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黄曲毒素(黄曲毒素)  拼音:huáng qú dú sù
由黄曲黴菌分泌的一类成分,毒性极强。黄曲毒素的代谢物可导致肝癌。花生、玉米、稻米、麦等,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下,易受黄曲黴菌感染,需妥善储存,以防食用时中毒。
《国语辞典》:天然毒素  拼音:tiān rán dú sù
自然界中,生物体自身所具有的毒素。如蟾蜍皮肤表面上的毒瘤。
《国语辞典》:内毒素(内毒素)  拼音:nèi dú sù
存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毒素。主要为复合脂多糖体,常在细菌被溶解时才会被释放出来。它的病理作用包括产热性,会在人类及动物造成发烧现象,引起致命休克,亦可能导致孕妇早产或流产等。少量之内毒素可刺激白血球的噬菌能力,具有对抗感染的效果。
《国语辞典》:抗毒素  拼音:kàng dú sù
为一种抗体,能与特定毒素结合而中和其毒性。
《国语辞典》:外毒素  拼音:wài dú sù
有些细菌所分泌的毒素,会破坏其入侵之组织,助长细菌本身之繁衍。
《國語辭典》:毒素  拼音:dú sù
1.产生于生物体内,具有高毒性的物质。
2.比喻言论或著作中,对意识、思想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成分。如:「这本书刊载不实言论,为避免民众受毒素影响,已全面查禁。」
《國語辭典》:类毒素(類毒素)  拼音:lèi dú sù
病菌的外毒素经加热或化学药品处理后,毒性消失者。注入人体可产生毒素的抗体,藉以获得对日后感染的免疫。如破伤风类毒素。
《漢語大詞典》:毒螫
(1).谓毒虫等刺人或动物。鬼谷子·权:“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淮南子·说山训》:“贞虫之动以毒螫,熊羆之动以攫搏,兕牛之动以觝触,物莫措其所脩而用其所短也。” 唐 韩愈 《永贞行》:“蛊虫群飞夜扑灯,雄虺毒螫堕股肱。”
(2).指毒汁、毒素。 唐 元稹 《蛒蜂》诗序:“蛒,蜂类而大,巢在褰鼻蛇穴下,故毒螫倍诸蜂蠆。”
(3).毒害;危害。 汉 班固 《白虎通·谏诤》:“民蒙毒螫。”明史·黄尊素传:“柴栅既固,毒螫谁何。”
(4).指毒害人的行为。史记·律书:“喜则爱心生,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汉 班固 《西都赋》:“流大 汉 之愷悌,盪亡 秦 之毒螫。”
(5).犹毒辣。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况于廷杖虽除,诗案史祸,较诸廷杖毒螫百倍。”
《漢語大詞典》:药毒(藥毒)
(1).药性暴烈。书·说命上“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唐 孔颖达 疏:“至若服药不使人瞑眩愤乱,则其疾不得瘳愈,言药毒乃得除病。”
(2).药物内含有的毒素。 汉 刘向 新序·节士:“ 许悼公 疾疟,饮药毒而死,太子 止 自责不尝药。”
《国语辞典》:免疫  拼音:miǎn yì
生物对某病原体或毒素所具的抵抗力。可分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后者如接种疫苗以产生抗体,前者得自遗传。免疫基本上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如抗感染免疫;但有时对机体也有不利的一面,如自身免疫和移植免疫。
《漢語大詞典》: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入被细菌及其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夏、秋季多见,一般以集体同时发病,亦可散发,引起的细菌大多是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大肠杆菌、嗜盐菌、肉毒杆菌等。因引起感染的细菌不同,其表现各异。一般症状为腹痛、呕吐、腹泻、发热等。
《国语辞典》:抗毒血清  拼音:kàng dú xiě qīng
用毒蛇、昆虫、细菌等产生的毒素或病毒注射到动物体内而获得的血清。如抗蛇毒血清、白喉抗毒血清、抗狂犬病血清。
《国语辞典》:有毒植物  拼音:yǒu dú zhí wù
能产生毒素的植物。其毒素接触人类皮肤或被人类、动物误食、吸收后则会导致组织破坏、功能紊乱,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