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216,分1748页显示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40  41  42  4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卢贞(子蒙 南郭子 )
何元上(别称 何玄之 峨眉山人 )
僧圆观(别称 圆泽 空门猗顿 )
僧隐峰( 邓隐峰 )
施肩吾(希圣 栖真子 )
刘叉(彭城子 )
李涉(清溪子 )
僧智常( 至真禅师 赤眼归宗、李万卷 )
周匡物(几本 名第先生 )
骆山人(别称 留后 骆氏亭 )
卢眉娘( 逍遥、逍遥大师 眉娘 神姑 )
武翊黄(世称 武氏三头 坤舆 )
宋若宪(女学士 )
杨虞卿(师皋 党魁 行第 八 )
卢仝(玉川、玉川子、玉川公子、玉川先生、玉川老子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48 【介绍】: 唐幽州范阳人,号南郭子。居汝州梁县。敬宗宝历间,为度支员外郎。历户部郎中、太常少卿、汝州刺史。文宗开成四年,自大理卿出为福建观察使。诗童林杰九岁造谒,备受嘉奖。武宗会昌五年,官河南尹,与白居易为友。旋出为岭南节度使。宣宗大中初,入为太子宾客,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8?—848? 别号南郭子,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居汝州梁县(今河南汝州)。敬宗宝历年间官度支员外郎。历户部郎中、太常少卿、汝州刺史。文宗开成四年(839)由大理卿出为福建观察使。闽中名士林杰九岁造谒,备受嘉奖。武宗会昌五年(845)居官河南尹,以年未七十,虽与白居易“九老会”而不及列。旋出为岭南节度使。宣宗大中初入朝为太子宾客,卒。事迹散见《因话录》卷六、《旧唐书·文宗纪》、《新唐书·孝友传》等。《全唐诗》存诗2首,其中《和刘梦得岁夜怀友》,或以为卢真诗。《全唐诗续拾》补2句。
全唐文·卷三百三
贞。开元时官度支员外郎。授汝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一作何玄之。宪宗元和四年(809)居道州,向刺史吕温投献诗作,求吕温“一示云霄路”。其时吕温正值谪宦,无能为力,故答诗有“期君自致青云上”(《道州敬酬何处士书情见赠》)之句。未几赴容州。不知所终。事迹见《唐诗纪事》卷四三。《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圆泽。唐僧。住洛阳慧林寺。性疏简,通音律。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友。世多传其转生故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洛阳慧林寺僧。性疏简,通音律,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之友。二人相约游青城、峨眉。行至南浦而卒。《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太平广记》卷三八七引《甘泽谣》存诗2首,传为其转生之牧童所唱。《全唐诗外编》收之。
全唐诗续补遗
洛阳惠林寺僧,梵学之外,音律贯通,与谏议大夫李源为忘年友,亡于杭州天竺寺。○东坡诗及他本作圆泽。东坡挽文长老诗云:「向欲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性简率。禅讲之暇。仍治产业。颇致田园之利。居洛阳之慧林寺。号空门猗顿。尤与李源善。源父憕。天宝间留守。以节死安禄山乱。故源因誓。不婚娶仕宦。悉捐产业。入慧林常住。而日随僧饮食。以见己志。尝欲偕观游蜀。历揽岷峨王垒青城之胜。而议所由道。久不决。盖观欲自长安斜谷。源欲自荆门三峡也。既而卒从源议。舟泊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而汲者。观泣曰。予始议不欲由此。今奈何。源问之曰。妇人王氏。孕三年矣。然犹未娩。特以予死期尚赊耳。死此生彼。固无恨。请辞。后十二年中秋之夕。当相见于钱塘天竺寺外。源治观丧毕。又候王氏求见所生子。子一笑。由以知缘之所在。诚未易免也。久之源如观约。至钱塘。闻牧童有歌竹枝之词于葛洪井畔者。趋拜之曰。观公健否。牧童曰。李君真信士。勤远来。宜得晤语。君兹俗缘未益。慎勿近。益务进脩。以遂合并。则幸甚。徐扣角歌而去。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溯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愿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塘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唐。遂去。莫知所之。 赞曰。 京洛有约  峨嵋是行  机先一语  洞达三生 汲罂事异  扣角诗清  永怀陈迹  山空月明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圆观。不知何许人也。居于洛宅。率性疏简或勤梵学。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时谓之空门猗顿也。此外施为绝异。且通音律。大历末与李源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天宝末陷于贼中。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即憕之别墅也。以为公用无尽财也。但日给一器。随僧众饮食而已。如此三年。源好服食。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行不愿历两京道矣。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珰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曰。自上峡来此徒不少。奚独泣为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载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者也。