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道要  拼音:dào yào
待要、正要、却要。《西游记》第四五回:「哥啊,我和你做这几年兄弟,只这些儿不曾弄过。我才吃了些东西,道要干这个事儿哩。」
《漢語大詞典》:论治(論治)
讨论研究治国之道。说郛卷九九引 宋 戴埴 鼠璞·封章:“本朝於章奏,凡论治大体及有关於圣躬者,往往留中不出。”
《漢語大詞典》:三本
(1).三个根本。礼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师。荀子·礼论:“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明主贤君必於其信,是故肃慎三本。” 凌曙 注引《大戴礼》:“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祀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2).三个根本。治国之三本。指德、功、能。管子·立政:“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
(3).古时内府藏书,图籍各备正本、副本、贮本,合称三本。北史·刑邵传:“ 炎汉 勃兴,更修儒术。故 西京 有六学之义, 东都 有三本之盛。”新唐书·百官志二:“祕书郎三人,从六品上。掌四部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皆有三本,一曰正,二曰副,三曰贮。凡课写功程,皆分判。”
(4).三个本源。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于是赋有三本:其一承,其次拟《荀》,其次宗《楚》。”
《漢語大詞典》:翕张(翕張)
(1).敛缩舒张。语出《老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歙,一本作“ 翕 ”。 宋 王禹偁 《槖籥赋》:“岂不以德无彊者谓之地,功不宰者谓之天,譬翕张而气作,犹吹煦而传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盖 秦 汉 所谓道家,大率翕张取予之术,非近世长生虚静之谓。” 叶圣陶 《城中·在民间》:“他回转身来,两个乘客见他的前胸起伏翕张很厉害,包在皮肉底下的一条条肋骨显得很清楚。”
(2).谓理事治国或弛或张。旧唐书·苏定方传论:“ 邢国公 神略翕张,雄谋戡定,辅平屯难,始终成业。”
《漢語大詞典》:七事
(1).古代治国的七件大事。指祭祀、朝觐、会同、宾客、军旅、田役、丧荒。周礼·天官·小宰:“以法掌祭祀、朝覲、会同、宾客之戒具,军旅、田役、丧荒亦如之。七事者令百官府共其财用,治其施舍,听其治讼。” 郑玄 注:“七事,谓先四,如之者三也。”
(2).指天、地、民与四时之务。国语·楚语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 韦昭 注:“七事,天、地、民、四时之务。”
(3). 唐 代武官随身佩带的七件东西。指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噦厥、针筒、火石。 唐 张九龄 《敕识匿国王书》:“今授卿将军,赐物二百疋,锦袍、金鈿、七事。”
(4).同“ 七件事 ”。 明 《投梭记·逼娼》:“自从你父亲亡后,家中十分艰窘,开门七事,那一件不在做娘的身上。”
《漢語大詞典》:皇道
(1).上古帝王治国的法则。亦指后世帝王治国的法则。文选·班固〈西都赋〉:“博我以皇道,弘我以 汉 京。” 李周翰 注:“皇道,皇王之道。”世说新语·雅量“ 嵇中散 临刑东市” 刘孝标 注引 晋 张隐 《文士传》:“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新唐书·韩琬传:“罚虽轻而不犯,赏虽薄而劝,位尊不倨,家富不奢;学校不励而勤,道佛不惩而戒;土木质厚,禆贩弗蚩。其故奈何?杂以皇道也。”
(2).犹大道。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沉浮翱翔,乐我皇道。” 李周翰 注:“皇,大也。鱼鸟沉浮翱翔,自得天性,乐我大道。”文选·张协〈七命〉:“皇道焕炳,帝载缉熙。” 吕向 注:“皇,大……言大道熙明。”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皇道四达礼乐成,临朝日举表时平。”
《漢語大詞典》:道实(道實)
(1).治国之道的实际内容。 汉 荀悦 申鉴·政体:“为政之方也,惟修六则以立道经。一曰中,二曰和,三曰正,四曰公,五曰诚,六曰通。以天道作中,以地道作和,以仁道作正,以事物作公,以身极作诚,以变数作通。是谓道实。”
(2).符合实际道理。 汉 王充 论衡·对作:“夫 仲舒 言灾异之事, 孝武 犹不罪而尊其身,况所论无触忌之言,核道实之事,收故实之语乎?”
