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干 → 乾干”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桢干(楨榦)
亦作“ 楨干 ”。
1.筑墙时所用的木柱,竖在两端的叫桢,竖在两旁障土的叫干。书·费誓:“峙乃楨榦。” 孔 传:“题曰楨,旁曰榦。” 孔颖达 疏:“题曰楨,谓当墙两端者也。旁曰榦,谓在墙两边者也。”史记·鲁周公世家:“ 鲁 人三郊三隧,歭尔芻茭、糗粮、楨榦,无敢不逮。”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五》:“三代以上,十而税一,用之力役,用之田猎,用之兵戎。车马牛、楨干、芻粮、器甲,皆民供之。” 章炳麟 《訄书·明农》:“蔬屮之丰,园圃毓之;楨榦之富,虞衡作之。”
2.指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人或事物。 汉 匡衡 《上政治得失疏》:“朝廷者,天下之楨干也。”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姚信 、 楼玄 、 贺邵 、 张悌 、 郭逴 、 薛莹 ……皆社稷之楨干,国家之良辅。” 唐 柳宗元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柳镇 ﹞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楨干。”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惟有刚毅不挠,虽遇外物而弗为移,始足作社会楨干。”
3.支撑,支持。后汉书·阜陵质王延传:“帝见 延 及妻子,愍然伤之,乃下詔曰:‘昔 周 之爵封千有八百,而 姬 姓居半者,所以楨干王室也。’”魏书·礼志二:“昔 尧 敦九族, 周 隆本枝,故能磐石维城,御侮於外。今臣之所亲,生见隔弃,岂所以楨干根本,隆建公族者也。”
《國語辭典》:桢干(楨幹)  拼音:zhēn gàn
1.筑墙时两端所立的木柱。「干」文献异文作「干」。《书经。费誓》:「鲁人三郊三遂,峙乃桢干。」《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鲁人三郊三隧,歧尔刍茭、糗粮、桢干,无敢不逮。」
2.比喻主干、基础。《汉书。卷八一。匡衡传》:「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唐。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碑〉:「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桢干。」
3.比喻可做为支柱、骨干的重要人才。《后汉书。卷六四。卢植传》:「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三国志。卷六一。吴书。陆凯传》:「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也作「贞干」。
4.拱卫、支持。《后汉书。卷四二。光武十王传。阜陵质王延传》:「昔周之爵封千有八百,而姬姓居半者,所以桢干王室也。」《魏书。卷一○八。礼志二》:「今臣之所亲,生见隔弃,岂所以桢干根本,隆建公族者也。」
《国语辞典》:国之桢干(国之桢干)  拼音:guó zhī zhēn gàn
国家的栋梁、有用的人才。如:「不久的将来,他必能成为国之桢干。」
《漢語大詞典》:作翰
谓为柱石重臣。翰,桢榦。 唐 刘禹锡 《代慰王太尉薨表》:“方膺作翰之寄,遽迫归泉之期。”
《漢語大詞典》:良干(良幹,良榦)
坚实的茎干。 宋 司马光 《杏解嘲》诗:“造物本非我,荣枯那得言。但餘良干在,何必艷花繁。”
良榦:能胜重任的贤臣。榦,桢榦。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论:“ 吴祐 、 苏章 、 种暠 、 欒巴 牧民之良干, 庞参 、 虞詡 将帅之宏规。”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昔以隐居求志为高士,今以山林之儒为不肖;故圣世之良榦,乃闇俗之罪人也。”《晋书·纪瞻传》:“前辅国将军 郗鉴 ,少立高操,体清望峻,文武之略,时之良干。” 清 姚鼐 《咏史》:“牧民岂谓非良干,伐畔何教震友邦。”
《漢語大詞典》:贞济(貞濟)
谓有桢干之才,可以济成大事。 南朝 梁 沈约 《为齐帝封徐世檦诏》:“才畧贞济,志怀义烈。”魏书·甄琛传:“请取武官中八品将军以下干用贞济者,以本官俸恤,领里尉之任,各食其禄。”
分類:桢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