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若相顾一笑。是识认君也。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专于钱塘天竺寺外。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李追悔此之一行致观到此哀恸殆绝。召孕妇告以其事。妇人喜跃还。顷之亲族毕集。以枯鱼浊酒馈于水滨。李往授符水。观具其沐浴新其衣装。观其死矣孕妇生焉。李三日往看新儿。襁抱就明果致一笑。李泣具告王氏。王氏厚葬观。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山寺。其夜桂魄皎然。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杳袅前去。词切调高莫知所谓。叹曰。真得道之僧也。咫尺悬隔圣凡路殊。谅有之乎初源忿父遇害贼庭。时方八岁为群贼所虏。流浪南北展转人家。凡六七年归于近亲。代宗闻之授河府掾。源遂绝酒肉不婚娶。不役童仆。常依慧林寺寓一室。随僧斋食。先命穴其野以备终制。时时往眠其间。至于荣辱是非一皆均等也。时相国李公德裕表荐之。遂授谏议大夫。于时源已年八十馀矣。抗表不起。二年而卒。长庆二年也。 系曰。圆观未死。先寄胎者。闻必不信何耶。违诸圣教也。尝闻闽尼多许。族姓家妇女为儿。云便来也。及终有以朱题髀。当日有家生子。身有赤文便来二字焉。此类亦多。庄子所谓曲士不可与语道者。束于教也。其或竺乾异计有教未来。佛或别会曾谈。见有我宗自许。若然者未可定执已行之教矣。其如观也果證高深。同智论中多种不思议也。心思言议千里难追矣。
神僧传·卷第八
释圆观。不知何许人。居于洛。率性疏简。时与李源为忘形之友。同止慧林寺但日给一器。随众僧饮食而已。如此三年。一日源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行不愿历两京道矣。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条达锦裆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问其故。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戴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还者也。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若相顾一笑是识君也。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专于钱唐天竺寺外。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李追悔此一行。召孕妇告以其事。妇人喜跃还。顷之李往授符水。观沐浴而化。妇生一子焉。李三日往看。新儿果致一笑。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寺。其夜月明忽闻葛洪井耕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前去。词切调高。不知所终。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居于洛宅。率性疏简。或勤梵学。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时谓之空门猗顿。此外施为绝异。且通音律。大历末。与李源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天宝末陷于贼中。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但日给一器。随僧众饮食而已。如此三年。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不愿历两京道。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裆。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曰。自上峡来。此徒不少。奚独泣为。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载。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观死。孕妇生焉。李三日往看新儿。襁抱就明。果致一笑李泣。具告王氏。王氏厚葬观。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山寺。其夜桂魄皎然。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杳袅前去。词切调高。莫知所谓叹曰。真得道之僧也。咫尺悬隔。圣凡路殊。源遂绝酒肉。不婚娶。不役童仆。常依慧林寺。寓一室随僧斋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邓,建州邵武县(今福建邵武)人。生卒年不详。禅宗僧侣,约生活于中唐。尝谒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与南泉普愿论道,终为马祖法嗣。后至五台山金刚窟前示灭。《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二一、《景德传灯录》卷八均有传。诸书录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邓。建之邵武人。姿性若狂。騃而刚毅。有执不可或挠。既纳具。初见马祖未有所得。再往石头亦不契。终嗣马祖。则其所得可知矣。峰在石头时。问云。如何得合道去。头云。我亦不合道。峰云。毕竟如何。头云。汝不合道来。得多少时耶。峰无语。一日石头刬草次。峰叉手傍立。头掷刬子。向峰前。刬一株草。峰云。和尚只刬得者个。不刬得那个。头提起刬子。峰接得乃作刬势。头云。汝只刬得那个。不刬得者个。峰云。者里是甚么所在。说者个那个。峰一日推土车次。祖展足坐路上。峰云。请师收足。祖云。已展不缩。峰云。已进不退。乃推车过。祖归法堂。手执斧子云。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峰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子。