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岩居穴处(巖居穴處)  拼音:yán jū xuè chǔ
隐居于岩穴之间。汉。王充《论衡。状留》:「贤儒处下,受驰走之使,至或岩居穴处,没身不见。」
《漢語大詞典》:穴蜜
北方野生蜜蜂在泥质洞穴筑巢所产的蜜。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蜂蜜:“土穴所酿多出北方,南方卑湿,有崖蜜而无穴蜜。”
《漢語大詞典》:崖墓
考古学用语。古代墓葬形式之一。在崖壁上穿凿洞穴作为墓室。
《国语辞典》:三窟狡兔  拼音:sān kū jiǎo tù
聪明狡猾的兔子,往往有多处藏身的洞穴。比喻避祸计虑的周密。唐。杜甫〈雕赋〉:「至如千年孽狐,三窟狡兔,恃古冢之荆棘,饱荒城之霜露。」也作「狡兔三窟」。
《国语辞典》:补垣塞穴(补垣塞穴)  拼音:bǔ yuán sè xuè
择日用事术语。指修补破墙、塞蚁穴或其他洞穴。
《国语辞典》:敦煌壁画(敦煌壁画)  拼音:dūn huáng bì huà
敦煌千佛洞洞穴的墙壁上所发现的绘画。唐代以前的绘画多不存在,但敦煌千佛洞却保存了大量的绘画,非常有价值。壁画内容分图案、故事、佛像、供养像四类,是中国绘画的宝藏。
《国语辞典》:巢居穴处(巢居穴处)  拼音:cháo jū xuè chǔ
栖息在树上或洞穴中。北魏。卢元明〈剧鼠赋〉:「蹠实排虚,巢居穴处,惟饮噬于山泽,悉潜决于林篽。」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轩辕本纪》:「帝又令筑城邑以居之,始改巢居穴处之弊。」
《国语辞典》:上洞人  拼音:shàng dòng rén
旧石器时代晚期华北的化石人。出土于北平西南周口店北京人洞穴南面的山顶上,距今约两万年前。从发现的三具完整头骨研究,他们实具有三种不同现代人种的特徵,即原始蒙古人种、爱斯基摩人和美拉尼西亚人。装饰品甚为丰富,有制作精巧的穿孔小石珠、钻孔小砾石和大量穿孔的兽牙等。
《漢語大詞典》:窦径(竇逕)
洞穴和小路。比喻旁门邪道。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世之儒者,妄开竇逕,蹈荆棘,堕坑堑。”
分類:洞穴小路
《國語辭典》:防空洞  拼音:fáng kōng dòng
空袭时可供人躲避的洞穴或地下防空设备。
《漢語大詞典》:秽穴(穢穴)
去除污秽之物的洞穴。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亲查阅》:“水管秽穴宽大者,垒小。”
《漢語大詞典》:归正首丘(歸正首丘)
传说狐狸即使死在外边,也要把头朝着它所住洞穴的方向。故有“狐死正首丘”之说。语本礼记·檀弓上:“礼,不忘其本。古之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孔颖达 疏:“丘是狐窟穴根本之处,虽狼狈而死,意犹嚮此丘”。后因以“归正首丘”谓死于故乡。《苦社会》第二五回:“从此故乡日离日远,我们几个人,看这光景,不知还有归正首丘的日子么?”亦作“ 归正邱首 ”、“ 归正首邱 ”。 明 宋濂 《故检校孔君权厝志》:“吾出千万死至此,吾意能归正邱首,岂知死於道路。”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堪舆》:“后十年,其子经商颇利……议发槥归正首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我昨天説叫他回去调理的话,就是叫他早点归正首邱了。”参见“ 首丘 ”。
《國語辭典》:首丘  拼音:shǒu qiū
相传狐狸将死时,头会朝向它出生的土丘。典出《礼记。檀弓上》。比喻人死后归葬故乡。《楚辞。屈原。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后汉书。卷一六。寇恂传》:「不胜狐死首丘之情,营魂识路之怀。」
《國語辭典》:闭门塞窦(閉門塞竇)  拼音:bì mén sè dòu
防卫坚固。如:「军事重地必须闭门塞窦,固若金汤。」
《國語辭典》: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拼音:qiān lǐ zhī tí,kuì yú yǐ xuè
千里长的堤岸,因一个小小的蚂蚁洞而崩溃。比喻对小处的疏失不慎而导致大灾祸。语本《韩非子。喻老》:「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寻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漢語大詞典》:蹶穴
亦作“蹷穴”。 掘洞穴。大戴礼记·曾子疾病:“鹰鶽以山为卑,而曾巢其上;鱼鳖黿鼉以渊为浅,而蹷穴其中。” 王引之 经义述闻·大戴礼记上:“家大人曰:古无训蹷为窟者。且蹷穴与曾巢对文,则蹷非窟也。余谓蹷者,穿也。言更於渊中穿土为穴也。”
分類: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