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永定河  拼音:yǒng dìng hé
河川名。源出山西省朔县东洪涛山,东南入河北省经宛平等县,至天津汇运河。此河水流湍急,多挟泥沙,时有溃决之虞。也称为「㶟水」、「浑河」、「桑乾河」。
《漢語大詞典》:澄海楼(澄海樓)
楼名。在 河北省 旧 临榆县 南 宁海 城上, 明 兵部主事 王致中 建。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姜女祠》词:“ 澄海楼 高空极目,望夫石在且留题。”清史稿·宣宗纪一:“上奉皇太后幸 澄海楼 。”
《漢語大詞典》:马颊河(馬頰河)
古九河之一,今已湮,故道约在今 河北省 东光县 之北、 泊头市 之南。《书·禹贡》“九河既道” 唐 孔颖达 疏:“ 马颊河 势,上广下狭,状如马颊也…… 太史 、 马颊 、 覆釜 在 东光 之北, 成平 之南。” 元 范梈 《春日次韵友生绝句》之一:“ 马颊河 阳近北辰,去来犹尔恨通津。”亦省称“ 马颊 ”。 元 丁复 《送杨友直赴刑部主事》:“边静 龙堆 月,河清 马颊 冰。” 明 谢肇浙 《五杂俎·地部一》:“ 禹 九河故道,今传其名,尚有存者。 徒骇 在 沧州 , 太史 在 南皮县 之北, 马颊 在 东光县 界。”
分類:故道河北
《國語辭典》:走口  拼音:zǒu kǒu
因说话不小心而泄漏消息。如:「不晓得是谁走口,使这件事曝光。」、「如果怕人走口,就不要把秘密告诉别人。」
《国语辞典》:新郑县(新郑县)  拼音:xīn zhèng xiàn
县名。位于河南省开封县西南、双泊河北岸。春秋时为郑都,战国时为韩都。平汉铁路经此。农产有小麦、高粱、玉米、花生等。古迹则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及郑韩故城、子产墓、欧阳修墓等。
《国语辞典》:江彬  拼音:jiāng bīn
人名。(西元?~1521)字文宜,明宣府人(今河北省宣化县)。善骑射,狡黠强狠,长于逢迎,为武宗幸臣。曾引皇帝微服出巡,掳掠妇女及奇珍异宝。跋扈专横,多次诬陷他臣下狱处死,权势莫比。武宗死后,皇太后下令杀之,并灭其家。
《国语辞典》:塘沽  拼音:táng gū
城市名。位于河北省宁河县南方,与大沽相对。是天津的外港,滨临渤海,有北宁铁路经过,水陆交通便利。
《漢語大詞典》:野狐岭(野狐嶺)
山岭名。在 河北 万全 西北。山势高峻,风力猛烈,雁飞过此,遇风辄堕,为军事要隘。辽史·兴宗纪一:“夏四月,猎 野狐岭 。”元史·木华黎传:“ 金 兵号四十万,阵 野狐岭 北。” 明 洪武 三年(公元1370年) 李文忠 北出 野狐岭 ,败 元 兵于 察罕脑儿 ; 景泰 元年(公元1450年), 英宗 自 瓦剌部 南归, 也先 遣兵送至 野狐岭 ,皆即此地。
《国语辞典》:沣河(沣河)  拼音:fēng hé
河川名。湡水东流至河北省南和县南,即称为「酆河」。再东流经任县称为「南沣河」,入大陆泽,出泽而北,称为「北沣河」。
《漢語大詞典》:地凌
冰,冰凌。《西游记》第四八回:“ 三藏 大惊道:‘徒弟呀!怎么这般响喨?’ 八戒 道:‘这河忒也冻得结实,地凌响了。或者这半中间连底通錮住了也。’” 河北 农谚:“过了惊蛰发地凌。”
《漢語大詞典》:桑丘
(1).古地名。 战国 燕 之南界。故址在今 河北省 徐水县 西南。史记·韩世家:“﹝ 文侯 ﹞七年,伐 齐 ,至 桑丘 。”
(2).复姓。 晋 王嘉 拾遗记·少昊:“ 皇娥 生 少昊 ,号曰 穷桑氏 ,亦曰 桑丘氏 。至六国时, 桑丘子 著《阴阳书》,即其餘裔也。”
《漢語大詞典》:金虎台(金虎臺)
台名。 曹操 建。故址在今 河北省 临漳县 西南故 邺城 西北隅。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建安 十八年﹞九月,作 金虎臺 。”亦省称“ 金虎 ”。 晋 陆云 《登台赋》:“朝登 金虎 ,夕步 文昌 。” 唐 温庭筠 《金虎台》:“碧草连 金虎 ,青苔蔽石麟。”
《漢語大詞典》:楼桑里(樓桑里)
汉 末 刘备 的故里名。在今 河北省 涿县 境。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 刘备 少时,宅东南角有桑树,高五丈余,遥望如车盖。 备 与诸小儿在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后称此地为 楼桑里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巨马水:“ 巨马水 ……又东逕 涿县 酈亭 楼桑里 南,即 刘备 之旧里也。”亦省称“ 楼桑 ”。 清 黄景仁 《张桓侯故里》诗:“小店犹名 义 ,居民半姓 张 。时时有云气,往往接 楼桑 。”
《漢語大詞典》:相国庄(相國莊)
指 五代 冯道 居住的地方。故址在今 河北省 交河县 东北。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考 道 ( 冯道 )所居,今曰 相国庄 ……与 景城 相近。”
《漢語大詞典》:铜马军(銅馬軍)
新莽 末年 河北 的农民起义军。当时 河北 起义军有 铜马 、 大肜 、 高湖 、 重连 、 铁胫 、 大抢 、 尤来 、 上江 、 青犊 、 五校 、 檀乡 、 五幡 、 五楼 、 富平 、 获索 等,共数百万人,各自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其中以 铜马 军为最强大,领袖有 东山荒秃 、 上淮况 等。公元24年起义军被 刘秀 陆续击破, 铜马 部众多被收编。后来 铜马 、 青犊 、 尤来 馀众共立 孙登 为帝。不久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