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216,分1748页显示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4 55 56 57 下一页
毛胜(字 公敌 号 天馋居士 )
聂绍元(字 伯祖 号 无名子 )
花蕊夫人(别称 孟昶妃 费 号 花蕊夫人 )
荆浩(字 浩然 号 洪谷子 )
詹敦仁(字 君泽 号 清隐 )
詹琲(号 凤山山人 )
赵雄武(号 赵大饼 )
钟隐(字 晦叔 号 钟隐 )
景焕( 耿 名 朴 号 玉垒山人 )
僧清豁(号 性空禅师 张 )
僧洪蕴( 蓝 号 广利大师 )
李煜(字 重光 别称 南唐后主、李后主、钟山隐士、莲峰居士 名 从嘉、重嘉 号 钟隐 吴王、违命侯、陇西公、安定郡公、郑王、陇西郡公 )
释行因(号 佛手岩和尚 )
僧师鼐(号 鉴真禅师 )
其它辞典(续上)
梁守珍(号 独立仙 )毛胜(字 公敌 号 天馋居士 )
聂绍元(字 伯祖 号 无名子 )
花蕊夫人(别称 孟昶妃 费 号 花蕊夫人 )
荆浩(字 浩然 号 洪谷子 )
詹敦仁(字 君泽 号 清隐 )
詹琲(号 凤山山人 )
赵雄武(号 赵大饼 )
钟隐(字 晦叔 号 钟隐 )
景焕( 耿 名 朴 号 玉垒山人 )
僧清豁(号 性空禅师 张 )
僧洪蕴( 蓝 号 广利大师 )
李煜(字 重光 别称 南唐后主、李后主、钟山隐士、莲峰居士 名 从嘉、重嘉 号 钟隐 吴王、违命侯、陇西公、安定郡公、郑王、陇西郡公 )
释行因(号 佛手岩和尚 )
僧师鼐(号 鉴真禅师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宦官,事后蜀孟昶。每逢腊月,内官各献罗体圈金花树子,守珍欲得主心,采忘忧花,缕金于花上,号曰独立仙。众皆以为不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晋陵人,字公敌。仕吴越。钱俶时为功德判官。性善诙谐,喜雅谑。自以喜享群鲜,号天馋居士。又以地产鱼虾海错,四方所无,撰《水族加恩簿》,品叙精奇,文章典赡。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九
胜字公敌。晋陵人。仕吴越忠懿王为功德判官。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道士,字伯祖。生而颖达,好书史,尤精《老》、《庄》、《文》、《列》。师道士高朗昭受戒箓。后居问政山,自号无名子。南唐后主李煜好佛学,绍元上疏切谏,病卒。有《宗性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青城人。徐姓女,一说姓费。幼有才色,后蜀主孟昶纳之。有宠,称慧妃,别号花蕊夫人。国亡入宋,心不忘蜀,尝悬后主像祀之。人问之,以宜子之神诡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河南沁水人,字浩然。习经史,善属文。后梁时隐于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工山水画,为一时之冠。曾于京师双林院画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后得一老叟讲授笔法,乃作《笔法记》,又作《山水诀》一卷。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浩然,后梁河内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五代著名画家。避乱,隐于太行洪谷,遂自号洪谷子。浩博雅好古,能诗,工丹青,尤长于山水。曾云:“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曾撰《画山水诀》1卷,友人呈进内府。所作四时山水、三峰、桃源、天台等图,北宋时犹存。事迹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二、《宣和画谱》卷一〇等。《新唐书·艺文志一》著录其《笔法记》1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四记其《山水受笔法》1卷。今存《画山水赋》1卷。《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文·卷九百
