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8—865 【介绍】: 唐京兆华原人,字诚悬。柳公绰弟。宪宗元和进士。穆宗时拜侍书学士,再迁司封员外郎。文宗时为中书舍人。武宗时累封河东郡公,官至太子少师。工书,正楷尤知名。初学王羲之,遍阅近代笔法,得力于欧阳询、颜真卿,骨力遒健,结构劲紧,自成面目,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有《玄秘塔碑》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8—865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宪宗元和三年(808)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释褐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右补阙、翰林学士。穆宗爱其书法,问用笔之法,柳公权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官至国子祭酒、工部尚书,封河东郡公,卒赠太子太师。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应制诗《贺边军支春衣》诗脱口而成,婉丽深切,文宗叹曰:“子建七步,尔乃三焉。”联句诗亦为文宗所赏,以为“辞清意足,不可多得”。《全唐诗》存诗5首,《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
唐诗汇评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元和三年(808),以状元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辟夏州节度掌书记。长庆中,官右拾遗、右补阙。大和中,为司封员外郎,充翰林学士。后累迁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工部侍郎,均兼内职。武宗立,罢为右散骑常侍,左授太子詹事,改宾客。后累进至太子少师。咸通初,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公权博贯经术,通音律,工诗文,其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极为时重,与颜真卿并称“颜柳”。《全唐诗》存诗五首。
全唐文·卷七百十三
公权字诚悬。兵部尚书公绰弟。元和初进士。累迁司封员外郎。历穆敬文三朝。皆侍书禁中。文宗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迁学士承旨。武宗朝罢内职。授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迁金紫光禄大夫。封河东郡公。历工部尚书。咸通初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文宗夏日与学士联句。帝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公权续曰:“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时丁、袁五学士皆属继,帝独讽公权两句,曰:“词清意足,不可多得。”
唐诗纪事
文宗时,(公权)充翰林学士,从幸永安宫,苑中驻骅,谓公权曰:“我有一喜事,边上衣赐,久不及时,今年二月给春衣讫。”公权前奉贺。上曰:“可贺我以诗。”宫人迫其口进,公权应声曰:“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上悦,激赏之。
䂬溪诗话
唐文宗夏日联句,东坡谓宋玉对楚王雄风,讥其知己不知人也;公权小子,有美而无规。为续之曰:“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所施,清阴及四方。”或谓:“五弦之薰风,解愠阜财。”已有陈善责难意。愚谓不然。凡规谏之辞,须切直分明,乃可以感悟人主。故盗言孔甘,良药苦口。若以“薰风自南”为陈善闭邪,但恐后世导谀侧媚、说持两可者,皆得以冒敢谏之名矣。
滹南诗话
柳公权“殿阁生微凉”之句,东坡罪其有美而无箴,乃为续成之。其意固佳,然责人亦已甚矣。……规讽虽臣之美事,然燕闲无事,从容谈笑之暂,容得顺适于一时,何必尽以此而绳之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柔之,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嫁元稹。封河东郡君。文宗大和六年(832)尚在。卒年无考。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下、《唐诗纪事》卷七八。《全唐诗》存诗1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淑。唐人。元稹妻。有才思,能诗,常与稹相唱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华原人,字谕蒙。柳公绰子。宪宗元和进士,为校书郎,迁谏议大夫。宣宗大中末累擢刑部尚书,封河东县男。懿宗咸通初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始官京兆,以严为治;出为河南尹,以宽为政。卒于镇。有《柳仲郢集》。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
