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洞察  拼音:dòng chá
观察清楚。《镜花缘》第一二回:「为人父母的,倘能洞察合婚之谬,惟以品行、年貌、门第为重,至于富贵寿考,亦惟听之天命,即日后别有不虞,此心亦可对住儿女,儿女似亦无怨了。」
《国语辞典》:洞察机先(洞察机先)  拼音:dòng chá jī xiān
在事情微有徵兆而未发生之时便能事先观察,而了解契机所在。如:「他眼光锐利,往往能洞察机先,抢得最好的商机。」
《国语辞典》:洞察其奸  拼音:dòng chá qí jiān
看透对方的阴谋诡计。《镜花缘》第一二回:「倘明哲君子,洞察其奸,于家中妇女不时正言规劝,以三姑六婆视为寇仇,诸事预为防范,毋许入门,他又何所施其伎俩?」也作「洞烛其奸」。
《漢語大詞典》:玄鉴(玄鑑)
亦作“ 玄鑑 ”。
(1).犹明镜,喻高明的见解。《淮南子·脩务训》:“诚得清明之士,执玄鑑於心。照物明白,不为古今易意。” 高诱 注:“玄,水也;鑑,镜也。” 唐 武则天 《郊庙歌辞五》:“丹襟式敷衷恳,玄鉴庶察微诚。” 明 杨慎 《孝津行》诗:“川后垂玄鉴,江妃怜丹衷。”
(2).明察;洞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夫惟大明,玄鉴幽微。”旧唐书·太宗纪上:“ 太宗 幼聪睿,玄鉴深远。”《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好个 李判官 ,精悟玄鉴,与梦语符合如此。”
《漢語大詞典》:澄察
明察;洞察。后汉书·朱浮传:“覆案不关三府,罪谴不蒙澄察。”晋书·苻坚载记下:“澄察善恶,禁勒强豪。”
分類:明察洞察
《漢語大詞典》:疏观(疏觀)
通观;洞察。荀子·解蔽:“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 杨倞 注:“疏,通。”
分類:洞察
《漢語大詞典》:思洞
犹洞察。 晋 陆云 《牛责季友》:“故神穷来哲,思洞无间。”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南朝 梁 陆倕 《天光寺碑》:“思洞希微,言穷名象。”
分類:洞察
《漢語大詞典》:穷测(窮測)
洞察。 晋 孙绰 《喻道论》:“若圣王御世,百司明达,则向之罪人,必见穷测,无逃形之地矣。”
分類:洞察
《漢語大詞典》:渊照(淵照)
犹洞察。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丞相冲粹表於天真,渊照殆乎机象。”
分類:洞察
《漢語大詞典》:彻鉴(徹鑒)
明鉴;洞察。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遁:“盖彻鉴所为寒心,匠人之所眩惑矣。”文选·潘岳〈射雉赋〉:“衷料戾以彻鉴,表厌躡以密緻。” 李善 注:“料戾,小而彻也;厌躡,重而密也。翳外观密緻,与草木无别,内视洞彻,多所覩见也。”
分類:明鉴洞察
《漢語大詞典》:炤亮
明鉴;洞察。《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今因便鸿,谨候起居,不胜驰恋,伏惟炤亮不宣。”
分類:明鉴洞察
《國語辭典》:明哲  拼音:míng zhé
明智、深明事理。《三国志。卷一八。魏书。李通传》:「曹公明哲,必定天下。」《文选。陆机。演连珠五○首之一三》:「是以明哲之君,时有蔽壅之累。」
《國語辭典》:心眼  拼音:xīn yǎn
1.心与眼。南朝梁。王僧儒〈夜愁示诸宾〉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
2.见识。唐。李群玉〈赠方处士兼以写别〉诗:「所知心眼大,别自开户牖。」
3.心思。宋。张先 武陵春。秋染青溪天外水词:「菱蔓虽多不上船,心眼在郎边。」
4.内心、心里。《老残游记》第一六回:「昨日我看见老哥,我从心眼里欢喜出来,请你想个甚么法子。」
《漢語大詞典》:深察
(1).谓洞察幽微。史记·孔子世家:“聪敏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议人者也。”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篤敬爱下,明知深察。”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三章:“ 平市 各校,对于时事迭有表示其爱国之热诚,政府及社会均已深察。”
(2).深入考察;仔细观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贤主所留意而深察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
《國語辭典》:灼见(灼見)  拼音:zhuó jiàn
清楚、透澈的看出。《书经。立政》:「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