浩字浩然。沁水人。北汉时隐太行洪谷。自号洪谷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光州固始人,字君泽。素号博雅。避乱至闽,隐于仙游植德山。尝上闽主王昶书,累数百言。昶召之饮,欲留之,命决参军事,敦仁谢以诗。强以袍笏,不受,复杜门不出。清源节度使留从效再辟之,乃求监小溪场,既至,请升场为县。未几,举王直道自代,遂隐居佛耳山,自号清隐。居数年,卒。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君泽,固始(今属河南)人。五代时,避乱隐居于仙游植德山下。尝上闽主王继鹏书,继鹏欲留之决参军事,辞不受。后清源节度使留从效辟之,求监小溪场。既至请升场为县,遂为清溪令。未几,举王直道自代,复隐居佛耳山,自号清隐。居数年卒。生平事迹见《十国春秋》本传。敦仁能诗善文。与前凤阁舍人刘乙为友,尝命子琲访乙,且赠以诗。此诗颇为后人所传诵。《全唐诗》存诗6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联句诗1首。全唐诗补逸
詹敦仁字君泽,固始人。补诗四首。全唐文·卷九百
敦仁字君泽。固始人。隐仙游植德山下。闽王昶强以袍笏。不受。清源节度使留从效再辟之。乃求监小溪场。既至。请升场为县。举王直道自代。隐居佛耳山。自号清隐。数年卒。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蜀人。仕前蜀,累典名郡。豪侈为一时之冠。饮食以女婢执役,鲜衣窄袖。每延客,必水陆毕具。又善造大饼,约三斗面制一枚。或大内宴聚,及豪家广筵,辄献一枚,剖用不尽。时人号为赵大饼。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天台人,字晦叔。以其隐居钟山,遂为姓名。少清悟,不问俗事,结茅闲居,以画自娱。善画鸷鸟竹木,师郭乾晖,深得其旨。凡举笔皆精绝,一时无与伦比。其画在江南者悉为南唐李煜所有。煜题跋未尝题书画人姓名,唯钟隐画背题钟隐笔。一说煜自号钟隐,误。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6 【介绍】: 五代至宋初僧人。福州永泰人。俗姓张。初依鼓山神晏出家,后谒大章山契如庵主,终嗣泉州睡龙道溥。住漳州保福寺。刺史陈洪进奏赐号性空禅师。工诗偈。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76 俗姓张,福州永泰(今属福建)人。初依鼓山神晏为僧,后谒大章山契如庵主,终嗣泉州睡龙道溥。住漳州保福寺。刺史陈洪进奏赐号性空禅师。《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景德传灯录》及《五灯会元》卷八另存诗偈2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宋诗
释清豁(?~九七六),福州(今属福建)人。居泉州开元上方院,留漳州保福寺。太祖建隆三年(九六二),辞归至贵湖。刺史陈洪进奏赐紫方袍,号性空禅师。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卒。事见《泉州府志》卷六五。今录诗二首。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大章山契如庵主。福州永泰人。素蕴孤操。志探祖道。预玄沙之室。颖悟幽旨。玄沙记曰。子禅已逸格。则他后要一人侍立也无。师自此不务集徒。不畜童侍。隐于小界山。刳大朽杉。处其中。容身而已。凡游僧至。皆随扣而应。有问生死到来。如何回避。师曰。符到奉行。曰。然则被生死拘将去也。师曰。阿㖿㖿。清豁、冲煦闻师名。造之值师采粟。豁问曰。道者如庵主在何所。师曰。从何处来。曰。山下来。师曰。因何得到这里。曰。这里是何处所。师揖曰。那下吃茶去。二公方省是。师遂至庵。夜睹豺虎奔至庵前。自然驯扰。豁有诗曰。行不等閒行。谁知去住情。一餐犹未饱。万户勿聊生。非道应难伏。空拳莫与争。龙吟云起处。闲啸两三声。二公。寻于大章山创庵。请师居之。两处孤坐。垂五十二载而化。豁亦永泰人。少聪敏。鼓山国师。与落发。初谒大章。后参睡龙。龙一日问曰。豁阇黎。见何尊宿来。还悟也未。曰。清豁常访大章。得个信处。睡龙于是上堂。集大众召曰。清豁阇黎。出对众烧香说悟处。老僧与汝證明。师乃拈香曰。香已拈了。悟即不悟。睡龙大悦而许之。僧问。家贫遭劫时如何。师曰。不能尽底去。曰。为甚么不尽底去。曰。贼是家亲。是家亲。为甚翻成家贼。师曰。内既无应外不能为。忽然捉败功归何所。师曰。赏亦未曾闻。曰。恁么即劳而无功也。曰功不无成但不处。为何不处。师曰。