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露湿(露湿)
唐 岑参 送永寿王赞府径归县 夜深露湿簟,月出风惊蝉。
唐 李端 横吹曲辞 关山月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唐 郑谷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唐 皮日休 石榴歌 玉刻冰壶含露湿,斓斑似带湘娥泣。
《漢語大詞典》:湿云(濕雲)
湿度大的云。 唐 李颀 《宋少府东溪泛舟》诗:“晚叶低众色,湿云带繁暑。”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满天湿云飞舞,瘦叶时时经风细吟。”
分類:湿度
《漢語大詞典》:雨湿(雨濕,雨溼)
亦作“ 雨溼 ”。指阴雨天。 晋 王羲之 《杂帖四》:“月半,念足下,穷思深至,不可居忍。雨溼,体气各何如?” 唐 杜甫 《兵车行》:“新鬼烦寃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仇兆鳌 注:“ 后汉 陈宠 为太守, 洛阳城 每阴雨常有哭声。”一本作“ 雨溼 ”。
分類:阴雨雨天
《國語辭典》:卑湿(卑溼)  拼音:bēi shī
低下潮湿的地方。「湿」文献异文作「湿」。《汉书。卷四八。贾谊传》:「长沙卑湿,谊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
《骈字类编》:云湿(云湿)
唐 祖咏 题远公经台 苔侵行道席,云湿坐禅衣。
《國語辭典》:燥湿(燥溼)  拼音:zào shī
1.乾燥与潮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
2.日常起居生活。《汉书。卷七四。丙吉传》:「吉即时病,辄使臣尊朝夕请问皇孙,视省席蓐燥湿。」《资治通鉴。卷六三。汉纪五十五。献帝建安五年》:「飨赐之日,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句下元。胡三省。注:「人之居处,避湿就燥。问其燥湿者,问其居处何如也。」
《骈字类编》:衣湿(衣湿)
唐 皮日休 太湖诗 其三 入林屋洞 屦泥惹石髓,衣湿沾云英。
唐 褚载 晓发 衣湿乍惊沾雾露,马行仍未见尘埃。
《漢語大詞典》:沾湿
见“ 沾湿 ”。
分類:沾湿
《國語辭典》:沾湿(沾溼)  拼音:zhān shī
浸湿、淋湿。《晋书。卷四九。光逸传》:「家贫衣单,沾湿无可代。」《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是夜,荆公长吁短叹,和衣偃卧,不能成寐,吞声啼泣,两袖皆沾湿了。」
分類:淋湿浸湿
《骈字类编》:烟湿(烟湿)
唐 李贺 花游曲 烟湿愁车重,红油覆画衣。
唐 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 烟湿树姿娇,雨馀山态活。
《骈字类编》:红湿(红湿)
唐 李涉 山花 六出花开赤玉盘,当中红湿耐春寒。
宋 徐积 和张文潜晚春 其三 麦颖未黄乾,桑实半红湿。
《漢語大詞典》:湿透
被液体浸透。例如: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
《骈字类编》:翠湿(翠湿)
苏轼 赠杜介诗 秋风吹菵露,翠湿香袅袅。
《韵府拾遗 缉韵》:不湿(不湿)
韩诗外传敛乎太阴而不湿散乎太阳而不枯
《骈字类编》:半湿(半湿)
宋 杨万里 小舟晚兴四首 其三 半湿岸沙危欲落,牵船稚子去如飞。
宋 黄公度 道间即事 半湿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麦秋天。
元 卢琦 和林子苍玄妙寺值雨 客衣半湿松花雨,鹤影先分竹院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