峰到南泉。与众僧参次。泉指净瓶云。铜瓶是境。不得动著境。与老僧。将瓶中水来。峰便拈净瓶于泉面前泻水云。何曾动著。泉便休。到沩山。于上座头。解放衣钵。沩山闻到。先具威仪。下堂看师叔。峰见山来。便作睡势。山归方丈。峰发去。少间山问侍者。师叔在否。者云已去也。山云。去时有什么言语。者云无言语。山云莫道无语。其声如雷。元和中游五台。道出淮西。吴元济方以蔡城。抗王师。久相持未决胜负。峰云我知所以息其暴厉者。乃掷锡空际。飞步过之。两军之士。皆仰望叹服。慈让之心。油然以生。善恶逆顺之理顿判。元济之缚。蔡城之破。诚不待李愬之谋也。遍阅灵迹。乃复倒植于金刚窟中。以示灭焉。观其履天戴地。衣裾裤褶。无所垂褪。而肢体不露。众欲舁举。则坚莫之动。后其女弟之为尼者至。而咄之曰。兄生慢法律。死犹惑乱世俗耶。徐抵之仆。噫异矣。遂阇维。塔舍利其地。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隐峰。俗姓邓氏。建州邵武人也。稚岁憨狂不侚父母之命。出家纳法后往观方。见池阳南泉禅师令取澡罐。提举相应为愿公所许焉。终认嗣马禅师耳。峰元和中言游五台山。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峰曰。我去解其杀戮。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介两军阵过。战士各观僧飞腾。不觉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睹惊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瞋目咄之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以手轻攘偾然而仆。遂荼毗之收舍利入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系曰。僵尸累足于事一同。立逝坐亡为修三昧。此者头支厚载履蹈青冥。逆恒理以难知谅。是人而不测若斯倒置。振古一人。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为女𡡓之骂焉。如幻之功善权大矣。或曰。淮西之役唐书胡弗载隐峰飞锡解阵邪。通曰。小说所传或得其实。是故春秋一经。五家作传可得同乎。 又汉州开化寺释亡名。先因入寺见瑞应交现。遂誓舍身剋苦为期。忽于殿中焚香次。俄睹地屋皆为琉璃色。有菩萨乘五色云。下庭中曰。汝极坚至必当得道。吾求證汝。亡名叩头礼拜。斯须不见。寺僧至云。学院内皆变琉璃色。叹嗟不已。其僧复勤节行焉。 又邓州有僧亡名。年且衰朽游行穰邓州间。日食二雉鸠。僧俗共非之。老僧终无避回。尝馔羞之次有贫士求餐。分其二足与之食。食讫老僧盥漱双鸠从口而出。一则能行。一则匍匐在地贫士惊怪亦吐其饭其鸠二足复全。其僧实不食此禽。自尔众人崇重号曰南阳雉鸠和尚也。有叹之曰。昔青城山香阇黎饮酒啖肴。然后吐出鸡羊肉。皆化作本形。飞鸣而入坑穴中同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隐峰。俗姓邓氏。建州邵武人也。稚岁憨狂不徇父母之命。出家纳法。元和中言游五台山。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峰曰。我去解其杀戮。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介两军阵过。战士各观僧飞腾。不觉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睹惊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嗔目咄之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以手轻攘偾然而倒。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睦州分水人,字希圣。宪宗元和进士。后隐居洪州西山,世称“华阳真人”。为诗奇丽。有《西山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希圣,号栖真子。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分水镇)人。曾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常州武进(今江苏武进),故亦称吴兴人,或常州人。宪宗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因自伤孤寒,深惧仕途险恶,遂不待除授,即离京东归。酷好道教神仙之术。以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为道家十二真君羽化之所,慕其真风,遂栖止以终。生平散见《唐摭言》卷八、《唐诗纪事》卷四一、《唐才子传》卷六等。为人风流少检,好为冶游香艳之词,故胡震亨称其“章句尚艳硕,乏韵致”(《唐音癸签》卷七)。《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断句4。
唐诗汇评
施肩吾,生卒年不详,字希圣,睦州(今浙江建德)人。世家严陵七里濑,少习《礼记》,能诗。慕神仙轻举。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未待除授,即东归,张籍有诗送之。后隐于洪州之西山,习定神静气之法。肩吾工诗,早年亦有艳情之作。著有《辨疑论》等道教著作多种,存于《道藏》中。有《施肩吾诗集》十卷,今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九
肩吾字希圣。自号栖真子。洪州人。元和十年进士。隐居洪之西山。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及门十人:费冠卿、皇甫松、殷尧藩、施肩吾、周光范、祝天膺、徐凝、朱可名、陈标、童翰卿。
唐摭言
施肩吾,元和十年及第,以洪州之两山,乃十二真君羽化之地,灵迹具存,慕其真风,高蹈于此。尝赋闲居遣兴诗一百韵,大行于世。
唐诗纪事
(肩吾)为诗奇丽,著《含韵山居诗》,才情富赡。
诗薮
七言排律,唐人仅数篇,而施肩吾乃有百韵者。其诗必不能佳,然亦异矣。
唐音癸签
施肩吾学道西山,自诧群真之一,而章句尚艳硕,乏韵致,未稔何以御风?
