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216,分1748页显示  上一页  92  93  94  95  96  98  99  100  10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希赐(廓如 )
释慧空(中庵 蔡 )
黄彦平(次岑、季岑 次山 )
王咨(梦得 雪斋 )
程鼎(复亨 环溪翁、韩溪翁 )
蔡松年(伯坚 萧闲老人、萧閒老人、吴蔡体 卫国公 文简 )
释师一(水庵 马 )
释自圆(普云 世称 双树法幢云 )
释道闲(无著 洪 )
刘芮(子驹 顺宁 )
孔传(若古 世文 杉溪 )
宋瀚(铁石翁 )
李石(知几 方舟、方舟子 )
罗良弼(长卿 漫叟 )
释师体(别称 或庵体 师体 或庵 罗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希赐(《舆地纪胜》卷九五作晞赐),真阳(今广东英德)人。高宗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洪迈寓英州时,曾与之有交往(《容斋随笔》卷一一)。
全粤诗·卷二七
释希赐,号廓如。真阳(今英德)人。宋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尝游本邑碧落洞。宋高宗绍兴十七年(一一四七)洪迈寓英州时,与之有交往。事见清阮元修道光刊《广东通志》卷二一○。诗一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空(一一○六~一一七四),号中庵,俗姓蔡,赣州赣县(今江西赣州市西南)人。年三十六投本郡观音寺落发。往依仰山祖禅师有省。次参翠岩广照灯禅师。辞谒大慧宗杲于径山,宿疑尽去。又见鼓山圭、净众岳,皆蒙印可。后抵教忠晦庵弥光禅师,闻举女子出定话,拟踵门,忽大悟。高宗绍兴十九年(一一四九),弥光移住龟山,命继席。后迁大安及崇福。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谢事,寓雪峰东庵洋屿云门。六年,应知泉州王十朋之请,居泉州法石寺。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九。为南岳下十七世,教忠弥光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十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洪州分宁人,字季岑,号次山。黄庭坚族子。徽宗宣和间进士。钦宗靖康初,坐与李纲善贬官。高宗建炎初仕至吏部郎中,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旋主管亳州明道宫。南渡后数上札子论事,多所建白,其论赏罚一疏,持论尤为平允。有《三余集》。
全宋诗
黄彦平(?~一一四六?),字季岑(又杂出名次山,字次岑,今据清同治《丰城县志》),丰城(今属江西)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历信阳州学教授,池州司理参军。钦宗靖康初为太学博士。高宗建炎初迁吏部员外郎,未几出知筠州。绍兴六年(一一三六),复吏部员外郎。七年,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一一○)。寻罢,提举亳州明道宫,凡九年卒。有《三馀集》十卷(《宋史·艺文志》),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四卷(其中诗二卷)。事见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九、六六。 黄彦平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三馀集》为底本。新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七六
黄彦平,字季岑,号次山(一说名次山,字季岑)。洪州丰城(今江西丰城)人。庭坚族子。宣和元年第进士。历信阳州学教授、池州司理参军。靖康初迁博士,坐与李纲厚善谪监虢州铜场。建炎初为吏部员外郎,未几,抚御京东西路。使还,知筠州。绍兴六年复吏部员外郎,数上劄子论事。后为荆湖南路提点刑狱公事,引疾补外,遂罢,主管亳州明道宫,凡九年卒。著有《三馀集》。见《危太素集》卷八《黄次山传》,《宋史翼》卷二七。