《漢語大詞典》:帝猷
帝王治国之道。后汉书·蔡邕传:“皇道惟融,帝猷显丕;汦汦庶类,含甘吮滋。” 晋 庾阐 《乐贤堂颂》:“洋洋帝猷,恢恢天造;思乐云基,克配祖考。” 南朝 梁 沈约 《梁三朝雅乐歌·俊雅》:“ 汉 之得人,帝猷乃理。”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近日典掌誥命,多不得其人,如 陈 某 王 某 许 某……此三人者,恐不足以发挥帝猷,号令四海。”
分類:帝王治国
《漢語大詞典》:禹谟(禹謨)
大禹 治国的方略。 宋 范仲淹 《依韵酬李光化叙怀》:“公餘更励经邦业,思为清朝赞 禹 謨。” 宋 陈师道 《登鹊山》诗:“朴俗犹 虞 力,安流尚 禹 謨。”
《漢語大詞典》:政典
(1).记载治国的典章或制度的书籍。书·胤征:“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 孔 传:“政典, 夏后 为政之典籍。”南史·齐纪上·武帝论:“御袞垂旒,深存政典。”
(2).指政策和制度。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朱批谕旨:“上於即位后,虑本章或有所漏洩,故一切紧要政典俱改命摺奏,皆可封达上前,无能知者。” 朱光潜 《谈文学·文学与人生》:“从前关心政教的人要在民俗歌谣中窥探民风国运,采风观乐在 春秋 时还是一个重要的政典。”
《漢語大詞典》:居成
谓身居治国之位。忠经·广至理章:“端旒而自化,居成而不有,斯可谓致理也已矣。”
分類:治国
《漢語大詞典》:王佐才
(1).辅佐帝王创业治国的才能。 三国 魏 曹植 《薤露行》:“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羣。” 唐 孟浩然 《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诗:“吾观《鷦鷯赋》,君负王佐才。” 明 乔世宁 《何先生传》:“及读《何子》十二篇,又叹有王佐才。”
(2).辅佐帝王创业治国的人才。后汉书·王允传:“ 郭林宗 尝见 允 而奇之,曰:‘ 王生 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唐 李白 《书情赠蔡舍人雄》诗:“夫子王佐才,而今復谁论?” 清 凌扬藻 蠡勺编·李长源近张子房:“ 漳浦 蓝玉霖 曰:‘ 李泌 ,王佐才也。’”
《漢語大詞典》:四术(四術)
(1).诗、书、礼、乐四种经术。《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宋书·文帝纪》:“故詔以三德,崇以四术,用能纳诸义方,致之轨度。”通典·选举一:“诗、书、礼、乐,谓之四术。四术既修,九年大成。”
(2).治国的四种方法。尸子·治天下:“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一说指忠爱、无私、用贤、简能。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治道·四术
(3).指四方的通道。《文选·左思〈咏史〉诗之四》:“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 李善 注引广雅:“术,道也。”
《漢語大詞典》:鲁道(魯道)
(1). 鲁国 境内的道路。《诗·齐风·南山》:“ 鲁 道有荡, 齐 子由归。” 孔颖达 疏:“言 鲁 之道路有荡然而平易, 齐 子 文姜 从此道而归於 鲁 。” 高亨 注:“ 鲁 道,往 鲁国 去的大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汶水:“ 汶水 又南逕 鉅平县 故城东,而西南流,城东有 鲁 道,所谓‘ 鲁 道有荡, 齐 子由归’者也。” 清 钱谦益 《曲阜道中》诗:“日落郊坰瞻 鲁 道,霜清场圃绘 豳 风。”
(2). 鲁国 的治国之道。史记·鲁周公世家论:“余闻 孔子 称曰‘甚矣 鲁 道之衰也! 洙 泗 之閒齗齗如也’。观 庆父 及 叔牙 、 閔公 之际,何其乱也?” 章炳麟 《游仙与黄侃联句》:“羵羊出深井, 鲁 道棼难修。”
《漢語大詞典》:五就
(1).五匝。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执镇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 郑玄 注:“五就,五帀也。”
(2).《孟子·告子下》:“五就 汤 ,五就 桀 者, 伊尹 也。” 赵岐 注:“ 伊尹 为 汤 见贡於 桀 ,不用,而归 汤 。 汤 復贡之,如是者五。思济民,冀得施行其道也。”五就,五次归于。后因以借指辛劳治国的贤臣。陈书·后主纪:“但空劳宵梦,屡勤史卜,五就莫来,八能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