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悲衅钟
 
牛觳觫
 
牛趋死地
 
觳觫牛
 
齐王悲牛

相关人物
齐宣王


《孟子注疏》卷一下〈梁惠王章句上〉~2~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保,爱护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典故

旧题春秋·孙武《孙子·九地》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例句

将出凶门勇,兵因死地强。 李隆基 平胡(并序)

《國語辭典》:死地  拼音:sǐ dì
1.必死之地。《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2.俗称风水不吉利的地方。如:「这是一块死地,不适合盖房子。」
《漢語大詞典》:致之死地而后生(致之死地而後生)
兵家用语。谓将军队置于绝境,则将士必为求生而殊死战斗。语本孙子·九地:“陷之死地然后生。” 李筌 注:“兵居死地,必决命而斗以求生。”《三国演义》第七一回:“昔 韩信 背水为阵,所谓致之死地而后生也。”
《國語辭典》:置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後生)  拼音: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形容置身于无退路的境地,势必能拚死向前,求得生存。参见「陷之死地而后生」条。《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
《国语辞典》:死地求生  拼音:sǐ dì qiú shēng
在绝境中求生存。《新唐书。卷一八九。赵犨传》:「士贵建功立名节,今虽众寡不敌,男子当死地求生,徒惧无益也。」
《国语辞典》:置之死地而后快(置之死地而后快)  拼音: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
把人逼到死亡的地步才觉得痛快。
《国语辞典》:陷之死地而后生(陷之死地而后生)  拼音:xiàn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语本《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形容置身于无退路的境地,势必能拚死向前,求得生存。《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也作「置之死地而后生」。
《漢語大詞典》:祸乡(禍鄉)
指死地。黄庭内景经·琼室:“忽之祸乡三灵殁。” 梁丘子 注:“祸乡,死地。”
分類:死地梁丘
《漢語大詞典》:杀地(殺地)
(1).犹死地。军事上指极为不利的地形。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地葆》:“絶水、迎陵、逆溜、居杀地、迎众树者,钧举也,五者皆不胜。”
(2).占卜中一个方位的名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日未出时,面向杀地,汲水二十斛。”
《漢語大詞典》:夺去
置…于死地。例如:鼠疫夺去了数以千计的生命。
被抢走
分類:夺去死地
《漢語大詞典》:了绝(了絶)
(1).佛教语。谓凡情灭尽。 唐 寒山 《诗》之二二七:“为心不了絶,妄想起如烟。” 元 无名氏 《度柳翠》第二折:“旦儿云:‘如何得个了絶?’正末云:‘凡情灭尽,自然本性圆明。’”
(2).了结;结束。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诸处见欠蚕盐和预买青苗钱物,元是冒名,无可催理……以此,积年未能了絶。” 元 关汉卿 《调风月》第二折:“﹝你﹞想不想在今日,都了絶爽利,休尽我精细。”
(3).指置人于死地。《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八:“更有一等狠毒的,偏要算计了絶,方才快活的。”
《國語辭典》:极地(極地)  拼音:jí dì
1.地球南北两极圈内的地区。此区气候寒冷,最高月平均温度为摄氏十度,海陆皆为冰雪覆盖,少植物生长,亦不适合人居住。
2.极点,最高的程度。《文明小史》第二一回:「木仙却听惯了他的议论,佩服到极地。」
《國語辭典》:十地  拼音:shí dì
佛教用语:(1)依菩萨證悟的层次而分的十种境界。即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佛说十地经》卷一:「唯诸佛子,我不见有诸佛国界,彼中如来不叹说此菩萨十地者。」《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菩萨地」。(2)菩萨十地中的第十地,仅次于佛果的境界。唐。高宗〈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
《漢語大詞典》:齰死
咬死。引申为置之死地。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观近世郡县有寃狱,民輒公选一人,使讼於都察院。所选者率非豪右,亦无逆民意而自擅者。以其事有期验,不容以意诡更,诡更之则为舆人齰死。”
分類:之死死地
《漢語大詞典》:陷行
陷入敌阵。谓处之于死地。尉缭子·制谈:“陷行乱陈,则千人尽鬭;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