庭遐征问法。然终得心于曹溪耳。既决所疑能留一宿。号曰一宿觉。犹半遍清也。以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于龙兴别院端坐入定。怡然不动僧侣悲号。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阳。春秋四十九。初觉未亡前禁足于西岩。望所住寺喟然叹曰。人物骈阗花舆蓊蔚。何用之为。其门人吴兴兴师新罗国宣师。数人同闻皆莫测之。寻而述之曰。昔有一禅师将诸弟子游赏之次。远望一山忽而唱曰。人物多矣。弟子亦不测。后匪久此师舍寿。殡所望地也。西山去寺里有馀程。送殡繁拥人物沸腾。其感动也若此。又未终前有舒雁千馀飞于寺西。侍人曰。此将何来。空中有声云。为师墓所故从海出也。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皆传师之法为时所推。后李北海邕为守括州。遂列觉行录为碑号神道焉。觉唱道著明修證悟入。庆州刺史魏靖都缉缀之号永嘉集是也。初觉与左溪朗公为道契。朗贻书招觉山栖。觉由是念朗之滞见于山。拘情于讲。回书激劝。其辞婉靡其理明白。俾其山世一如喧静互用。趣入之意暗诠于是。达者韪之。终敕谥号无相。塔曰净光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0—756 【介绍】: 唐时新罗僧。本为新罗国王子,于本国出家受戒。玄宗开元十六年,渡海入唐。至长安,玄宗召见,住禅定寺。后入蜀,至资州谒智诜。异僧处寂名其为无相。山居修禅定,久而入城市,昼居冢间,夜坐树下。信士为构精舍。玄宗幸蜀时,迎入内殿。后居成都净众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新罗国王之子也。开元十六年。汎海舶东至京师。既廷对。诏隶禅定寺。后入蜀之资中。谒智诜禅师。有契悟。先见异僧处寂。知其来厚遇之。且授以则天所赐磨纳九条衣。嘱之曰。幸毋相忘。因遁居溪谷间。每燕坐辄五日。始出定。偶一夕有二黑犊。交角跪床下。稍复移近。忽觉一手毛而甚冷。自相袖入。扪摸至腹。又尝大雪昉霁。二虎饿剧外来。相为循抚。裸卧其前以待啖。虎则遍嗅首足而去。久之。发长衣弊。猎者疑其非人类。将射而复辍。天宝末。以故旧。见上皇行在所。成都县令扬翌以为妖。命吏逮。吏之至者。皆战剽莫能前。大风卒起。沙石穿帘幕。飘掷听事。翌惧扣头悔罪。乃已。檀越四合。于是净众大慈菩提宁国等伽蓝作矣。而独常居净众后院云。寻凿寺前地为小池二。曰左羹右饭也。缺资费则淘浚之。以来供施屡验。树浮图门外。尤峻拔。植稚柏其下曰。柏齐浮图寺当毁。会昌之变。始信。或有以樵㸑愿役寺中。而不取佣直者。然亦不识其何自而至也。盖相之出家而入中国也。诸兄亦丧逝随尽。国人乃立其弟。其弟常恐相归以废己。使客至成都。狙刺相。一夕樵㸑者。得而杀之。竟遁去。相闻而叹曰。仇对有在。于我乎何累焉。至德元年五月十九日。无疾而终。春秋七十七。塔号东海大师。乾元间。刺史韩汯撰碑。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无相。本新罗国人也。是彼土王第三子。于本国正朔年月生。于群南寺落发登戒。以开元十六年泛东溟至于中国到京。玄宗召见隶于禅定寺。后入蜀资中谒智诜禅师。有处寂者。异人也。则天曾召入宫赐磨纳九条衣。事必悬知且无差跌。相未至之前。寂曰。外来之宾明当见矣。汝曹宜洒扫以待。间一日果至。寂公与号曰无相。中夜授与摩纳衣。如是入深溪谷岩下坐禅。有黑犊二交角盘礴于座下。近身甚急毛手入其袖。其冷如冰扪摸至腹。相殊不倾动。每入定多是五日为度。忽雪深有二猛兽来。相自洗拭裸卧其前。愿以身施其食。二兽从头至足嗅匝而去。往往夜间坐床下搦虎须毛。既而山居稍久衣破发长。猎者疑是异兽将射之复止。后来入城市。昼在蒙间夜坐树下。真行杜多之行也。人渐见重。为构精舍于乱墓前。长史章仇兼琼来礼谒之属明皇违难入蜀。迎相入内殿供礼之。时成都县令杨翌。疑其妖惑。乃帖追至。