王咨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六四
王咨,字梦得,号雪斋,永康军导江(今四川都江堰市东南)人。绍兴六年自右朝奉郎、四川都转运司干办公事除陕府西路转运判官。又尝知剑州。著有《雪斋文集》四十卷。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九,《郡斋读书志·附志》,《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7—1165 【介绍】: 宋歙州婺源人,字复亨,号环溪翁,或作韩溪翁。与罗愿等同学于朱松。博览经籍,尤好《左氏传》,为文不效举子尺度。不仕而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7—1159 【介绍】: 金真定人,字伯坚,号萧闲老人。父蔡靖,宋宣和末守燕山,降金。松年初为元帅府令史,后随军攻宋。熙宗时,为都元帅宗弼总军中六部事。海陵王时,擢迁户部尚书。海陵迁中都,徙榷货务以实都城,复钞引法,皆自松年启之。官至右丞相,封卫国公。文词清丽,尤工乐府,与吴激齐名,时号吴、蔡体。有《明秀集》。
词学图录
蔡松年(1107-1159) 字伯坚,号萧闲老人。真定(河北正定)人。与吴激齐名,称吴蔡体。有《萧闲公集》,词《明秀集》。
中州集
松年,字伯坚。父靖,宋季守燕山,仕国朝为翰林学士。伯坚,行台尚书省令史出身,官至尚书右丞相。镇阳别业有萧閒堂,自号萧閒老人。薨,谥文简。百年以来乐府,推伯坚与吴彦高,号吴蔡体。有集行于世。其一自序云:王夷甫神情高秀,宅心物外,为天下称首。言少无宦情,使其雅咏玄虚,不经世务,超然遂终其身,则亦何必减嵇阮辈。而当衰世颓俗,力不可为之时,不能远引高蹈颠危之祸,卒与晋俱为千古名士之恨。又尝读山阴诗引,考其论古今感慨事物之变。既言脩短随化,期于共尽。而世殊事异,兴怀一致。则死生终始,物理之常。正当乘化归尽,何足深叹。乃区区列叙一时述作,刊纪岁月,岂逸少之清真简裁,亦未尽忘情于此耶?故因作歌并及之。好问按:此歌以离骚痛饮为首句,公乐府中最得意者,读之则其平生自处为可见矣。二子。圭字正甫,璋字特甫,俱第进士,号称文章家。正甫遂为国朝文宗,特甫非其比也。自太学至正甫,皆有书名,其笔法如出一手。前辈之贵家学盖如此。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师一(一一○七~一一七六),号水庵,俗姓马,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十六落发,首参雪峰慧照禅师,又谒东禅月用庵果,晚依佛智于西禅,尽得其道。出住慈云。继迁数刹。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始届临安府净慈寺。淳熙三年卒于嘉禾光孝寺,年七十。为南岳下十六世,丹霞佛智蓬庵端裕禅师法嗣。有《水庵一禅师语》一卷,收入《续古尊宿语要》卷六。《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三十五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一。号水庵。师得法弟子也。师住持衲子务齐整。唯水庵。赋性冲澹。奉身至薄。昂然在稠人中。曾不屑虑。师亦不甚强之。师没。水庵道大弘。经历四郡。住持八院。所至兢兢业业以行道。建立为心。淳熙五年。退西湖净慈。有偈云。六年洒扫皇都寺。瓦砾翻成释梵宫。今日功成归去也。杖头八面起清风。士庶遮留。不止。终于秀之天宁。 东阳县志云。水庵马姓。十六出家。从法云善遵为师受具。过钱塘昭庆。遇异人相之。曰。此僧中龙也。笠雪鞋花。历参禅宿。乾道七年。自宝林住净慈。九年浴佛日。入内观堂。投老嘉禾报恩。为终焉计。未几示疾。作书别郡官。端坐而逝。茶毗得五色舍利。齿拳不坏。辞世偈曰。平生要用便用。死蛇偏解活弄。一拳打破虚空。佛祖难窥罅缝。有语录若干卷。大司成高文虎。序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自圆,号普云,俗姓雍,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年十九,以试经被僧服,留教苑五祀。历扣诸大尊宿。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荐福寺,迁云居寺。