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汉人(漢人)
(1).汉族人。汉书·匈奴传下:“近 西羌 保塞,与 汉 人交通。” 唐 司空图 《河湟有感》诗:“ 汉 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駡 汉 人。”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六:“如果 汉 人搞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那就很不好。”
(2). 元 统一 中国 后,称 契丹 、 高丽 、 女真 等族人和在 金 人统治下北 中国 的汉族人为 汉人 。元史·世祖纪三:“詔以 安童 为长, 史天泽 次之,其餘 蒙古 、 汉 人参用,无令员数过多。”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至于 元 ,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 蒙古 人,二色目人,三 汉 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
(3). 汉 代人。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 汉 人最重师法。”
《国语辞典》:染干  拼音:rǎn gān
汉人。译自鲜卑语。《北史。卷二四。王宪传》:「尝有鲜卑骤语,崔昂戏问昕曰:『颇解此不?』昕曰:『楼罗楼罗,实自难解;时唱染干,似道我辈。』」
分类:汉人鲜卑
《國語辭典》:冠冕  拼音:guān miǎn
1.冠帽的总称。也作「冠絻」。
2.仕宦,又指高官高位。《三国志。卷二七。魏书。王昶传》:「今汝先人世有冠冕,惟仁义为名。」
3.领袖。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明诗》:「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4.堂皇大方。《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匡先生在此取结赴任,恐不便到茶室里去坐,小弟而今正要替生生接风,我们而今竟到酒楼上去坐罢!还冠冕些。」
《漢語大詞典》:冠珥
(1).即日珥。为突出在太阳边缘外面的发光气团。日全食时,用肉眼可以看见,其色火红。周礼·春官·眡祲“四曰监” 汉 郑玄 注:“监,冠珥也。” 贾公彦 疏:“谓有赤云气在日旁如冠耳。珥,即耳也。今人犹谓之日珥。”晋书·天文志中:“冠珥背璚,重迭次序,在于日旁也。”新五代史·司天考二:“ 五代 之际,日有冠珥、环晕、缨纽、负抱、戴履、背气,十日之中常七八。”
(2).指首饰与耳饰。 唐 司空图 《山居记》:“亦犹人之秀发,必见於眉宇之间,故五峯頍然,为其冠珥。”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见数妇人各买冠珥以入。”
《國語辭典》:北庭  拼音:běi tíng
1.汉时称北匈奴居住的地方。后泛称北方夷狄之地。《后汉书。卷四○。班彪列传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
2.唐时称西域为「北庭」,设北庭都护府。见《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历代州域形势五。唐上》。
《国语辞典》:司马迁(司马迁)  拼音:sī mǎ qiān
人名。(西元前145~前86)字子长,西汉人。生于龙门,年轻时游历宇内,后以四十二岁之龄继承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并承遗命著述。后因李陵降匈奴事,迁为之辩护,触怒武帝下狱,受腐刑。后为中书令,以刑后馀生完成太史公书(后称《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馀言,为纪传体之祖,亦为通史之祖。因具良史之才,所作史记又为正史之宗,故后世称司马迁为「史迁」。又《汉书艺文志》载有所著之赋八篇,今仅见悲士不遇赋。
《国语辞典》:金日磾  拼音:jīn mì dī
人名。(西元前134~前86)字翁叔,西汉人。本匈奴休屠王太子,武帝时为马监,以功拜车骑将军。武帝崩,与霍光同受遗诏辅政,卒谥敬。相传金日磾为马夫、车夫及骡马商的行神。
《国语辞典》:熟苗  拼音:shú miáo
居处靠近汉人,生活习惯已被汉人同化,且须纳税服役的苗民。《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那熟苗是最怕王法的,从来也不敢多事,只有生苗容易会闹起来。」
《国语辞典》:绿旗兵(绿旗兵)  拼音:lǜ qí bīng
绿营兵。清制分八旗军,由汉人编组的军队皆用绿旗,故称为「绿旗兵」。
《漢語大詞典》:北匈奴
东汉 时 匈奴 分裂为南、北二部,汉人对留居漠北的 匈奴 部族的称谓。 汉 班彪 《奏议答北匈奴》:“今 北匈奴 对南单于来附,惧谋其国,故数乞和亲。”参见“ 匈奴 ”。
《國語辭典》:匈奴  拼音:xiōng nú
中国秦汉时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由古文献可推出夏朝时称为「獯鬻」,周朝时称为「猃狁」、「猃狁」。战国时,分布于秦、赵、燕以北的地区。秦朝时,为大将军蒙恬所败而北徙。楚汉之际,统治大漠南北。东汉时,分为南、北二匈奴,后来北匈奴陆续西迁,进入中亚、欧洲之地。南北朝后,「匈奴」之名不复见于中国史籍。也称为「荤粥」、「荤允」、「獯戎」。
《漢語大詞典》:绿营兵
清代由汉人组成的政府军队。汉兵用绿旗,故称,又称绿旗兵。分马兵、步兵、水师。兵额一般在六十万人左右,时有增减。至清末裁废。
《漢語大詞典》:剃发令(剃髮令)
清 统治者强迫汉人依满俗剃去前半部头发的命令。也称“薙髮令”。 顺治 元年(公元1644年) 清 政府颁布剃发令,后以人心不服,暂缓执行。次年攻下 江南 ,重申此令,规定:凡 清 军所到之处,限十日内,尽弃 明 朝衣冠,皆依满族习俗剃发,“留头不留髮,留髮不留头”,违者处死。参阅清史稿·世祖纪一
《国语辞典》:鹿车共挽(鹿车共挽)  拼音:lù jū gòng wǎn
汉人鲍宣妻少君弃富从贫,与夫共挽鹿车回乡里的故事。典出《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鲍宣妻传》。后比喻夫妇两人能不畏艰难,同甘共苦。如:「他们俩生活虽过得清苦,但鹿车共挽,亦拥有不少值得回忆的岁月。」
《国语辞典》:马良白眉(马良白眉)  拼音:mǎ liáng bái méi
三国蜀汉人马良,眉有白毛,故称为「马良白眉」。见《三国志。卷三九。蜀书。马良传》。
《国语辞典》:鸡黍之约(鸡黍之约)  拼音:jī shǔ zhī yuē
汉人范式与张劭相约,于二年后将拜访张劭家乡。到了约定的日期,张劭请他的母亲准备鸡黍,以待范式的来访,但张母认为相约已久,范式不一定会到,然而范式果然守信,远从山阳来到汝南。典出《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范式传》。后用以指朋友之间互守诚信的邀约。《幼学琼林。卷二。朋友宾主类》:「胶漆相投,陈重之与雷义。鸡黍之约,元伯之与巨卿。」
《国语辞典》:画眉张敞(画眉张敞)  拼音:huà méi zhāng chǎng
汉人张敞于宣帝任京兆尹时,他为妻子画眉,长安城内传说他画的眉毛妩媚动人。典出《汉书。卷七六。张敞传》。后比喻为夫妻恩爱。《群音类选。卷六。红拂记。破镜重圆》:「分明我拆散鸾凰,把他青春虚旷,埋没了画眉张敞。」也作「张敞画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