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七窍凿开
 
混帝凿
 
混沌未凿
 
混沌窍
 
混沌凿
 
浑沌忧
 
无孔窍
 
窍凿存
 
窍凿混沌
 
窍凿浑沌
 
谋混沌
 
凿混沌
 
凿破浑沌
  
凿窃
 
凿开混沌
 
体貌隳


《庄子集释》卷三下〈内篇·应帝王〉~309~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简文云:「倏、忽,取神速为名。浑沌,以合和为貌。神速譬有为,合和譬无为。」引崔(崔撰)云:「浑沌,无孔窍也。」

简释

凿窍:喻破坏自然,改变原貌。唐韩愈《嘲鼾睡》:“南帝初奋极,凿窍泄混沌。”


例句

自言混沌凿不死,大笑老彭非久视。 李咸用 临川逢陈百年

南帝初奋槌,凿窍泄混沌。 韩愈 嘲鼾睡二首之二

《國語辭典》:浑沌(渾沌)  拼音:hùn dùn
1.传说中天地未形成时,元气不分、模糊不清的状态。汉。王充《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也作「混沌」。
2.模糊不分明。《抱朴子。外篇。广譬》:「浑沌之原,无皎澄之流;毫釐之根,无连抱之枝。」也作「浑敦」。
3.相传为尧舜时四凶中的驩兜。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后用以比喻冥顽糊涂不开通。也作「浑敦」。
4.庄子寓言中的中央之帝,天然无耳目鼻口。见《庄子。应帝王》。后用以比喻自然淳朴。汉。扬雄《太玄经。卷六。驯》:「浑沌无端,莫见其根。」
5.神话传说中的恶兽。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昆崙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往,有腹无五脏,有肠直而不旋,食物径过,人有德行而往牴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天使其然,名为浑沌。」
《国语辞典》:凿浑沌(凿浑沌)  拼音:zuò hún dùn
浑沌本无五官,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为报浑沌殷厚相待之德,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见《庄子。应帝王》。后比喻造物陶冶。「浑」文献异文作「混」。金。元好问〈陀罗峰〉诗二首之一:「凿开混沌露元气,散布兜罗弥梵天。」
《漢語大詞典》:浑沌氏(渾沌氏)
亦作“ 浑敦氏 ”。 传说中的上古帝名。庄子·天地:“彼假脩 浑沌氏 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宋 罗泌 路史·初三皇纪:“乃谓天地之初,有 浑敦氏 者,出为之治。继之以 天皇氏 、 地皇氏 、 人皇氏 。” 宋 罗泌 《中三皇纪·浑沌氏》:“ 浑沌氏 ,是为 浑敦 ,后有 浑氏 、 沌氏 、 屯氏 ,若至於所谓 盘古氏 异矣……虽然, 浑沌氏 之治,於今果何如邪? 老儋子 曰:古者被髮而无卷领,以王天下,其德生而不杀,予而不夺。天下之人,非其服而同怀其德。当是之时,阴阳和平,万物无息,蜚鸟之巢,可俯而探也,走兽可繫而从也。盖执中涵和,除日无岁,无内而无外者,此 浑沌氏 之治也。” 宋 程大昌 演繁露·鹘突:“ 浑沌氏 ,古之贤人也。”
分類:古帝帝名
《漢語大詞典》:浑浑沌沌(渾渾沌沌)
(1).旧指天地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吕氏春秋·大乐:“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则成章,浑浑沌沌。”
(2).混杂、不分明貌。孙子·势:“纷纷紜紜,鬪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这绝对的东西,就是所谓‘道’,所谓‘一’。一切都笼罩在里面,分什么彼此,分什么是非?浑浑沌沌,各任自然。” 宋家玲 等《神秒的古道》:“那风,挟持着砾石、沙土,把地面搅得浑浑沌沌,似 黄河 决口,翻着巨浪。”
(3).糊涂无知貌。庄子·在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 郭象 注:“浑沌无知而任其自復,乃能终身不离其本。” 田汉 《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第三场:“在 湖南 念书的时候,我还是浑浑沌沌的,不太晓得事情。”
(4).形容迷糊,不清醒。 欧阳山 《苦斗》五八:“她才浑浑沌沌地睡过去了。” 柯岩 《奇异的书简·追赶太阳的人》:“还有人什么也没带去,什么也没留下,走着浑浑沌沌的路,度过了空虚的一生。”