为南岳下十六世,云居高庵善悟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二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自圆号普云。绵州雍氏子也。夙有灵根少能割爱。卸欲梏如鱼脱网。入法苑似凤栖梧。十九试经得颂祠牒。染衣之后先探律宗。作犯止持白圭良璧。淹流教海五祀。而后出关南下。参游四众咸推英俊。遍扣尊宿。始入龙门偶步廊庑。睹绘壁间胡人之像忽尔有省。至夕白于高庵。庵举法眼偈曰。头戴貂鼠帽腰悬羊角锥。语不令人会。须得人译之。庵即筴火示之曰。我为汝译了也。圆于言下大悟呈偈曰。外国言音不可穷。起云亭下一时通。口门广大无边际。吞尽杨岐栗棘蓬。高庵遣侍佛眼。眼曰。吾道东矣。释善能亦高庵嗣法门人。其族严陵未详姓氏。一日高庵普请择菜。次庵知其缘熟忽以猫儿掷能怀中。能拟议。被庵拦胸踏倒。豁然大悟起惟吟笑而已。历侍既久德馨远闻。缁素倾心天人拥出。住持福州中际大阐宗风。世称双树法幢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自圆,字普云,绵州雍氏子也。夙有灵根,少能割爱,脱彼欲梏,栖此法林。年十九,试经得颁祠牃,染衣之后,先探律宗作犯止持,白圭良璧,淹流教海五祀。而后出关南下,遍扣尊宿,始入龙门,偶步廊庑,睹绘壁间胡人之像,忽尔有省。至夕,白于高庵,庵举法眼偈曰:“头戴貂鼠帽,腰悬羊角锥,语不令人会,须得人译之。”庵即筴火示之曰:“我为汝译了也。”圆于言下大悟,呈偈曰:“外国言音不可穷,起云亭下一时通。口门广大无边际,呑尽杨岐栗棘蓬。”高庵遣侍佛眼,眼曰:“吾道东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闲(?~一一四七),号无著,俗姓洪,台州黄岩(今属浙江)人。年二十六师芭蕉庵主,后得度。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改天台太平兴国寺为万年报恩光孝寺,敕师居之。十七年卒。为南岳下十六世,云居高庵善悟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永静军东光人,字子驹,号顺宁。刘跂子。师胡安国。为永州狱掾,托疾归。后以刑部员外郎召,出为湖南提刑,卒。有《顺宁集》。
全宋诗
刘芮(一一○八~一一七八),字子驹,东平(今属山东)人,挚曾孙。初为永州司理参军(明弘治《永州府志》卷三),与知州争狱事弃官。绍兴二十八年(一一五八),为大理司直,二十九年,主管台州崇道观,三十二年,起为国子监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一八二、一九六)。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除湖北提点刑狱(《永乐大典》卷八六四七引《衡州府图经志》)。官终湖南提点刑狱。淳熙五年卒,年七十一。有《顺宁文集》,已佚。事见《诚斋集》卷八一《顺宁文集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兖州仙源人,初名若古,字世文,号杉溪。孔道辅孙。南渡后,流寓衢州。博极群书,尤精《》学。高宗绍兴中知邠州,锄强扶贫,民皆畏服。移知陕州,以平鼎、澧寇功进秩,改知抚州。官至中散大夫。卒年七十五。有《孔子编年》、《东家杂记》、《杉溪集》等,又续《白氏六帖》成三十卷,合称《白孔六帖》。
全宋文·卷二九八八
孔传,原名若古,字世文,晚号杉溪,曲阜(今山东曲阜)人,孔子四十七代孙,道辅孙。建炎南渡,寓居衢州。绍兴二年擢知邠州,移陕州,改抚州,官至中散大夫。卒,年七十五。博极群书,尤精《》学。著《续白氏六帖》(存)、《文枢要记》、《孔子编年》(存)、《东家杂记》(存)等,有《杉溪集》。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五、一四,《宋元学案补遗》卷三引《阙里文献考》。
宋瀚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二五二
宋瀚(一作浣),号铁石翁。绍兴八年四月以户部员外郎充贡举参详官。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8—? 【介绍】: 宋资州资阳人,字知几,号方舟。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孝宗乾道中,以荐任太学博士。因直言径行,不附权贵,出主石室。蜀人从学者如云,闽越之士亦万里而往,刻石题诸生名者几千人。后为成都倅。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余。有《方舟易说》、《方舟集》、《续博物志》等。