《唐诗笺注》
施希圣绝句多拗体,格律清矫,有意拔俗。晚年高蹈洪州西山,亦足征其性之僻也。
《诗源辨体》
施肩吾七言绝见《万首唐人绝句》,凡一百五十馀首。中有艳词三十馀篇。语多新巧,能道人意中事,较微之艳诗远力胜之。
《石园诗话》
施希圣(肩吾)登元和进士,慕仙迹隐豫章西山,有《西山集》。其自序云:“二十年辛苦烟萝松月之下,或时学龟息,饮而不食,肠胃无滓,形神益清,见天地六合之奥。凡奇兆异状,阅乎心目者,锐思一搜,皆落我文字网中。”今读其诗,奇丽果如所自序。然其诗如“只言众口铄千金,不信独愁销片玉”、“氏短艳歌君不解,浅深更漏妾偏知”……皆善于言情,哀艳宛转,绝不类隐者之语。施尝有诗曰:“若数西山得道者,连予便是十三人。”岂学仙不违言情,而情之浅者,亦不足以成仙欤?
《诗学渊源》
人但知“三十六体”始十温、李,不知李贺是其所宗,而元和时施肩吾实已先之。肩吾……为诗奇丽,以近体名于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朔人,号彭城子。好任侠。家境贫寒。因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遂折节读书。曾为韩愈门客,持愈案上金数金而去,曰:“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后游齐、鲁,不知所终。工为歌诗,风格犷放,然有险怪晦涩之病。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叉,又作乂、义。河朔(今河北一带)人。少任侠,因酒杀人,亡命于外,遇赦得出。流于齐、鲁,折节读书,工歌诗。闻韩愈善接天下士,步行归之,赋《冰柱》《雪车》诗,一旦居卢仝、孟郊之上。后因争语不能下宾客,持韩愈金数斤离去。曰:“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遂复归齐、鲁,不知所终。生平事迹散见于《新唐书·韩愈传》附《刘叉传》、李商隐《樊南文集》卷八《齐鲁二生》及《唐才子传》卷五。诗风大胆、旷放,不为传统格式所限,然有险怪晦涩之病。有《刘叉诗集》,《唐百家诗》本作3卷。《全唐诗》存刘叉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
唐诗汇评
刘叉,生卒年里贯均未详。自称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家贫,好任侠,因杀人亡命,遇赦乃出。元和中客洛阳,结识孟郊。九年左右入京,识韩愈、姚合。十四年,韩愈眨潮州刺史,叉有诗寄之。后莫知所终。又旷故不羁,诗亦如之。有《刘义诗》二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作品评论

《新唐书•刘叉传》
(叉)能为歌诗……闻(韩)愈接天下士,步归之。作《冰柱》、《雪车》二诗,出卢仝、孟郊右。樊宗师见,为独拜。
韵语阳秋
刘叉诗酷似玉川子,而传于世者二十七篇而已。《冰柱》、《雪车》二诗,虽作语奇怪,然议论亦皆出于正也。
《后村诗话续集》
卢仝、刘叉,以怪名家。
唐才子传
工为歌诗,酷好卢仝、孟郊之体,造语幽蹇,议论多出于正。《冰柱》、《雪车》二篇,含蓄风刺,出二公之右矣。
《唐诗品》
刘叉朔气纵横,侠心不死。观其凌驾退之,亦一奇士。《冰柱》、《雪车》似卢仝诗,其余似孟东野,气类相从,皆狂狷之流也。
《诗源辨体》
卢仝、刘叉杂言极其变怪,虽仿于任华,而意多归于正。刘较卢才实不及,故佳处亦少。
一瓢诗话
卢仝,刘叉,教外别传。
《石园诗话》
刘叉《冰柱》、《雪车》诗,人谓出卢、孟右,才气甚健。然径行直遂,毫无含蓄,非温柔敦厚之旨,少讽喻比兴之情。其《自问》诗云:“酒肠宽似海,诗胆大如天。”信乎,诗胆之大也!