不见道太平本是将军定。未许将军见太平。师后将顺世。忽舍众入山。乃遗偈曰。世人休说路行难。鸟道羊肠只尺间。珍重苧溪溪畔水。汝归沧海我归山。即往贵湖卓庵。未几。谓门人曰。吾灭后。将遗骸施诸虫蚁。勿置坟塔。言讫入湖头山。坐磐石。俨然而化。门人禀遗命。延留七日。竟无虫蚁侵食。遂就阇维。散于林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1004 【介绍】: 宋僧。潭州长沙人,俗姓蓝。年十三出家于郡中开福寺。课诵之余,兼习方技医祝之书。后游京师,以医术知名。太祖召见,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太宗太平兴国中诏求医方,尝录古方数十以献。真宗咸平初补右街首座,累转左街副僧录。工于诊切,时贵戚大臣有疾,多诏其诊疗。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洪蕴,姓蓝氏,长沙人。母翁氏,初以无子,专诵佛经,既而有娠,生洪蕴。年十三,诣郡中开福寺智巴求出家,诵课馀暇,兼攻方枝医祝之书。后游京师,以医术知名。太祖召见,赐紫方袍,号“广利大师”。太平兴国中诏求医术,洪蕴录数十以献。真宗在蜀邸,洪蕴尝以方药谒见。咸平初,补右街首座,累转左街副僧录。洪蕴尤工于诊切,每先岁时言人生死无不应。贵戚大臣有疾者,多诏遣诊疗。景德元年卒,年六十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7—978 【介绍】: 五代时南唐国主。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李璟第六子。自太子冀以上五子皆早亡,煜以次封吴王。宋太祖建隆二年,立为太子,旋嗣位,奉宋正朔,称江南国主。常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在位十五年。国亡后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后为宋太宗鸩杀。煜为人仁孝,颇有慧性,善属文,工书画,能音乐,尤以词名。其词前期多写宫廷生活,风格绮靡;后期因遭亡国之痛,多故国之思,风格为之一变。后人辑其词与其父璟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37—978 字重光,初名重嘉,号钟隐,徐州(今属江苏)人,一说湖州(今属浙江)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继位,世称李后主。开宝八年(975),国亡,为宋所俘,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被毒死。有集30卷,已佚。生平见徐铉《大宋左千牛卫将军追封英王陇西公墓志铭》、《新五代史》、《宋史》及马令、陆游二《南唐书》本传。近人夏承焘有《南唐二主年谱》。善诗文、音乐、绘画,尤工词。抒写离别之思,家国之痛,情真语挚。《全唐诗》存诗18首。《全唐诗续拾》补断句10。唐诗汇评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自称钟山隐士、莲峰居士等,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嗣位。开宝八年(975),宋军陷金陵,煜被俘,次年至汴京,封违命侯,改封陇西公。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被毒死。追封吴王。李煜有多方面文学艺术才能,兼擅诗、词、文。善书,工画,知音律。其遭罹多故,好为凄苦之词。有文集三十卷,已佚。《全唐诗》存诗十八首。词学图录
李煜(937-978) 南唐后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后人将其词与其父李璟词合刻为《南唐二主词》。全唐文·卷一百二十八
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嗣主景第六子。封安定郡公。进封郑王。徙吴王。以尚书令知政事。宋建隆二年。嗣主南迁。立为太子监国。嗣主殂。袭位。更今名。开宝七年。宋师南征。八年。金陵陷。肉袒降于军门。封违命侯。太平兴国初改封陇西郡公。三年七月薨。年四十二。赠太师。封吴王。
作品评论
宣和书谱