全宋诗
李石(?~一一八一),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今四川资中)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清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三)。调成都户曹参军。召为太学录,迁太学博士。二十九年,出为成都府学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三)。历通判彭州,知黎州、合州、眉州。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为成都府路转运判官,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一二)。八年卒(《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有《方舟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二十四卷,事见本集卷一○《自叙》。 李石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方舟集》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五五八
李石(一一○八——一一八一),字知几,号方舟子,资州磐石(今四川资中)人。九岁举童子,绍兴二十一年登进士乙科。初任成都户曹掾,召入朝,任太学博士。自试院论罢,除成都学官,生徒达千馀人。后倅彭州,知黎州。乾道中召为都官员外郎。复罢,出知合州,又知眉州。石好学能文,其诗文渊源于眉山苏氏,于经尤长《》、《春秋》。议论剀切,不阿权贵,故仕途坎坷。淳熙八年卒。著有《方舟易学》(存)、《续博物志》(存)、《方舟集》(存)、《世系手纪》等。见所撰《自叙》及《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一三,《宋史翼》卷二八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四三三
罗良弼(一一○八——一一六四),字长卿,自号漫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建炎三年复诗赋科,一出首乡举。绍兴二十七年廷试,授迪功郎,调赣州会昌东尉。隆兴二年卒,年五十七。著有文集三十卷、《欧阳三苏年谱》一卷、《欣会录》十卷、《诗话》二十卷、《闻书》七卷。见《澹庵集》卷二六《会昌县东尉罗迪功墓志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师体(一一○八~一一七九),号或庵,俗姓罗,黄岩(今属浙江)人。年十五师妙智院守威,弱冠为沙弥,初参此庵元于天台护国,后为虎邱瞎堂慧远禅师首座。历住吴之报觉,润之焦山。孝宗淳熙六年卒,年七十二。为南岳下十六世,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法嗣。有《语录》一卷传世。《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释师体诗,据《续古尊宿语录》所收《或庵体禅师语》及他书所录,编为一卷。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体。号或庵。台州罗氏子。初参此庵元布衲。于天台护国。因举庞马选佛颂。至第三句。此庵喝之。师大悟。遂匿迹深山中。丞相钱象先。慕其为人。致以天封。勉令出世。师摇手曰。我不解悬羊头卖狗肉也。即宵遁去。乾道初。瞎堂住国清。因见师圆通像赞。惊喜曰。不谓此庵有此儿。遍索之。得之江心于稠人中。请为第一座。及瞎堂迁虎丘。师访焉。平江道俗。请住觉报。觉报旧名老寿庵。师曰。先师嘱我。他日逢老寿止。今若合符契。遂欣然应命入院。小参曰。道常然而不渝。事有弊而必变。昔江西南岳诸祖。各稽古为训。考其当否。持以中道。务合人心。以悟为则。所以素风泠然。逮今未泯。若约衲僧门下。言前荐得。屈我宗风。句下分明。沉埋佛祖。然虽如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繇是。缁素喜所未闻。归者如市。淳熙六年。移焦山。将化示微恙。手书附砚一只。