命徒二十馀人曳之。徒近相身一皆战慄心神俱失。顷之大风卒起沙石飞飏直入厅事。飘帘卷幕。杨翌叩头拜伏踹而不敢语。忏毕风止。奉送旧所。由是遂劝檀越造净众大慈菩提宁国等寺。外邑兰若钟塔不可悉数。先居净众本院。后号松溪是欤。相至成都也。忽有一力士称舍力伐柴供僧厨用。相之弟本国新为王矣。惧其却回其位危殆将遣刺客来屠之。相已冥知矣。忽日供柴贤者暂来谓之曰。今夜有客曰灼然。又曰。莫伤佛子。至夜薪者持刀挟席。坐禅座之侧。逡巡觉壁上似有物下。遂跃起以刀一挥。巨胡身首分于地矣。后门素有巨坈。乃曳去瘗之。复以土拌灭其迹而去。质明相令召伐柴者谢之。已不见矣。尝指其浮图前柏曰。此树与塔齐寺当毁矣。至会昌废毁。树正与塔等。又言。寺前二小池。左羹右饭。斋施时少则令淘浚之。果来供设。其神异多此类也。以至德元年建午月十九日无疾示灭。春秋七十七。临终或问之曰。何人可继住持乎。乃索笔书百数字。皆隐不可知。谐而叶韵。记莂八九十年事。验无差失。先是武宗废教。成都止留大慈一寺。净众例从除毁。其寺巨钟乃移入大慈矣。洎乎宣宗中兴释氏。其钟却还净众。以其钟大隔江。计功两日方到。明日方欲为斋辰。去迎取巳时已至。推挽之势直若飞焉。咸怪神速非人力之所致也。原其相之舍利分塑真形。尔日面皆流汗。上足李僧以巾旋拭。有染指者。其汗颇咸。乃知相之神力自曳钟也。变异如此。一何伟哉。后号东海大师塔焉。乾元三年资州刺史韩汯撰碑。至开成中李商隐作梓州四證堂碑。推相为一證也。
神僧传·卷第七
释无相。新罗国人也。是彼土王第三子。玄宗召见隶于禅定寺号无相。遂入深溪谷岩下坐禅。有黑犊二交角盘礴于座下。近身甚急。毛手入其袖。其冷如冰。扪摸至腹。相殊不倾动。每入定多是五日为度。忽雪深有二猛兽来。相自洗拭裸卧其前。愿以身施其食。二兽从头至足嗅匝而去。往往夜间坐床下搦虎须毛。既而山居稍久衣破发长。猎者疑是异兽将射之复止。复构精舍于乱墓间。成都县令杨翌。疑其幻惑。乃追至。命徒二十馀人曳之。徒近相身一皆战慄心神俱失。顷之大风卒起。沙石飞飏直入厅事。飘帘捲幕。杨翌叩头拜伏喘不敢语。忏毕风止。奉送旧所。相至成都也。忽有一力士称舍力伐柴供僧厨用。相之弟本国新为王矣。惧其却回其国危殆。将遣刺客来屠之。相已冥知矣。忽曰。供柴贤者暂来谓之曰。今夜有客曰灼然。又曰。莫伤佛子。至夜薪者持刀挟席。坐禅座之侧。逡巡觉壁上似有物下。遂跃起挥刀。巨胡身首分于地矣。后门素有巨坑。乃曳去瘗之。复以土拌灭其迹而去。质明相令召伐柴者谢之。已不见矣。尝指其浮图前柏曰。此树与塔齐。塔当毁矣。至会昌废毁正与塔齐。又言。寺前二小池。左羹右饭。斋施时少则令淘浚之。果来供设。其神异多此类也。以至德元年卒。寿七十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2?—841? 【介绍】: 唐僧。钟陵建昌人。俗姓王。生有自然胎衣若僧服,遂出家于石门。后住澧阳云岩寺。敕谥无住大师,一作无相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钟陵建昌之王氏。昉临蓐。胞衣缁色。若右袒状。父母。已知其不可累。以世事。小学之岁。遂令依石门薙染。既登具品。即执侍大智海禅师于百丈山。历二十年。续见药山俨禅师。一日药山问。汝除在百丈。更到什么处来。晟云到广南来。山云。见说广州城东门外。有一团石。被州主移。却是否。晟云。非但州主。合国人移亦不动。山又问。闻汝解弄狮子。是否。晟云是。山云。弄得几出。晟云六出。山云。我亦弄得。晟云。和尚弄得几出。山云。弄得一出。晟云。一即六六即一。晟后到沩山。沩山问。承长老在药山。弄狮子是否。晟云是。沩云。长弄耶。还有置时。晟云。要弄即弄。要置即置。沩云。置时狮子在什么处。晟云。置也置也。僧问从上诸圣。什么处去。晟良久云。作么作么。又问。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如何。晟云。好埋却。晟煎茶次。道吾问。煎茶与阿谁。晟云。有一人要。吾曰。何不教伊自煎。晟云。幸有某甲在。