江南伪后主李煜,字重光。早慧精敏,审音律,善书画。其作大字,不事笔,卷帛而书之,皆能如意,世谓撮襟书。复喜作颤掣势,人又目其状为金错刀。尤喜作行书,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然殊乏姿媚,如穷谷道人、酸寒书生,鹑衣而鸢肩,略无富贵之气。要是当我祖宗应运之初,揭云汉奎壁,昭回在上,彼窃据方郡者皆奄奄无气,不复英伟,故见于书画者如此。方煜归本朝,我艺祖尝曰:“煜虽有文字,一翰林学士才耳!”乃知笔力纵或可尚,方之雄才大略之君,亦几何哉!石林燕语
江南李煜既降,太祖尝因曲燕,问:“闻卿在国中好作诗”,因使举其得意者一联。煜沉吟久之,诵其咏扇云:“揖让巧在手,动摇风满怀。”上曰:“满怀之风,却有多少?”他日复燕煜,顾近臣曰;“好一个翰林学士!”瀛奎律髓
李后主号能诗,偶承先业,据有江南,亦僭称帝,数十州之主也。集中多有病诗,五言律云:“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真所谓衰飒憔悴,岂“大风”、“横汾”之比乎?宜其亡也。或谓此乃已至大兴之后,即不然矣。七言有云:“衰颜一病难牵复,晓殿君临颇自羞”,又云:“冷笑秦皇经远略,静怜姬满苦时巡”,盖君临之时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雁门人。参方得法于襄阳之鹿门山。寻游匡庐南唐元宗。承其名。请出世栖贤寺未期月遁居佛千岩。岩峻峭不易陟。有石室。深邃可禅燕。下瞰锦绣谷尤幽胜。因无弟子给侍。赖邻僧时往来。所须曾莫之缺乏。居常有异鹿一。遇夜阑。则卧石檐下。锦囊鸟一栖石壁间。元宗三徵之。终不起。一日小疾。谓其人曰。捲上帘。我去我去。方捲帘。即下床行三数步。屹立而化。春秋七十许矣。阇维收馀骨。塔之岩背。元宗使工写其真。以供养。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行因。不详姓氏。雁门人也。游方问道于江淮。见庐山北有岩遥望如垂手焉。手下则深邃可三五丈许。因独栖禅观于其中。伪唐主元宗闻之三徵召不起。岩中夜阑有异鹿一。卧于因之石屋之侧又锦囊鸟一伏宿于石壁下。二物都无惊怖。因不度弟子。有邻庵僧为之供侍。一日小疾谓侍僧曰。卷上帘我去去。帘方就钩。下床三数步间立屹然而化。春秋七十许元宗命画工写真。而阇维收遗骨。白塔在岩背焉。初因传禅法于襄阳鹿门山。寻为元宗坚请。于栖贤寺开堂唱道。不及期月潜归岩窟。初岩如五指。中指上有松一株。因终之日此亦枯瘁。因有经籍之学有问则指擿先儒得失章句是非。谈论不滞于方隅。开喻必含于教化。实得道之良士也。 系曰。凡夫舍报尸必一同也。佛则右胁果位坐亡。首支地者现通。身立中者彰异。其惟欲行步而化者。除后僧会外则因公有焉。 次钱塘慧日永明寺释道潜。俗姓武。蒲津人也。生而强壮容姿端雅。成立则身长七尺许。胸前黑子七点若斗之纲魁焉。投中条山栖岩大通禅院。礼真寂禅师为亲教也。戒检严明讷言敏行。师亡之后誓入雁门五台山。以精恪之故躬睹文殊圣容。后诸方无定游处。未到临川见崇寿益禅师。顿明心决。次栖衢州古寺览阅藏经。尝宴坐中见文殊现形。不觉起而作礼。及诣杭礼阿育王塔。跪而顶戴泪下如雨。问掌塔僧曰。舍利人不目击还实有否。僧曰。按传记云。藏在内角中。望若悬钟焉。潜疑未已。遂苦到跪礼更无间然。俄见舍利红色在悬钟之外蠢瞤而行。潜悲喜交集。又光文大师汇征迥然肯重自为檀越。请于山斋行三七日普贤忏忽见遍吉御象在塔寺三门亭下。其象鼻直枕行忏所。汉南国王钱氏命入王府受菩萨戒。造大伽蓝号慧日永明。请以居之。假号曰慈化定慧禅师。别给月俸以施之。加优礼也。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入棺之际。有白光昼发字孛莹然。时众皆睹。至十月内于龙井山茶毗。所收舍利夥多。有屠者自惟恶业。展襟就火聚乞求。斯须获七颗。屠家持于印氏塔中。至开宝庚午岁天台韶禅师。建石塔缄其真骨。癸酉岁塔顶放白光焉。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佛手岩行因者。雁门人。未详姓氏。少习儒。舍俗出家。遂云游。首谒鹿门真公。言下有省。寻抵江淮。登庐山。山北有岩如五指。下石窟可三丈馀。师宴处其中。因号佛手岩和尚。不度弟子。有邻庵僧。为供侍。常有异鹿锦囊乌驯绕其侧。江南李主。三诏不起。坚请就栖贤开法。不逾月。仍潜归岩室。寂音为之赞曰。淮山深处。容我卓锡。树下经行。岩间宴寂。六十馀年。胁不至席。天子三诏。掉头不应。知不可致。南向加敬。山摇海惊。天空地迥。后代儿孙。则反于是。如乳中虫。贪著世味。我寻其迹。为陨涕泪。师后下禅床行数步。屹立而化。岩顶有松一株。同日枯瘁。寿七十馀。岩之阴。骨塔存焉(二师皆曹山嫡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