别郡守侍郎曾。逮至中夜说偈。毕脱去。年七十二也。曾公以偈悼之曰。翩翩只履逐西风。一物浑无布袋中。留下陶泓将底用。老夫无笔制虚空。曾亦知言者矣。师荷法以身为教。不专于言。常曰。丛林保于衲子。衲子保于道德。又曰。得一身之荣。不如得一世之名。得一世之名。不如得一贤衲子。使后学有师。丛林有主。呜呼。天下之至私者。无如此身。远得一步身。近得一步道。故师二保三得之说。诚绝世名言。愿终身诵之。不敢忘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或庵禅师。名师体。台州罗氏子也。师事此庵。兄事简堂。简堂既得契證。因密言于此庵曰。体公他日十倍于某。愿和尚怜之。此庵默然。自是护国诸役。皆遣体任之。体勇于谋道。虽百冗终岁。未见喜愠之色。忽彻旨于此庵一喝之下。乃投颂曰。商量极处见题目。途路穷边入试场。拈起毫端风雨快。者回不作探花郎。此庵密书片纸而付体曰。老寿开花。隹火结子。体乃匿迹天台。居无定所。崖穴之士。率得法利。丞相钱公象先。遂以天封招提。勉令应世。体宵遁去。钱公深为太息。乾道初。远公瞎堂住国清。因见体题圆通像赞曰。不依本分。恼乱众生。瞻之仰之。有眼如盲。长安风月贯今昔。那个男儿模壁行。惊喜曰。不谓此庵有此儿耶。遍索之。得于江心寺。固于稠人中。请充第一座。僧问体曰。一种没弦琴。久居在旷野。不是不会弹。未遇知音者。知音既遇。未审如何品弄。体曰。钟作钟鸣。鼓作鼓响。丛林杂然称善。瞎堂迁虎丘。体就省。道俗闻体高风。力以觉报兰若延之。觉报旧名老寿庵。体忻然来就。以为此地符先师所谶。体初住老寿。衲子难搆。瞎堂尝谓体曰。人之才器。自有大小。诚不可强。故楮小者不可怀大。绠短者不可汲深。鸱鸺夜撮虱。察秋毫。昼出瞋目。不见丘山。盖分定也。于是体别展机宜。以归来学。室中常摩捋苕帚柄。问学者曰。依稀苕帚柄。彷佛赤斑蛇。学者拟议。辄舞苕帚柄驱之。有老衲请其旨。体曰。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见爷。僧传至虎丘瞎堂曰。者个山蛮杜拗子。放拍盲禅。治你那一队野狐精。体闻说偈曰。山蛮杜拗得能憎。领众匡徒似不曾。越格倒拈苕帚柄。拍盲禅治野狐僧。瞎堂知之大笑而已。晚移焦山。上堂举临济四喝话。乃召众曰。者个公案。天下老宿。拈掇甚多。第恐皆未尽善。焦山不免四棱著地。与诸人分明注解。如何是金刚王宝剑咄。如何是踞地狮子咄。如何是探竿影草咄。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咄。若也未会。拄杖子与焦山吐露看。卓一下曰。笑里有刀。又卓一下曰。毒蛇无眼。又卓一下曰。忍俊不禁。又卓一下曰。出门是路。更有一机举话。长老也理会不得。又曰。道生一。无角铁牛眠少室。一生二。祖父开田说大义。二生三。梁间紫燕语呢喃。三生万物。男儿活计离窠窟。多处添少处减。大虫怕吃生人胆。有若无。实若虚。争掩骊龙明月珠。是则是。祇如焦山坐断诸方舌头一句。作么生道。肚无偏癖病。不怕冷油齑。拍禅床下座。又云水率以十智同真。浩浩商量。体曰。朝暮三四。岂良狙哉。乃大书于僧堂曰。阳春白雪非难和。藻鉴水壶岂足观。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阑干。有居士。爱问诸禅曰。夫妇相打。通儿子作證。且道證父即是證母即是。江湖对者。不满其意。体寄以语曰。小出大遇。居士从此不问话。淳熙己亥八月示疾。召众言别曰。先师结子之谶。今其时矣。众涕哀不已。体挥其手。复弹指曰。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绳断。遂趋寂。先一日。手书并砚寄别侍郎曾公。逮曾公奔至。以偈恸曰。翩翩只履逐西风。一物浑无布袋中。留下陶泓将底用。老夫无笔判虚空。 赞曰。千峰合岳。岳影自崇。万籁灵秋。秋光自迥。盖理之必然也。顾瞎堂索或庵于寂寞穷海之心。岂閒相识哉。然或庵一出。天下英灵霍然左袒。揆厥所繇。聱头之禅峻矣。乃其后叶与瞎堂远公齐鸣。岂非汉家子弟尽隆准乎。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师体,字或庵。姓罗氏,台人也。赋性醇朴,不随尘俗。初在天台,丞相钱公象先请主天封,师体即宵遁去。宋乾道中,访瞎堂远于虎邱,吴人请主报觉,师体欣然从之。曰:“先师教我逢老寿止,今信矣。”盖报觉,旧名老寿庵也。既悟夙因,聿修净德,芳声速鬯,契结时贤。侍郎曾公相就问道,及曾公守润请主焦山,飞锡戾止,缁侣翕然。淳熙六年己亥八月四日示微疾,手书并砚,一别曾公,逮中夜书偈辞众,掷笔而寂,年七十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