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0,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摩竭
茶毗
窣堵波
阿罗汉
累劫
支提
羯磨
吉贝
僧祇
转依
伽陀
兜率天
圆寂
坐具
震越
《漢語大詞典》:摩竭
(1).亦作“ 摩伽罗 ”。梵语makara的译音。大鱼;鲸鱼。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 河 西岸有如来作摩竭大鱼,从河而出,十二年中以肉济人处,起塔为记,石上犹有鱼鳞纹。”翻译名义集·畜生:“摩竭,或摩伽罗,此云鲸鱼。雄曰鲸,雌曰鯢。大者长十餘里。”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水族·鲸:“《华夷志》:‘海中大鱼口可容舟,其名曰摩竭。’按,摩竭,梵语,即鲸鱼也。”
(2).古代 印度 摩伽陀国 (Magadha)的省称。在今 比哈尔邦 南部,是早期佛教的中心。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掩室 摩竭 ,用啟息言之津;杜口 毗邪 ,以通得意之路。”
《國語辭典》:茶毗  拼音:chá pí
梵语jhāpita的音译。意为焚烧、火葬。原为印度葬法之一。在中国专指出家人圆寂后的火葬。茶、荼二字音、形皆近似,故「茶毗」也作「荼毗」。
《漢語大詞典》:窣堵波
亦作“ 窣堵坡 ”。 梵语stūpa的音译。即佛塔。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呾蜜国:“诸窣堵波及佛尊像,多神异,有灵鉴。” 唐 黄滔 《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释之西天谓之窣堵波,中华谓之塔。塔制以层,增其敬也。” 宋 王安石 《草堂怀古》诗:“ 周顒 宅作阿兰若, 娄约 身归窣堵波。” 清 黄遵宪 《锡兰岛卧佛》诗:“遥望窣堵坡,相约僧躋攀。”亦省作“ 窣堵 ”。新唐书·西域传上·天竺:“﹝ 中天竺 ﹞死者燔骸取灰,建窣堵,或委野中及河,饵鸟兽鱼鳖,无丧纪。” 宋 陆游 《予数年不至城府丁巳火后今始见之》诗:“窣堵招提俱昨梦, 祝融 、 回禄 尚餘威。” 清 曹寅 《句容馆驿》诗:“胥徒復传舍,窣堵尚斜阳。”
《國語辭典》:阿罗汉(阿羅漢)  拼音:ā luó hàn
佛教的果位。为梵语arahan的音译。意为杀贼、应供、不生。在早期佛教,阿罗汉是究竟的解境界,与佛果无别,但大乘佛教兴起后,将阿罗汉贬低,视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还有菩萨和佛陀的果位。《阿育王传》卷五:「说法已竟,便得阿罗汉。」也称为「罗汉」。
《漢語大詞典》:累劫
连续数劫。谓时间极长。劫,梵语kalpa之音译劫波的略称。《弘明集·正诬论》:“今以其能掘众恶之栽,灭三毒之烬,修五戒之善,尽十德之美,行之累劫,倦而不已。” 唐 王维 《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并序》:“天资义性,半字敌于多闻;宿植圣胎,一瞬超於累劫。” 明 于谦 《祈雨丹诚文》:“赦小民累劫之愆,宥臣等旷官之罪。”
《漢語大詞典》:支提
梵语caitya(巴利语cetiya)的音译。也译作“制底”、“制多”等。原义集聚,佛火化后以土石、香柴积聚而成的纪念物。亦为塔、刹的别名。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大士亦还其里舍,货贸妻儿,营缔支提,缮写尊法。”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三:“支提……此云聚相,谓累寳及石等,高以为相也。” 唐 颜真卿 《使过瑶台寺有怀圆寂上人》诗:“及尔不復见,支提犹岌然。”
《國語辭典》:羯磨  拼音:jié mó
僧团依照戒律的规定,处理僧侣个人或僧团事务的各种活动。为梵语Karma的音译。意译为「业」或「办事」。羯磨和业梵语虽同一字,但在汉译佛典中不只是音译和意译的差别,用法也不同。如:「忏悔羯磨」、「受戒羯磨」。
《國語辭典》:吉贝(吉貝)  拼音:jí bèi
1.木棉科「吉贝」,落叶大乔木。掌状复叶,小叶五至九枚,全缘或近顶端有疏齿。花白色,花瓣长椭圆形。蒴果,种子被棉毛,如木棉然。
2.木棉科「木棉」之别称,参见「木棉」条。为马来语kapok的音译。为木棉树种子周围的茸毛,色白质软,可做枕头和垫子的填充物,也可当做绝缘材料。