《湘绮楼论唐诗》
卢仝《月蚀》、刘叉《冰柱》,皆滥觞乐府,运以时事,自成格调,参衡李、杜,俯视韩、张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洛阳人。初与弟李渤同隐庐山。宪宗时为太子通事舍人,寻以结近幸,为谏议大夫孔戣劾奏,谪峡州司仓参军。文宗大和中为太学博士,复流康州。自号清溪子。有文集,今存诗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曾与弟渤偕隐庐山白鹿洞,宪宗元和初受辟为陈许节度使刘昌裔从事。元和六年(811)因投匦言吐突承璀有功,不宜出为淮南监军使,为知匦使孔戣所恶,论其与中官结交,出为硖州司仓参军。后为太常博士,于江中遇盗。盗首知是李涉,云:“自闻诗名日久,但希一篇,金帛非贵也。”因赠一绝,盗首厚馈而去。敬宗宝历元年(825)坐事流康州。后归洛阳,卒。生平详见《云溪友议》卷下、《册府元龟》卷一五三、《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五。其诗为严羽所“深取”。(《沧浪诗话·诗评》)辛文房称其“长篇叙事各行云流水,无可牵制”。《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存诗4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涉,生卒年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初,与弟渤同隐庐山。贞元末,辟为陈许节度府从事,累迁太子通事舍人。元和六年,投匦言吐突承璀出为淮南监军事,贬峡州司仓参军。居峡十年,遇赦,执政荐以为太学博士。宝历元年,坐武昭事流配康州。赴贬所途经桂州,时其弟渤官枝管观察使,为撰隐山元岩铭并序。其后行迹无考。涉工诗善文,尤工七绝,有名于时。有《李涉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李涉,洛阳人,渤之兄。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三
涉。洛阳人。初与弟渤偕隐庐山。自号清溪子。宪宗朝为太子通事舍人。谪峡州司仓参军。太和中为太学博士。复以事流康州。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高古奥逸主:孟云卿。……入室六人:李贺、杜牧、李馀、刘猛、李涉、胡幽贞。
艇斋诗话
唐人李涉善为歌行,如《才调集》所载《鸡鸣曲》,荆公大喜,选载“燕王好贤筑金台”诗之类,皆全篇有思致,而词近古。
沧浪诗话
大历以后,我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
唐才子传
涉工为诗,词意卓荦,不群世俗。长篇叙事,如行云流水,无可牵制,才名一时钦动。
唐音癸签
李涉为人倾斜,无大异。《井栏》、《君子》诸绝,间有可观。古风概多疏莽。严沧浪深取之,不知何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宪宗元和中居庐山归宗寺,善谈禅要。白居易贬江州司马,素重智常,曾与刺史李渤往访之。卒谥至真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信州贵溪(今江西贵溪)人。生卒年不详。初唐时禅僧。幼出家,后师六祖慧能。《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中唐时禅僧。嗣马祖道一。宪宗元和中住庐山归宗禅院,世称归宗和尚或赤眼归宗和尚。白居易元和十年(815)贬江州司马时,曾从之游。穆宗长庆间,江州刺史李渤曾向之问禅。卒谥至真禅师。《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祖堂集》存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江西大寂弟子也。元和中。驻锡庐山之归宗院。参访之徒群拥。乐天白公。以司马贬江州。获往来咨决心要。其钦慕之至见辄坐之南面。而致拜焉。后李渤自虔州。以刺史迁。尤加悦服。一日问曰。教中谓须弥纳芥子。固其理也。又谓芥子纳须弥。亦岂理乎。常曰。人言博士读万卷书。是否。渤曰。忝得此名。常曰。摩顶放踵。身不过若干尺尔。万卷书向何处著。渤俛首。顷之。因叹赏不能已。 上堂云。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它高尚之志。不同常流。今时不能自成自立。虚度时光。从前只是依它知解。发言皆滞。光不透脱。只为目前有物。诸子莫错用心。无人替你。亦无汝用心处。珍重。僧问如何是玄旨。常曰。无人能会。问曰。向者如何。