晟住云岩后。一日诸众曰。有个人家儿子。问著无有道不得底。洞山云。它家屋里有多少典籍。晟云。一字也无。洞云。争得恁么多知。晟云。日夜不曾眠。道吾问。大悲千手眼如何。晟云。如无灯时。把得枕子。作么生。吾云。我会也我会也。晟云。作么生会。吾云。通身是眼。晟一日扫地次。沩山云。太区区生。晟云。须知有不区区者。沩云。恁么即有第二月也。晟竖起扫帚云。是第几月。沩低头去。晟问僧。什么处来。僧云。石上语话来。晟云。石还点头否。僧无对。晟代云。和尚未问时。却点头。洞山乞眼睛。晟云。汝底与阿谁去也。洞云。良价无。晟云。有汝向什么处著。洞无语。晟云。乞眼睛底是眼否。洞云。非眼。晟咄之。大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灭。谥无相。塔号净胜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昙晟。俗姓王氏。钟陵建昌人也。始生有自然胎衣。右袒犹缁服焉。遂请出家于石门。年满具法。参见百丈山海禅师。二十年为侍者。职同庆喜法必我闻身若中涓心居散位。续受药山举发全了无疑。化徒孔勤。受益者众。以太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灭。敕谥大师号无相。塔名净胜焉。 系曰。商那和脩。华言胎衣也。以其生带衣而诞以缯肉。而非幼为绷褓长且称身。出家成法服。至入灭阇维方为煨烬焉。晟师之有胎衣止不及为婴儿已往之服耳。此近叔离尼商那尊者也。思过半矣。何邪晟师去圣悬远。和修佛灭百年。将胎衣示有行果之徒也。今晟以胞袒络化其教理之世。不其难乎。故曰思过半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尼法灯,号无相。住温州净居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净居尼慧温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杭州临川人,俗姓胡,号无相。尝面壁静坐,顿悟。能诗文,名公多与之交。晚年结庵,行头陀法,久之,趺坐而化,年八十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1—1154 【介绍】: 宋温州平阳人,字季壬,号无相居士。徽宗政和二年上舍及第。宣和七年提点福建路刑狱,镇压福州兵变。高宗朝累官权礼部侍郎,以忤秦桧罢官。后起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请减免赋税,亲率兵民筑堤以御汉水。改知广州,未至卒。
全宋诗
陈桷(一○九一~一一五四),字季壬,号无相居士,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上舍登第,授冀州兵曹参军。宣和七年(一一二五)提点福建路刑狱。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主管江州太平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二)。四年,除太常少卿。五年,知泉州。六年,提点两浙西路刑狱。八年,迁福建路转运副使。十年,复召为太常少卿。十一年,除权礼部侍郎。十五年,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乞祠,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二十四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十六卷(《鹤林集》卷三六《陈侍郎文集序》),已佚。《宋史》卷三七七有传。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