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歌折(歌摺)
载有演唱项目的折子。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个伙计跨过船来,拿着摊开的歌折,就近塞向我的手里,说:‘点几出吧!’”
分類:演唱折子
《漢語大詞典》:小板
演唱歌曲时击节用的乐器。 宋 李元膺 《十忆诗·忆颦》:“漫注横波无语处,轻拢小板欲歌时。” 宋 吕渭老 《豆叶黄》词:“轻罗团扇掩微羞,酒满玻璃花满头,小板齐声唱《石州》。”
《國語辭典》:手面  拼音:shǒu miàn
1.手段、本领。明。汤显祖《南柯记》第二七出:「王大姐,这等手面,怎么防贼?」《官场现形记》第二七回:「我倒也使点手面给他瞧,看我到底是饭桶不是饭桶?」
2.用钱奢俭的程度。《文明小史》第三五回:「那里面的大和尚手面极阔,很认得些京里的王爷贝子爷。」
《國語辭典》:太平鼓  拼音:tài píng gǔ
1.乐器名。满、蒙、汉打击乐器,也称为「单鼓」、「羊皮鼓」。用铁为框,蒙以兽皮,鼓面略呈团扇形,底下有数枚小铁环,有的鼓面画有人物花草,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生穗。旧时常用于春节时,或祭祀、跳神等活动,以祈太平,故名。唐代已有,宋代称为「打断」。
2.流行于北京、河北、东北、陕西、宁夏等地,表演时左手持鼓柄,右手执鼓鞭,敲击鼓面,并同时震动铁环作响,一面舞蹈或演唱,各地跳法不同。此种表演形式,也称为「太平鼓」、「太平鼓舞」。
《國語辭典》:盲词(盲詞)  拼音:máng cí
昔时盲人所弹唱的鼓子词。《土风录。卷二。唱盲词》:「或呼琵琶唱盲词,今人谓之盲字,字为词字之转,以为盲者所唱故名。」
《國語辭典》:鞠部头(鞠部頭)  拼音:jú bù tóu
宋时有鞠夫人善歌舞,为仙诏院第一,称为「鞠部头」。后世因称戏班为「鞠部」。
《漢語大詞典》:菊部头(菊部頭)
宋高宗 时宫中伶人有 菊夫人 者,人称“菊部头”。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菊花新曲破:“ 思陵 朝,掖庭有 菊夫人 者,善歌舞,妙音律,为 仙韶院 之冠,宫中号为 菊部头 。” 元 宋无 《宫词》:“ 高皇 尚爱梨园舞,宣索当年 菊部头 ”。后因以“菊部”为戏班或戏曲界的泛称。 清 赵翼 《青山庄歌》:“法曲犹传菊部筝,新腔催打花奴鼓。”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萧蛰庵:“ 萧 故豪侈,得幛,即大徵菊部,流连数日。”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六篇:“ 陈森书 号 少逸 , 道光 中寓居 北京 ,出入菊部中,因拾闻见事为书三十回。”
《國語辭典》:主唱  拼音:zhǔ chàng
在合唱团里担任主要演唱部分的人。如:「这个乐团的主唱音色优美,深深的打动听众的心。」
分類:角色演唱
《國語辭典》:点歌(點歌)  拼音:diǎn gē
听众以写信或打电话方式,要求电台播放或演唱者演唱自己所选择的歌曲。如:「本节目开放现场叩应,让听众点歌。」
《國語辭典》:笑场(笑場)  拼音:xiào cháng
伶人、鼓姬等在表演时所发出无意识的笑。
《國語辭典》:鼓儿词(鼓兒詞)  拼音:gǔ ér cí
一种说唱艺术。参见「打鼓说书」条。
《國語辭典》:对唱(對唱)  拼音:duì chàng
一种两人或两组歌唱者轮流交替、互相应答的唱法。
《國語辭典》:铜板(銅板)  拼音:tóng bǎn
1.铜制的钱币。今多泛称硬币。如:「请借我一个铜板打电话。」
2.演唱快书时,用来打拍子的半月形板状器具,多用铜制成。也称为「梨花简」、「犁铧简」。
《國語辭典》:铜版(銅版)  拼音:tóng bǎn
铜制的印刷版。今有照相、雕刻及电镀三种制作法。主要用于印刷照相、图片及精致的印刷物。
《漢語大詞典》:弦词(弦詞,絃詞)
扬州 弹词的旧称。用 扬州 方言演唱,以三弦伴奏。 清 乾隆 时已经流行。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季麻子:“国朝 李斗 《扬州画舫録》云,评话盛于 江 南。如 柳敬亭 、 孔云霄 、 韩圭湖 诸人,屡为 陈其年 、 余澹心 、 杜茶村 、 朱竹垞 所赏鉴,次之 季麻子 平词,为 李宫保 卫 所赏。又云, 紫瘌痢 弦词, 蒋心餘 为之作古乐府。”
絃詞:扬州弹词的旧称。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评话盛于 江 南,如 柳敬亭 …… 紫瘌痢 絃词, 蒋心畬 为之作古乐府,皆其选也。”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人参客 王建明 瞽后,工絃词,成名师。”参见“ 弦词 ”。
《國語辭典》:走板  拼音:zǒu bǎn
唱戏不合节拍。因中国戏曲称节拍为板眼,故称不合节拍为「走板」。如:「荒腔走板」。后比喻说话偏离主题。也作「走板眼」。
《國語辭典》:竹板  拼音:zhú bǎn
乐器名,打击乐器。由两块竹板组成,上端用绳系住,下端可随拍甩动。常和碎子并用,为快板书、山东快板、天津快板、四川金钱板等曲艺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称为「竹板儿」、「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