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五音戏(五音戲)
戏曲剧种。流行于 山东 济南 、 淄博 一带,由秧歌、花鼓发展而成,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最初由五个人演出,故名“五人戏”,后称“五音戏”。
《漢語大詞典》:温州乱弹(温州亂彈)
瓯剧的旧名。形成于 清 初,流行于 浙江省 温州 一带,兼唱高腔、昆腔、徽调、滩簧和乱弹,以唱乱弹为主,故称“温州乱弹”。 温州 地区古称 东瓯 ,建国后定名为瓯剧。
《國語辭典》:蔚然成风(蔚然成風)  拼音:wèi rán chéng fēng
事情已发展成为一股风气。如:「如今国人生活富足,出国旅游已蔚然成风。」
《漢語大詞典》:太学体(太學體)
宋 时流行的险怪奇涩的文体。宋史·欧阳修传:“知 嘉祐 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 修 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輒黜。”
《國語辭典》:摊簧(攤簧)  拼音:tān huáng
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一种说唱艺术。参见「滩黄」条。
《國語辭典》:滩簧(灘簧)  拼音:tān huáng
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一种说唱艺术。参见「滩黄」条。
《國語辭典》:俗讲(俗講)  拼音:sú jiǎng
唐代的说唱文学。唐代僧人根据佛经的内容加以铺陈演义,以通俗有趣的说唱方式向在家人宣扬佛法。《资治通鉴。卷二四三。唐纪五十九。敬宗宝历二年》:「上幸兴福寺,观沙门文溆俗讲。」
《漢語大詞典》:俗体字(俗體字)
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规范的汉字,别于正体字而言。如“菓”、“唸”分别为“果”、“念”的俗体字。
《國語辭典》:俗文学(俗文學)  拼音:sú wén xué
流行于民间的文学作品。如歌谣、小说、变文、弹词、宝卷等。也称为「通俗文学」。
《國語辭典》:苏州弹词(蘇州彈詞)  拼音:sū zhōu tán cí
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的杭、嘉、湖等地区的曲艺。有说有唱,以小三弦、琵琶为主。演出者自弹自唱,有一人、二人和二人以上等组合形式。基本唱腔是上、下句变化反覆结构。表演灵活简便,善用叙事、代言相结合的手法和说、噱、弹、唱的艺术手段描绘故事情节,刻划人物性格。此种技艺在清代中叶时已相当成熟。
《漢語大詞典》:跳天灯(跳天燈)
京 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 广西 京 族地区。女子舞者手托、头顶盘碟,上置以点燃的蜡烛。表演者随着强烈的鼓点节奏,双手托盘碟相对转动手腕,队形纵横交错,变化较多。旧时用于祭祀,多在节日表演。
《漢語大詞典》:跳脚舞
彝 族民间舞蹈。流行于 云南 、 四川 、 贵州 的 彝 族地区。舞者一般为双数,拉手成圈,左右移动。主要是脚部动作。动作激烈,情绪奔放。也叫打跳、对脚舞。
《國語辭典》:通行本  拼音:tōng xíng běn
普通流行的版本。指坊间流行甚多,随时可以得到,或雕刻平常,不是特别值得珍藏的书,皆称为「通行本」。
《國語辭典》:藤球  拼音:téng qiú
1.一种球类运动。起源于十五世纪的马六甲一带,具排球的整体配合、足球的灵巧传递和羽毛球长抽短吊等特性。比赛场地似羽毛球场,男、女子组比赛中间隔网分别为一点五五公尺和一点四五公尺高。每方由三名球员上场,仅以头与脚控球、攻击。
2.藤球比赛所用的球。用每股九至十一根单层藤条编织而成。圆形,共有十二孔,男子组比赛用球重量约一百七十至一百八十公克,女子组比赛用球重量约一百五十至一百六十公克间。
《國語辭典》:套话(套話)  拼音:tào huà
1.普通应酬的习惯语。《醒世姻缘传》第二回:「计氏让他们到家吃茶,众妇人都辞了不肯进去,站定叙了句把街坊家套话。」《红楼梦》第九○回:「宝蟾道:『好说,自家人,二爷何必说这些套话。』」也称为「套头话」。
2.用话设计问出真情。如:「话里套话」。
3.指公式化的空话。
《漢語大詞典》:趧娄(趧婁)
亦作“ 趧鞻 ”。 舞典名,流行于古代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