常曰。有向即乖。僧曰。不向者如何。常曰。去无汝用心处。僧曰。岂无方便。常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僧曰。如何是观音妙智力。常敲鼎盖三下云。还闻否。僧曰闻。常曰。我何不闻。僧无语。常打趁。常与南泉行脚。一日煎茶相别次。南泉问曰。从前与师兄。商量此事。彼此已知。去后或有人问。毕竟作么生祗对。常曰。者一片地。大好卓庵。泉曰。卓庵且置。毕竟作么生祇对。常乃翻却茶铫便起。泉曰。师兄吃茶了。普愿未曾吃茶。常曰。作者个语话。滴水也消不得。僧问。此事如何用心。常曰。牛皮鞔露柱。露柱啾啾叫。凡耳听不闻。诸圣呵呵笑。常因俗官来。乃拈起帽带曰。还会么。官曰。不会。常曰。莫怪老僧头风。不卸帽子。常入园取菜次。画圆相围菜一株。谓众曰。辄不得动著者个。众不敢动。少顷常来。见菜犹在。便以棒打趁众僧曰。者一队汉。无一个有智慧底。常刬草次。有一僧来参。忽蛇过其前。当钁断之。僧曰。久向归宗。元来是个觕行沙门。常曰。座主归吃茶去。常目重瞳。然恐其为己祸福也。曰熏摩。以求灭去。而目为之赤。世号赤眼归宗。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智常者。挺拔出伦操履清约。遍参知识影附南泉。同游大寂之门。乃见江西之道。元和中驻锡庐山归宗净院。其徒响应其法风行。无何白乐天贬江州司马。最加钦重。续以李渤员外元和六年隐嵩少以著作徵起。杜元颖排之。出为虔州刺史南康曾未卒岁。迁江州刺史。渤洽闻多识。百家之书无不该综。号李万卷矣。到郡喜与白乐天相遇。因言浔阳庐阜山水之最人物贤哲隐沦。论惠远遗迹。遂述归宗禅师善谈禅要。李曰。朝廷金榜早晚有嗜菜阿师名目。白曰。若然则未识食菜阿师欤。白彊劝游二林。意同见常耳。及到归宗李问曰。教中有言。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如何芥子纳得须弥。常曰。人言博士学览万卷书籍还是否耶。李曰。忝此虚名。常曰。摩踵至顶只若干尺身万卷书向何处著李俛首无言。再思称叹。续有东林寺僧神建。讲诸经论问触目菩提。常略提举。神建不体。乃发状讼常示恶境界。时李判区分甚闻诣理。常有异相目耀重瞳。遂将药熏手。恒磨错不觉目眦红。号赤眼归宗矣。 系曰。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玄解之言。逗猛利者药妙疾轻之验也。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几本,号名第先生。漳州龙溪(今福建龙海)人。徒步应举,至钱塘江乏资不得渡,乃题诗公馆:“钱塘江口无钱过,又阻西陵两信潮。”郡牧出见,乃罪津吏。唐时舟子不取举选人钱,自此始。登宪宗元和十一年(816)进士第。漳人登进士第亦自此始。宪宗贤之,敕其读书之处天城山为名第山。后仕至高州刺史。事迹散见《太平广记》卷一九九引《闽川名士传》、《唐诗纪事》卷四五、《登科记考》卷一八等。《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全唐诗补逸
周匡物字几本,龙溪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及第,御试《学殖赋》、《莺出谷诗》,为世传诵。读书天城山,敕改其山为名第山,因号名第先生。仕至高州刺史。补诗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济源人。穆宗长庆元年,回纥人王庭凑时为都知兵马使,自河阳回,及沇水,酒困寝于道。山人熟视之,曰,贵当列土,在今年秋。庭凑既归,至镇州,见众军怨朝廷不发衣粮,乃杀成德军节度使田弘正,自称留后。访山人,待以函丈之礼。乃别构一事,去则悬榻,号骆氏亭。
卢眉娘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2—? 【介绍】: 唐人。生而眉如线且细长,人以眉娘呼之。顺宗永贞时南海贡于朝。时年十四,性聪慧,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又能以五彩丝一缕分为三缕,于掌中结飞盖五重。顺宗叹其工,谓之神姑。宪宗元和中,眉娘不愿在禁中,遂度为道士,放归南海,赐号逍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2—? 南海(今广东广州)女子。生而眉长,故名眉娘。善针绣,时以为神针。顺宗永贞元年(805),14岁召入宫中,号为神姑。宪宗时度为女道士,赐号逍遥大师。放归后数年而卒,时以为升仙。事迹据《杜阳杂编》卷中。《全唐诗》存诗2首,署眉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河南缑氏人。武元衡子。应进士试,京兆府以解头荐送。