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小热昏(小熱昏)
(1).曲种名。旧时流行在 江 浙 一带的一种街头曲艺。原为卖梨膏糖的人作为招徕顾客的一种手段。唱词多以新闻时事、民间故事为题材。演唱时用一面小锣,三块竹板,边敲边唱。小热昏有 苏州 、 杭州 两派。现在搬上舞台表演的“小锣书”、“三敲赋”均属“小热昏”。《新世界小说社报》第5期《论戏剧弹词之有关于地方自治》:“谈小说如 苏州 小热昏,跳跃而入 玄妙观 。” 阿英 《年画的叫卖》:“过去 上海 所谓‘小热昏’,是最擅长此道的。”
(2).语言妄诞、行为荒唐的年轻人。《冷眼观》第十五回:“莫説我是无意顺嘴溜的话,就是当真説起的,你要我保他们那一班小热昏,是个个能举得孝廉方正,就打从我数起,先是头一个靠不住。”
《漢語大詞典》:撷子髻(擷子髻)
晋 时流行的妇女发髻名。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 晋 时,妇人结髮者,既成,以繒急束其环,名曰擷子髻。始自宫中,天下翕然化之也。”晋书·五行志上宋书·五行志一作“擷子紒”。
《国语辞典》:社会风气(社会风气)  拼音:shè huì fēng qì
社会上一时流行的习尚。如:「社会风气一片炫富,追求精品消费顿时成为时尚。」
《国语辞典》:涕泪交集(涕泪交集)  拼音:tì lèi jiāo jí
鼻涕眼泪同时流下。形容十分悲伤。《五灯会元。卷一。初祖菩提达摩大师》:「王闻师言,涕泪交集曰:『此国何罪,彼土何祥?……。』」也作「涕泪交零」。。
《国语辞典》:涕泪交流(涕泪交流)  拼音:tì lèi jiāo liú
鼻涕眼泪同时流下,形容十分悲伤。《三国演义》第二○回:「董承览毕,涕泪交流,一夜寝不能寐。」也作「涕泪交零」。
《国语辞典》:海盐腔(海盐腔)  拼音:hǎi yán qiāng
元、明时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戏曲腔调。多以文人传奇为剧目,演出时,以锣、鼓、拍板伴奏。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极为盛行,与馀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國語辭典》:子母相权(子母相權)  拼音:zǐ mǔ xiāng quán
货币轻重相权后,即以一种为标准,定出其他货币的交换率。引申为互相调剂。《元史。卷一四。世祖本纪一一》:「以至元宝钞一贯文当中统交钞五贯文,子母相权,要在新者无冗,旧者无废。」
《漢語大詞典》:花边钱(花邊錢)
旧时流入 中国 的外国银元,边缘有花纹,与我国过去边缘光滑的钱币不同,故俗称“花边钱”。后亦作为对外国银元的统称。《品花宝鉴》第十九回:“我得了一个,听説在 广东 买来,一个是一千块花边钱。”《十月》1981年第2期:“你奶奶赶集刚卖了鸡蛋,又使出了花边钱,别说买双小鞋,就是外加个帽子,也用不了。”
《漢語大詞典》:合欢帽(合歡帽)
魏 晋 时流行的一种丝织帽子。 晋 束晳 《近游赋》:“及至三农间隙,遘结婚姻,老公戴合欢之帽,少年著蕞角之巾。” 晋 陆翽 邺中记:“ 季龙 猎,著金缕织成合欢帽。”
《國語辭典》:鼻化元音  拼音:bí huà yuán yīn
发元音时,气流从口腔和鼻腔同时流出,产生口腔和鼻腔的共鸣,便构成鼻化元音。
《漢語大詞典》:三分发(三分髮)
南朝 宋 时流行于民间妇女中的一种发式。宋书·五行志一:“ 宋文帝 元嘉 六年,民间妇人结髮者,三分髮,抽其鬟直向上,谓之‘飞天紒’。”
《漢語大詞典》:脚柞
一种木制的脚镣。旧时流行于 四川省 西北部一带。 沙汀 《一个秋天的晚上》:“但若果嘴不硬,她是不会被柞上脚柞的。”
《國語辭典》:路岐人  拼音:lù qí rén
宋元时民间艺人的俗称。尤指经常流动表演的江湖艺人。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市井》:「此外如执政府墙下空地,诸色路岐人在此作场,尤为骈阗。」《水浒传》第二四回:「便是唱慢曲儿的张惜惜。我见他是路岐人,不喜欢。」也称为「路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