《國語辭典》:浑浑(渾渾)  拼音:gǔn gǔn
水流畅盛的样子。《荀子。富国》:「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
《漢語大詞典》:冯翊(馮翊)
(1).浑沌。 元 王冕 《题申屠子迪篆刻卷》诗:“我昔闻诸太古初,冯翊窅窅安可摹。”参见“ 冯冯翼翼 ”。
(2).郡名。 唐 贾岛 《送殷侍御起同州》诗:“ 冯翊 蒲西 郡,沙冈拥地形。” 元 王逢 《后无题》诗之二:“ 吐蕃 回紇 使何如? 冯翊 扶风 守太疏。”
《漢語大詞典》:冯冯翼翼(馮馮翼翼)
(1).众盛貌。《汉书·礼乐志》:“冯冯翼翼,承天之则。” 颜师古 注:“冯冯,盛满也;翼翼,众貌也。”亦作“ 冯冯翊翊 ”。《韩诗外传》卷五:“《关雎》之事大矣哉!冯冯翊翊,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子其勉强之,思服之。天地之间,生民之属,王道之原,不外此矣。”
(2).浑沌貌;空蒙貌。《淮南子·天文训》:“天墬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大昭。” 高诱 注:“冯翼、洞灟,无形之貌。” 唐 卢照邻 《益州玉真观主黎君碑》:“其冯冯翼翼,百姓存焉而不知;杳杳冥冥,万族死之而无愠。” 清 朱彝尊 《太极图赋》:“原夫黄牙欲发,苍精未垠,一气融结,万象胚浑,冯冯翼翼,烟烟煴煴。”
《國語辭典》:浑沦(渾淪)  拼音:hùn lún
宇宙形成前万物形质混合不分明的状态。《列子。天瑞》:「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也作「混沦」。
《漢語大詞典》:浑仑(渾侖)
见“ 浑沦 ”。
《國語辭典》:冲昧(沖昧)  拼音:chōng mèi
1.年幼愚昧。《宋书。卷二。武帝本纪中》:「况明保冲昧,独运陶钧者哉!」
2.浑沌。《抱朴子。外篇。诘鲍》:「盖闻冲昧既辟,降浊升清。」
《國語辭典》:澒溶  拼音:hòng róng
1.水深广的样子。晋。左思 吴都赋:「澒溶沆瀁,莫测其深,莫究其广。」南朝梁。江淹〈江上之山赋〉:「渊潾澒溶兮,楚水而吴江。」
2.浑融、混沌。汉。王充《论衡。论死》:「鸡卵之未字也,澒溶于鷇中。」
《國語辭典》:兀兀  拼音:wù wù
1.高耸矗立的样子。唐。杨乘〈南徐春日怀古〉诗:「兴亡山兀兀,今古水浑浑。」明。朱权《荆钗记》第一九出:「巍巍驾海紫金梁,兀兀擎天碧玉柱。」
2.依然。金。元好问〈雁门道中书所见〉诗:「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
3.劳苦不息的样子。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國語辭典》:混沌  拼音:hùn dùn
1.传说中天地未形成时的那种元气未分,模糊不清的状态。《西游记》第一回:「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三国演义》第八六回:「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也作「浑沌」。
2.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样子。唐。孙思邈〈四言〉诗:「一体混沌,两精感激。」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3.糊涂无知的样子。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这个养爷老的混沌了,我是刘季真的儿。」《水浒传》第二四回:「混沌浊物,我倒不曾见日头出半天里,便把著丧门关了。」
《國語辭典》:浑然(渾然)  拼音:hún rán
1.不分明、不可分别的样子。《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赵壹传》:「浑然同惑,孰温孰凉?」也作「混然」。
2.完全、全然。唐。韩愈〈至邓州北寄上襄阳于相公书〉:「浑然天成,无有畔岸。」
《漢語大詞典》:冯翼(馮翼)
浑沌貌;空蒙貌。《楚辞·天问》:“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淮南子·天文训》“天墬未形,冯冯翼翼” 汉 高诱 注:“冯翼,无形之貌。”
《漢語大詞典》:冥一
浑沌为一。列子·天瑞“ 列子 曰:虚者无贵也” 晋 张湛 注:“今有无两忘,万异冥一,故谓之虚。”
分類:浑沌张湛
《國語辭典》:凿窍(鑿竅)  拼音:zuò qiào
凿孔开窍。参见「凿浑沌」条。《文苑英华。卷五九八。唐。许敬宗。谢敕书表》:「伏开瑶检,等凿窍而睹虹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