宪宗元和元年,以状头登进士第。后试宏词,又为敕头。时称为“武三头”。文宗大和间,官至大理卿。晚年因惑于媵嬖,终至流窜。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坤舆,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宪宗时宰相武元衡之子。应进士试,京兆府以解头荐送。宪宗元和元年(806)以状头登进士第。后试宏词,又为敕头。时称为“武三头”。文宗大和间,官至大理卿。晚年因惑于媵嬖,终至流窜。事迹散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四上》、《唐语林》卷六、《金石录》卷九、《宝刻丛编》卷五。《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 【介绍】: 唐贝州清阳人。宋若昭妹。德宗贞元时,召入宫。若昭卒,代司秘书。文宗时,以其善属辞,粹论议,尤礼之。大和中,李训、郑注用事,诬其受赂,被赐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 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人。与姐若莘、若昭、若伦,妹若荀俱有文名。德宗贞元四年(788)俱召入宫,预宫中唱和,号女学士。敬宗宝历元年(825)代姐若昭掌宫中文籍。文宗好文,尤重之。大和九年(835)为郑注诬奏赐死。生平附见新、旧《唐书·宋若昭传》、《唐诗纪事》卷七九。《全唐诗》存诗1首,一作宋若荀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虢州弘农人,字师皋。宪宗元和五年进士。元和末,官至监察御史。穆宗初即位,不修政道,虞卿上疏极谏。文宗时李宗闵、牛僧孺辅政,用为谏议大夫,转给事中。李德裕为相,出为常州刺史。性柔佞,附权幸以为奸利。与宗闵朋比唱和,时号为党魁。宗闵复入相,召为工部侍郎,寻拜京兆尹。御史大夫李固言劾其朋党,乃令收虞卿下狱,贬虔州司户参军,卒于贬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 字师皋,排行八,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宪宗元和五年(810)登进士第,又中博学宏词科,授校书郎。元和末,累官至监察御史。穆宗长庆初,迁侍御史,再转为礼部员外郎、史馆修撰。与牛僧孺、李宗闵朋比唱和,与兄弟汝士,汉公操纵举场选士,时号党魁。文宗大和九年(835)拜京兆尹。为郑注、李训所构,贬虔州司马,再贬虔州司户参军,卒。事迹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1首,佚句“河势昆仑远,山形菡萏秋”,实为杨茂卿之作。
全唐文·卷七百十七
虞卿字师皋。虢州宏农人。元和五年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累拜谏议大夫宏文馆学士。转给事中。出为常州刺史。入拜工部侍郎。授京兆尹。贬虔州司户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96—835 【介绍】: 唐济源人,祖籍范阳。初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后居洛阳。时韩愈为河南令,厚遇之。仝尝作《月蚀诗》以刺时政,为愈所称。好饮茶,为《茶歌》,句多奇警。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被误杀。有《玉川子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5?—835 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一说济源(今属河南)人。曾隐居登封少室山。终生不仕。宪宗元和初,卜居洛阳。韩愈为河南令,敬待之。然生活贫困,终日苦读,足不出户。精研《春秋》,韩愈赞曰:“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寄卢仝》)。许顗《彦周诗话》云:“玉川子《春秋传》,仆家旧有之,今亡矣。”约于元和七年(812),南游扬州、常州等地。文宗大和九年(835),甘露之祸起,宦官追捕宰相王涯,卢仝适与诸客会食王涯馆中,且留宿,遂被捕杀。与韩愈、孟郊、贾岛、马异有交往。生平见《新唐书·韩愈传》附《卢仝传》、《唐才子传》卷五。卢仝性高古狷介,作诗奇谲特异,倾向散文化。然自成一家,严羽称为“卢仝体”,谓“玉川之怪,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沧浪诗话·诗评》)。而张表臣则云:“韩愈文、李白诗,务去陈言,多出新意,卢仝、贯休辈效其颦,张籍、皇甫湜辈学其步,则怪且丑,僵且仆矣”(《珊瑚钩诗话》卷一)。《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1首,断句1。今通行者有《四部丛刊》本《玉川子诗集》2卷外集1卷,清孙之騄有《玉川子诗注》5卷。
