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三言移曾母
 
慈母疑
  
投杼疑
   
曾家机
 
曾母投杼
 
谤言三至
 
谗言三及
 
谗言三至

相关人物
曾参


《战国策》卷四〈秦策·秦武王谓甘茂〉~50~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踰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简释

投杼:指流言可畏。唐李白《系寻阳上崔相涣三首》之二:“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

谗言三及:喻受谗言诬陷。唐李白《答三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例句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李白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毛遂不堕井,曾参宁杀人。虚言误公子,投杼惑慈亲。 李白 系寻阳上崔相涣三首之二

伯奇掇蜂贤父逐,曾参杀人慈母疑。 李端 杂歌

吾怜曾家子,昔有投杼疑。 沈佺期 枉系二首之一

曾家机上闻投杼,尹氏园中见掇蜂。 白居易 思子台有感二首之一

谤言三至后,直道叹何如。 钱起 送李明府去官

《漢語大詞典》:杀人
对人的杀害。例如:你不可杀人。
分類:杀人杀害
《国语辞典》:杀人罪(杀人罪)  拼音:shā rén zuì
指侵害他人生命法益的犯罪。可分为普通杀人罪、杀害直系血亲尊亲属罪、义愤杀人罪、生母杀婴罪、加工自杀罪、过失致死罪等。
《高级汉语词典》:羞杀人
羞死人
《漢語大詞典》:以眦睚杀人
因为小小的事杀了人。眦睚也作“睚眦”,今有“睚眦必报”一词,瞪眼睛,发怒,指极小的仇恨。眦:眼眶,睚:眼边
一日果以眦睚杀人,上大怒,立命斥出。—— · 王谠《唐语林·雅量》
《高级汉语词典》:庸医杀人
医生的医术低劣,致误投药物而使人丧命
《漢語大詞典》:吓杀人香(嚇殺人香)
茶名。即碧螺春。 清 王应奎 《柳南续笔·碧螺春》:“ 洞庭 东山 碧螺峯 石壁产野茶数株…… 康熙 某年,按候以採,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採茶者争呼‘吓杀人香’。‘吓杀人’者, 吴 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云。”
分類:茶名
《国语辞典》:抛闪杀人(抛闪杀人)  拼音:pāo shǎn shā rén
丢下人、抛开人。《金瓶梅》第五九回:「我的抛闪杀人的心肝,撇的我好苦也!」
《国语辞典》:杀人偿命(杀人偿命)  拼音:shā rén cháng mìng
杀了人要抵命。《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何况同是生人,欺心故杀,岂得无报?所以律法上最严杀人偿命之条。」
分类:抵命
《国语辞典》:杀人放火(杀人放火)  拼音:shā rén fàng huǒ
无法无天,凶狠残暴的恶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为那色事上专要性命相搏,杀人放火的事来了。」《说岳全传》第五五回:「他是杀人放火为生的主儿,适杨元帅收伏在麾下。」
《国语辞典》:杀人灭迹(杀人灭迹)  拼音:shā rén miè jī
将人杀死并消灭證据。如:「他为了不想东窗事发,只好杀人灭迹。」
分类:杀死消灭
《国语辞典》:杀人如芥(杀人如芥)  拼音:shā rén rú jiè
杀人如割草。比喻轻视人命,任意残杀。清。洪升《长生殿》第三一出:「不断征云叆叆,鬼哭神号,到处里染腥风,杀人如芥。」也作「杀人如草」。
《国语辞典》:家贫不是贫,路贫贫杀人(家贫不是贫,路贫贫杀人)  拼音:jiā pín bù shì pín,lù pín pín shā rén
(谚语)家里贫困,还有办法解决;出门在外缺少盘缠,才真正急死人。《儒林外史》第二四回:「自古道:『家贫不是贫,路贫贫杀人。』你此时有钱也不服气拿出来给他,我们众人替你垫几百文,送他去罢。」也作「家贫不是贫,路贫愁煞人」。
《国语辞典》: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  拼音:shā rén xū jiàn xiě,jiù rén xū jiù chè
(谚语)比喻做事要澈底。《水浒传》第六二回:「常言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既然有一千两金子在此,我和你替他上下使用。」
《国语辞典》: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拼音:shā rén cháng mìng,qiàn zhài huán qián
(谚语)杀人要抵命,欠钱要偿还。比喻亏欠人家什么,就得归还什么。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二折:「可知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你这般说才是。」《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既是不关亲,你岂不闻得:『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他是别处人,你不认他罢了,拿甚么器杖打破他头?」
《國語辭典》:投杼  拼音:tóu zhù
杼,织布机上用来牵引纬线的器具。投杼指曾参母亲受惑于谣言,终疑曾子杀人,投杼踰墙而逃的故事。见《战国策。秦策二》。后比喻谣言众多,就连最亲信的人也会动摇坚定的信念。《史记。卷七一。樗里子甘茂传》:「今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曾参之母信曾参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也作「投杼之惑」、「投杼之疑」。
《國語辭典》:投梭  拼音:tóu suō
1.晋朝谢鲲调戏邻家的女子,却被投掷织布机上的梭子打落了两颗牙齿。典出《晋书。卷四九。谢鲲传》。比喻拒绝淫荡之事。也作「投梭之拒」、「投梭折齿」。
2.比喻轻便快捷。宋。苏轼〈百步洪〉诗二首之一:「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國語辭典》:投梭折齿(投梭折齒)  拼音:tóu suō zhé chǐ
女子拒绝男子调戏。参见「投梭」条。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六。诗》:「惟静女篇则真难解其言。此女俟我于城隅,又贻我以物,我悦其美。若称誉贤女,岂容作此等语,必至投梭折齿矣。」
《國語辭典》:曾参杀人(曾參殺人)  拼音:zēng shēn shā rén
曾参在费地时,有一个与他姓名相同的人杀了人,误传为曾参杀人,曾母起先不信,但经人再三的传告,便信以为真,丢下手中正在织布的杼,吓得逃跑了。典出《战国策。秦策二》。后比喻流言可畏或诬枉的灾祸。唐。韩愈 释言:「市有虎,而曾参杀人,谗者之效也。」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二出:「这冤怎伸,硬叠成曾参杀人!」也作「曾母投杼」。
分類:流言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