《國語辭典》:僧祇  拼音:sēng qí
胡语音译:(1)佛教部派之一。大众部。(2)印度最大的数量单位。意为无量。一百五十赞佛颂:「三僧祇数量,精勤无懈惓。」
《国语辞典》:转依(转依)  拼音:zhuǎn yī
佛教用语。梵语āśraya-parāvṛtti的意译。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谓阿赖耶识断除烦恼和所知障的种子,转换成涅槃和智慧的清净种子。因为阿赖耶识是一切烦恼和解脱的依据,所以转换阿赖耶识的性质谓之转依。《唯识三十论颂》:「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转依。」
《漢語大詞典》:伽陀
(1).亦作“ 伽他 ”。梵语译音。偈。佛经中的赞颂之词。伽陀为十二部经之一,亦译句颂、孤起颂、不重颂。参阅翻译名义集·十二分教。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言无重颂,句备伽陀。” 吴兆宜 注引《祖珽事苑》:“梵言伽陀,此言讽诵。”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旧曰偈,梵文略也。或曰偈陀,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陀。伽陀者, 唐 言颂,颂三十二言。”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三“伽他”:“此方当颂,或云摄言,诸圣人所作,莫问重颂字之多少。四句为颂者,皆名伽他。” 宋 黄庭坚 《题万松亭》:“二十年前, 涪翁 为篆其榜。今闻增葺,殊胜往时,远託 清禪师 易其榜,并作伽陀六言寄刻山间石上。” 元 耶律楚材 《再用韵赠抟霄》诗:“伽陀诵罢炉薰冷,一鉢疏羹当晓餐。” 清 龚自珍 《最录七佛偈》:“三藏十二部,各有体裁,伽陀祇夜皆不单行。此伽陀也,前后无附丽牵连之文,不得单行。”
(2).梵语阿伽陀Agada的译音略语。良药;解毒剂。 唐 李华 《润州鹤林寺故经山大师碑铭序》:“胜大敌者,那罗延身;销大毒者,伽陀妙药。” 唐 寒山 《诗三百三首》之一九四:“飢餐一粒伽陀药,心地调和倚石头。”
《國語辭典》:兜率天  拼音:dōu shuài tiān
妙足、知足。梵语Tusita的音译。欲界六天之一。此天一昼夜相当于人间四百年。住此的天人澈体光明,但未断欲,故仍属欲界。大乘佛教认为,此天有内院和外院,外院是欲界天,内院则是隬勒居住的净土,为弥勒信仰者追求的往生去处。唐。白居易 答客说诗:「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也译作「兜率陀」、「睹史多」。
《國語辭典》:圆寂(圓寂)  拼音:yuán jí
佛教用语:(1)修行人灭除烦恼,不再生死轮回的境界。尤其指證悟解脱的佛或阿罗汉的去世。〈一百五十赞佛颂〉:「栗粒以分身,尔乃居圆寂。」也作「涅槃」、「寂灭」。(2)中国一般习惯称出家人的去世。《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道罢,老道人自去殿上烧香扫地,不知玉通禅师已在禅椅上圆寂了。」也作「灭度」、「涅槃」。
《國語辭典》:坐具  拼音:zuò jù
1.可坐的用具,如椅、凳等。《老残游记》第一○回:「洞里陈设甚简,有几张树根的坐具,却是七大八小的不匀,又都是磨得绢光。」
2.佛教僧侣的用具。指铺在位置上供坐卧用的长方形布块。《弥沙塞五分戒本》:「若比丘为戏笑故,藏比丘若衣;若钵、坐具、针筒,如是一一生活具,若使人藏波逸提。」《水浒传》第六回:「知客又与他披了袈裟,教他先铺坐具。」
《漢語大詞典》:震越
(1).犹震动,震惊。 宋 欧阳修 《梅圣俞墓志铭》:“震越浑鍠,众听以惊。” 宋 叶适 《辞免除提举上清太平宫状》:“闻命殊常,省躬震越。”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六章:“余闻言,震越失次,趋前抱 潮儿 慟哭。”
(2).梵语cīvara的译音。上衣;衣服。生经·佛说和难经:“以诸衣被及鉢震越诸供养具,皆用託之,出外游行。”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二:“震越,梵言也。此译云衣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