唐诗汇评
卢仝(约771-?),自号玉川子,河南济源(今属河南)人,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县)。贞元间,寓居扬州。元和五年,卜居洛阳,时韩愈为河南令,曾有诗赠。仝家贫,自杨徙洛,唯书一船而己。后客常州,与刺史孟简及慧山寺僧若冰交游。返洛,欲归隐济源,不果,卒。年四十馀。世传其死于甘露之变或以为其说不可信。仝与马异交厚,二人诗均尚怪,自成一家。有《玉川子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三卷。
全唐诗补逸
卢仝,范阳人。文宗大和九年因宿王涯第,罹甘露之祸。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三
仝。范阳人。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以谏议徵不起。甘露之变。因宿王涯第被害。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升堂三人:卢仝、顾况、沈亚之。
韩盈《玉川子诗外集序》
歌诗百篇,镂板已行于世。其为体峭挺严放,脱略拘维,特立群品之外,要夫指事措意于救物之为忠愤切深者矣。
苕溪渔隐丛话引《雪浪斋日记》
玉川子诗,读者易鲜,识者当自知之。《萧才子宅问答》诗如庄子寓言,高僧对禅机。惟《有所思》一篇,语似不类,疑他人所作,然飘逸可喜。
《朱子全书•论诗》
诗须是平易不费力,句法浑成,如唐人玉川子辈,句语险怪,意思亦自有混成气象。
直斋书录解题
其诗古怪,而《女儿集》、《小妇吟》、《有所思》诸篇,辄妩媚艳冶。
沧浪诗话
玉川之怪,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
《论诗绝句》
三十首: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鬼画符。
唐才子传
仝性高古介僻,所见不凡近。唐诗体无遗,而仝之所作特异,自成一家,语尚奇谲,读者难解,识者易知。后来仿效比拟,遂为一格宗师。
吴礼部诗话
卢仝奇怪,贾岛寒涩,自成一家。
《唐诗品》
仝山林怪士,诞放不经,意纡词曲,盘薄难解。此可备一家,要非宗匠也。夫钟鼎之器,登于太上,要之目可别识,不至骇心。至于蚊螭罔象,出没寄诡,其取疑招谴,情理亦定。仝之垂老,一宿权家,遽沾甘露之祸,岂其气候足以自致耶?
存馀堂诗话
诗家评卢仝诗,造语险怪百出,几不可解。余尝读其《示男抱孙诗》,中有常语如:“任汝恼弟姝,任汝恼姨舅,姨舅非吾亲,弟妹多老丑。”殊类古乐府语。至如《直钩吟》云:“文王已没不复生,直钩之道何时行。”亦自平直,殊不为怪。如《喜逢郑三》云:“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亦自恬淡,殊不为险。
麓堂诗话
李长吉诗有奇句,卢仝诗有怪句,好处自别。
《诗源辨体》
卢仝、刘叉杂言,极其变怪,虽仿于仟华,而意多归于正。刘较卢才实不及,故佳处亦少。
《骚坛秘语》
卢仝;外险怪内主理。
柳亭诗话
卢仝自号“僻王”,与马异为友,诗尚险怪,尝作《结交行》曰:“同不同,异不异,是谓大同而小异。同自同,异自异,是谓同不往兮异不至。”刘彦和《序志》曰:“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句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异之间,应如此解。昌黎云:“往来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玉川子外,异诗俱无可采。
师友诗传录
述王士禛语:至于卢仝、马异、李贺之流,说者谓其“穿天心,出月胁”,吾直以为牛鬼蛇神耳。其病于雅道诚甚矣,何惊人之与有?
剑溪说诗
玉川子诗诚诞,然《有所思》、《楼上女儿曲》,音韵飘洒,已近似谪下仙。读《寄谢孟谏议》诗,尚想见此老襟抱,乃甘露祸起,以事外儒生,仓卒遇害,君子伤之。
《东目馆诗见》
玉川好僻,或拗或率,并有致。
《诗学渊源》
(仝)诗尚奇僻,古诗尤怪,唯乐府略似李益,近体间参硬语,与孟郊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