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凉叶(涼葉)
亦作“凉叶”。 秋天的树叶。 南朝 宋 谢庄 《黄门侍郎刘琨之诔》:“秋风散兮凉叶稀,出 吴洲 兮谢江畿。”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谢庄〈郊游〉》:“凉叶照沙屿,秋荣冒水潯。” 唐 贺敱 《奉和九月九日应制》:“寒花低岸菊,凉叶下庭梧。” 唐 韦应物 《秋夜一绝》:“高阁渐凝露,凉叶稍飘闈。”
分類:秋天树叶
《漢語大詞典》:叶书(葉書)
(1).用树叶写的书信。 唐 贾岛 《郊居即事》:“叶书传野意,簷溜煮胡茶。”
(2).贝叶书的简称。古代 印度 人常用贝多罗树的叶书写佛经,故佛经亦称“ 叶书 ”。 南朝 梁 沈约 《均圣论》:“西国密涂,厥路非远,虽叶书横字,华梵不同,而深义妙理,於焉自出。”
《漢語大詞典》:枯林
树叶凋残之林。《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冬歌三》:“寒鸟依高树,枯林鸣悲风。”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一:“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
分類:树叶凋残
《漢語大詞典》:香叶(香葉)
芳香的树叶。 唐 杜甫 《古柏行》:“苦心岂免容螻蚁,香叶终经宿鸞凤。”
分類:芳香树叶
《漢語大詞典》:榆叶(榆葉)
榆树叶。嫩叶可食,亦可入药。 汉 刘向 说苑·敬慎:“吾尝见江河乾为坑,正冬采榆叶,仲夏雨雪霜。”魏书·上党王天穆传:“ 河 南人常笑 河 北人好食榆叶。”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榆:“榆皮榆叶性皆滑利下降。”
《漢語大詞典》:秃树(秃樹)
枯树。亦指树叶凋尽之树。 宋 杨万里 《宿查濑》诗:“畴昔穉桑今秃树,如何白髮不教生。”
《國語辭典》:烟叶(菸葉)  拼音:yān yè
烟草的叶子,为制造烟丝的原料。
《漢語大詞典》:贝叶经(貝葉經)
指佛经。古代 印度 人写经于树叶上,故称。 唐 钱起 《紫参歌》:“贝叶经前无住色,莲花会里暂留香。” 明 孙柚 《琴心记·空门遇使》:“菩提树下谈玄,忘补朝阳之衲;贝叶经边入定,搜空透笋之衣。” 清 王摅 《教坊老叟行》:“自此焚脩奉 西竺 ,禪榻长繙贝叶经。”亦作“ 贝多经 ”。 清 吴伟业 《生查子》词:“学写贝多经,自屑泥金粉。”
《漢語大詞典》:翠锦(翠錦)
(1).色彩斑斓的织锦。 唐 李贺 《九月》诗:“露花飞飞风草草,翠锦斕斑满层道。” 王琦 汇解:“草木经秋,叶老,红黄间杂於青緑之中,斕斑如翠锦也。” 宋 苏轼 《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金鞍冒翠锦,玉勒垂青丝。”
(2).形容茂密的树叶。 元 石德玉 《秋胡戏妻》第三折:“只见那浓阴冉冉,翠锦哎糢糊。”
《漢語大詞典》:树经(樹經)
佛教语。刻于贝多罗树叶上的佛教经典。 唐 武则天 《大周新翻三藏圣教序》:“拂石年穷,树经无泯。”参见“ 贝叶经 ”。
《漢語大詞典》:贝叶经(貝葉經)
指佛经。古代 印度 人写经于树叶上,故称。 唐 钱起 《紫参歌》:“贝叶经前无住色,莲花会里暂留香。” 明 孙柚 《琴心记·空门遇使》:“菩提树下谈玄,忘补朝阳之衲;贝叶经边入定,搜空透笋之衣。” 清 王摅 《教坊老叟行》:“自此焚脩奉 西竺 ,禪榻长繙贝叶经。”亦作“ 贝多经 ”。 清 吴伟业 《生查子》词:“学写贝多经,自屑泥金粉。”
《國語辭典》:压青(壓青)  拼音:yā qīng
农作中将绿肥作物犁压到土里当肥料。
《国语辞典》:棕毛  拼音:zōng máo
棕榈叶柄下端有褐色苞毛,包于茎干上,俗称为「棕毛」。坚韧耐湿,可制成绳网、毛刷、扫帚、雨具等。
《漢語大詞典》:青团(青糰)
江 南传统时令食品名。在米粉中拌以野草或树叶之汁做成的团子。
《漢語大詞典》:柘叶(柘葉)
柘树叶。可饲蚕。 宋 范成大 《马鞍驿饭罢纵步》诗:“今年蚕出迟,柘叶分寸长。” 宋 范成大 《大丫隘》诗:“麦苗踈瘦豆苗稀,椒叶尖新柘叶薄。”
分類:树叶
《漢語大詞典》:繁叶(繁葉)
繁密的树叶。 唐 包佶 《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郎》:“疏鐘文马驻,繁叶綵禽栖。” 唐 李洞 《古柏》诗:“可佳繁叶尽,声不碍秋鐘。”
分類:繁密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