仲郢字谕蒙。兵部尚书公绰子。元和十三年进士。累拜京兆尹。改右散骑常侍。大中初擢剑南东川节度使。入为刑部尚书。咸通时封河东县男。检校尚书左仆射东都留守。为天平节度使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7 【介绍】: 唐京兆华原人,字炤之。柳公绰族孙。少孤贫,好学。昭宗光化进士。累擢翰林学士。崔胤死,以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由布衣起至此无四年。朱温图篡弑,璨曲事之。温后疑璨有贰,流璨崖州,寻斩之。有《柳氏释史》等。
全唐文·卷八百三十
璨字炤之。公绰族孙。颜荛判史馆。引为直学士。迁左拾遗。擢翰林学士。寻以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中书侍郎。判户部。封河东县男。朱全忠加九锡。璨进拜司空。为册礼使。已为全忠所恶。除名流崖州。斩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8—1664 【介绍】: 明末清初浙江嘉兴人,本姓杨,名爱,字蘼芜,后改姓,名是,字如是,小字影怜,号我闻室主,人称河东君。明末为吴江名妓,能诗善画,多与名士往来。崇祯十三年,男装访钱谦益。次年,嫁谦益。南明亡,劝谦益殉国,不能从。入清,传有密谋复明之举。谦益死,族人要挟索舍,竟自缢死。有《河东君集》。
词学图录
柳如是(1618-1664) 本姓杨,名爱,字蘼芜,又有影怜、云娟等别名,改姓柳,名是,又名隐,字如是,号我闻室主人,人称河东君。嘉兴人。明末名妓。幼年为盛泽徐氏养女,后入吴江故相周道登家为侍婢。继为盛泽归家院妓,交陈子龙,欲托身而未能。后嫁钱谦益为妾,谦益卒,族人争产,自经死。有《戊寅草》、《湖上草》等。今人辑有《柳如是集》。词见《戊寅草》。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四
柳是,初名隐斐,字如是,小字影怜。常熟钱谦益侧室。
戊寅草·序
余览诗上自汉魏,放乎六季,下猎三唐。其间铭烟萝土之奇,湖雁芙蓉之藻,固已人人殊,而其翼虚以造景,缘情以趋质,则未尝不叹神明之均也。故读《石城》《京岘》《采菱》《秋散》之篇,与《宁墅》《麻源》《富春》之咏,是致莫长于鲍谢矣。现《白马》《浮萍》《瑟调》《怨歌》之作,是情莫深于陈思矣。至巉岩骏发,波动云委,有君父之思,具黯怨之志,是文莫盛于杜矣。后之作者,或短于言情之绮靡,或浅于咏物之窅昧,惟其惑于形似也。故外易而内伤,惟其务于侈靡也。故貌丽而神竭,此无论唐山班蔡之所不逮,即河朔汉南之才,雕思而多蒙密之失,深谋而益拟议之病,亦罕有兼者焉。故有嫒远之略,而失在于整栗,此其流逸之患矣。有割曳之姿,而失在于壮溟,此其轻脱之患矣。夫言必诡以肆,气必傲以骋,文必奔腾而涌浏,义必澄泓而取寂,此皆非其至也。然可语于学士大夫之作,不可论于闺襟之什焉。乃今柳子之诗,抑何其凌清而瞷远,宏达而微恣与?夫柳子非有雄妙窅丽之观,修灵浩荡之事,可以发其超旷冥搜之好者也。其所见不过草木之华,眺望亦不出百里之内,若鱼鸟之冲照,驳霞之明瑟,严花肃月之绣染,与夫凌波盘涡,轻岚昼日,蒹葭菰米,冻浦岩庵烟火之袅袅,此则柳子居山之所得者耳。然余读其诸诗,远而恻荣枯之变,悼萧壮之势,则有曼衍漓槭之思,细而饰情于潴者蜿者,林木之芜荡,山雪之脩阻,则有寒澹高凉之趣,大都备沉雄之致,进乎华骋之作者焉。盖余自髫年,即好作诗。其所见于天下之变亦多矣。要皆屑屑,未必有远旨也。至若北地创其室,济南诸君子入其奥,温雅之义盛,而入神之制始作,然未有放情暄妍,即房帷亦能之矣。迨至我地,人不逾数家,而作者或取要眇,柳广遂一起青琐之中,不谋而与我辈之诗竟深有合者,是岂非难哉?是岂非难哉?因足而欲以水竹之渺濛,庭阶之荟翳,遂可以伏匿其声援,而震怵其意气,此实非矣。庶几石林淙舍之寂,桂栋药房之艳,天姥玉女、海上诸神山之侈以巨,使柳子游而不出焉者可也。夫灵矫绝世之人,非有以束之,固不可。笱天下有以束之,亦非处子最高之致也。则意者挟沧溟之奇,而坚孤栖之气乎?夫道之不兼,斯遇之不两得者也。故舍飙驰而就淡漠,亦取其善者而已。使繇是焉,寰中之趣,其亦可眇然而不睹也夫。 陈子龙题
柳如是诗·小引
予论次闺阁诸名家诗,必以河东为首。“花非花,雾非雾”,不足为其轻盈也。“玉佩来美人,朱弦弹绿绮”,不足为其和丽也。“秋菊有佳色,兰草自然香”,不足为其芳韵也。“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不足为其清遥也。“无情有恨何人见,月白清霜欲堕时”,不足为其幽怨怡怅也。盖闲情澹致,风度天然,尽洗铅华,独标素质。而又日侍骚雅钜公,扬扢古今,吐纳珠玉,宜其遗众独立,令粉黛无色尔尔。岂止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而已哉!夫令晖容华,不闻哲耦,岩卿羽仙,终成怨妇。即香山之樊素,东坡之朝云,得所依矣。然读“春随樊素一时归”与《六如塔铭》,辄为黯然魂消。且不闻二姬当日以红香视草,素粉题笺,见重二公也。河东之遇,俪于二姬,而才复远过焉。然则其冠冕闺阁诸名家,岂独兹集而已哉! 梁溪邹斯漪流绮题。
闺秀词钞·卷九
字如是,一字蘼芜,号我闻居士,嘉兴人,虞山钱宗伯谦益室。
钮秀觚剩
如是,本吴江名妓,徐佛弟子,姓杨名爱,柳,其寓姓也。丰姿逸丽,翩若惊鸿,性敏慧,赋诗则工,尤长近体,作书得虞褚法。年二十馀归虞山钱宗伯,而河东君之名始著。
妇人集
人目河东君,风流放诞,是永丰坊底物。冒褒注:河东君,钱尚书姬人。尚书筑“我闻”室以居之,常于鸳湖舟中作百韵以赠柳。中有云:“河东论氏族,天上问星躔。汉殿三眠贵,吴宫万缕连。瑶光朝孕碧,玉气夜生元。”又云:“纤腰宜蹴鞠,弱骨称秋千。天为投壶笑,人从争博癫。”又云:“凝明嗔亦好,溶漾坐生怜。薄病如中酒,轻寒未拆棉。清愁长约略,微笑与迁延。”君之风情与才艺,概可见矣。
西泠闺咏
如是,名是,亦名隐,又名因,本姓杨名爱,字影怜,一字蘼芜,晚归吴山钱宗伯,称河东君。宗伯与为西湖之游,刻《东山倡和集》,顾苓撰河东君传,徐芳撰柳夫人小传。陈其年《妇人集》、徐釚《本事诗》、《三冈识略》、《觚剩》、《莲坡诗话》、《柳南随笔》皆载之。甲申以后,尝劝宗伯殉国难,晚殉宗伯家难,世多贤之。墓在虞山耦耕堂故阯,迷失久矣。余宰琴河,访得修之,且数碣焉。“桃花得气美人中”,如是西湖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