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热燥(熱燥)  拼音:rè zào
1.焦急烦躁。《董西厢》卷七:「为姐姐受了张郎的定约,那畜生心头热燥。」
2.炙热。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怪道这等热燥,快脱了者,我身上衣服尽勾了也。」
《國語辭典》:燥热(燥熱)  拼音:zào rè
热而乾燥。如:「天气燥热」。
《國語辭典》:燥湿(燥溼)  拼音:zào shī
1.乾燥与潮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
2.日常起居生活。《汉书。卷七四。丙吉传》:「吉即时病,辄使臣尊朝夕请问皇孙,视省席蓐燥湿。」《资治通鉴。卷六三。汉纪五十五。献帝建安五年》:「飨赐之日,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句下元。胡三省。注:「人之居处,避湿就燥。问其燥湿者,问其居处何如也。」
《國語辭典》:剌剌  拼音:là là
1.拟声词。形容风声或拍击声。唐。李商隐〈送千牛李将军赴阙五十韵〉:「去程风剌剌,别夜漏丁丁。」
2.语助词。表示加重语气。元。王晔《桃花女》第三折:「倒做这等魇镇事,欺心剌剌的。我不去!我不去!」《红楼梦》第二六回:「薛蟠道:『越发说的人热剌剌的丢不下。』」
《漢語大詞典》:肺渴
谓燥热思饮。 唐 白居易 《东院》诗:“老去齿衰嫌橘醋,病来肺渴觉茶香。”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含玉咽津:“贵妃素有肉体,至夏苦热,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鱼儿於口中,盖藉其凉津沃肺也。” 宋 陆游 《初夏》诗:“ 闽 川 茶笼犹霑及,肺渴朝来顿欲苏。”
分類:燥热
《漢語大詞典》:焦肺
谓使肺燥热。礼记·问丧:“惻怛之心,痛疾之意,伤肾,乾肝,焦肺。”
分類:燥热
《漢語大詞典》:燥烈
(1).燥热猛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夫燥烈之药,加以煅炼,其力既猛,其毒亦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碰了个不知起倒的医生,还给他服点燥烈之品,正是泼油救火,恐怕他死得不快罢了。”
(2).犹强烈。 沙汀 《记贺龙》四:“由于燥烈的寒冻,又刚才骑过马,他跺脚搓手地嚷道:‘哎呀,这不冷死人吗!’”
《國語辭典》:热雾(熱霧)  拼音:rè wù
热气薰蒸像雾。元。陈孚〈邕州〉诗:「蝮蛇挂尾晚风急,热雾如汤溅衣湿。」
分類:燥热雾气
《国语辞典》:消火气(消火气)  拼音:xiāo huǒ qì
1.平息怒气。如:「王先生现正在气头上,我们还是等他消火气后,再去询问他吧!」
2.除去体内燥热的气息。如:「大热天走了那么远的路,我们先喝杯冰水消火气吧!」
《国语辞典》:燠燥  拼音:yù zào
炎热、燥热。如:「天气燠燥,使人昏昏欲睡,提不起精神!」
分类:炎热燥热
《漢語大詞典》:躁药(躁藥)
药性燥热的药。通称热药。躁,通“ 燥 ”。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然柏沥、芥子,并是躁药,其徧体患疥者,宜歷落班駮以渐涂之,待差更涂餘处。一日之中顿涂徧体,则无不死。”躁,一本作“ 燥 ”。
分類:药性燥热
《國語辭典》:眼花耳热(眼花耳熱)  拼音:yǎn huā ěr rè
饮酒微醉,精神振奋的样子。唐。李白〈侠客行〉:「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漢語大詞典》:旸燥(暘燥)
天晴燥热。三国志·魏志·管辂传:“ 輅 曰:‘今夕当雨。’是日暘燥,昼无形似,府丞及令在坐,咸谓不然。”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众以谓频日晦溽,尚且不雨,如此暘燥,岂復有望?次日,果大雨。”
分類:天晴燥热
《国语辞典》:祛风除热(祛风除热)  拼音:qū fēng chú rè
驱除风寒、解除燥热。如:「这帖药具有祛风除热的功效。」
《国语辞典》:荀粲熨妇(荀粲熨妇)  拼音:xún càn yùn fù
三国时,魏人荀粲的妻子因于冬月时生病而感到全身燥热,粲乃至庭外受冻,再以冰冻之身帮助妻子减轻燥热之苦。后妇亡,粲不久之后亦亡。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惑溺》。
《漢語大詞典》:发辣(發辣)
(1).产生辣的感觉。如:吃了辣酱,舌头发辣。
(2).感到燥热难受。 老舍 《骆驼祥子》五:“在茶馆里,像他那么体面的车夫,在飞跑过一气以后,讲究喝十个子儿一包的茶叶,加上两包白糖,为是补气散火。当他跑得顺‘耳唇’往下滴汗,胸口觉得有点发辣,他真想也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