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楼泽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九四五
楼泽,自号唯心居士,法名正因。嘉定四年刻《无量寿佛赞注》。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正因。杭仁和金浦人。姓俞氏。宋嘉定六年生。出胎紫胞琼质。如莲华捧足状。颔下黑子。出数毫盈寸。童年。能先事而知。凡事不学自解。年十五为人已疾。禦菑辄验。从季父守常。出家于殊胜寺。精修苦学。胁不至席者三年。每欢局于闻见。儗出游参请。时笑翁堪禅师。道价倾动丛林。师往育王礼焉。翁始阳拒之。命坐下板阅月。一夕闻霹雳声。忽通身汗流。快爽如脱壳。拊掌大笑曰。如是如是。亟入见翁。翁肯之。俾侍左右。因自号曰霹雳。初主徽州黄山之祥符。宋秀王诸孙。蚤所赏识。治精蓝霅水上延之。或又以建康之保宁请。皆不就。寻以父丧。归金浦。迎母入寺中。以孝养终其天年。师受知穆陵最深。赐师号紫衣。宗藩戚畹。下逮闾巷信善。靡不皈依。以为真佛子也。杭既归元。民生理未定。师为粥食饿者。日以千计。每岁佛欢喜日。设无遮会。普资冥福。世祖寻访江南人物。御史中丞崔某言。杭州殊胜寺因长老。有异德。聘不能致。诏侍臣。强起至京。引见说法。称旨。退就集贤院。锡赉优厚。越五年。告老还山。宣授圆明通应禅师。诏公卿大夫名师宿德。设祖道都门外送之。以荣其归。师在京时。当丁亥秋潦。饥民视昨逾甚。杭父老。盻盻然觊师言还。而未得请。飞书勉其徒。悉出衣钵之资。为续艰食。赖全活者甚众。既还山。进诸弟子语之曰。吾老矣。山门营葺缺如。倾囊侧囷。非所靳。将鸠工度料。其相与亟图之。众翕乐以听。各尽其力。不数年。殊胜为之焕然。未几示疾。勉弟子以道曰。吾二十七日去矣。至期端坐而寂。塔全身于后圃。世寿八十五。僧腊六十一。
《分类字锦》:正因
传灯录佛祖不立文字以心传心有僧辞上座云某甲亲附三年正因中也未尝闻一字曰若是正因一字也无
分类:正因释教
《漢語大詞典》:惟其
犹言正因为。表示因果关系。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是故失意之事恆生於其所得意,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惟其我有了那没有的凭据,才敢考你。” 鲁迅 《华盖集·战士和苍蝇》:“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漢語大詞典》:唯其
犹言正因为。 唐 韩愈 《贞曜先生墓志铭》:“唯其大翫於词,而与世抹摋,人皆劫劫,我独有餘。”朱子语类卷五十:“ 紂 之至亲岂不多?唯其众叛亲离,所以不济事。” 老舍 《四世同堂》八十:“唯其她不大文雅,她才不怕去站队领粮,以至于挨了皮鞭,仍不退缩。”
分類:正因因为
《國語辭典》:缘因(緣因)  拼音:yuán yīn
原因。元无氏《小尉迟》第一折:「今日他在前厅上打磨兵器,收拾军装,不知为何?我且去问他一个缘因详细咱。」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三折:「目下便登程,二人随后跟;同去取书信,便得见缘因」。
《国语辞典》:三因佛性  拼音:sān yīn fó xìng
佛教天台宗所说的正因、了因、缘因三种佛性。正因佛性即众生本有的真如,了因佛性即洞见真理的智慧,缘因佛性即资助生起智慧的善行。《宗镜录》卷八○:「虽说三因佛性,但是一性。」
正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缘因而言。正生法之因种曰正因。资助之力曰缘因。
【佛学常见辞汇】
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则叫做缘因。
【三藏法数】
正谓中正,中必双照,三谛具足,故名正因。(中正者,离于边邪也。双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谓荡一切相,即是真谛;假谓立一切法,即是俗谛;非空非假,即是中谛。故云三谛具足。)
正因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外道说邪因缘而言。
正因佛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因佛性之一。
【三藏法数】
正谓中正,谓中必双照三谛具足,名正因佛性。(中正者,离于边邪也。双照者,照空照假也。空谓荡一切相,即是真谛;假谓立一切法,即是俗谛。非空非假,即是中谛。故云三谛具足。)
信心正因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宗又于前条。真谛门中分为二,谓之信心正因称名报恩。
净业正因
【佛学常见辞汇】
观无量寿经说修净业正主的因有三种,第一种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种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种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