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炼 → 鍊炼”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典故
一指绕
 
刚百炼
 
刚金百炼
      
至柔绕指

相关人物
刘琨(字越石)


《昭明文选》卷二十五〈诗丁·赠答三·重赠卢谌〉~75~
握中有悬璧,本自荆山璆。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邓生何感激,千里来相求。白登幸曲逆,鸿门赖留侯。重耳任五贤,小白相射钩。苟能隆二伯,安问党与雠?中夜抚枕叹,想与数子游。吾衰久矣夫,何其不梦周?谁云圣达节,知命故不忧。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狭路倾华盖,骇驷摧双辀。何意百鍊刚,化为绕指柔。唐·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曰:「说者以金取坚刚,百鍊不耗。」唐·吕延济注:「百鍊之铁坚刚,而今可绕指,自喻经破败而至柔弱也。」

例句

谁念刘越石,化为绕指柔。 李白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

干有千寻竦,精闻百炼钢。 柳宗元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末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白居易 李都尉古剑

焉能为绕指,拂拭试时人。 窦群 题剑

不能更出尘中也,百炼刚为绕指柔。 贯休 山居诗二十四首

刚肠成绕指,玄发转垂丝。 韩偓 向隅

《漢語大詞典》:鍊钢(鍊鋼)
精炼的钢铁。 晋 傅玄 《斗鸡赋》:“爪似鍊钢,目如奔星。”孔丛子·陈士义:“其剑长尺有咫,鍊钢赤刃,用之切玉,如切泥焉。”
分類:精炼钢铁
《國語辭典》:炼钢(煉鋼)  拼音:liàn gāng
将生铁或废钢在炼钢炉中加热至高温熔融状态,再供应氧气,使所含的碳及其他杂质氧化而除去,乃成为钢,或加入某些合金元素制成各种合成钢。
《國語辭典》:百鍊钢(百鍊鋼)  拼音:bǎi liàn gāng
经过多次锻鍊的钢铁。比喻意志坚强。也作「百鍊铁」、「百鍊刚」。
《国语辞典》:土法炼钢(土法炼钢)  拼音:tǔ fǎ liàn gāng
1.习用旧法来锻造钢铁。如:「早期台湾的采矿作业,大多是土法炼钢,所以产量少品质也不高。」
2.比喻以原始、老旧的方法做事。如:「现在查询资料可借助学术网路系统,像他这种一张张翻阅目录卡土法炼钢的方式,早就落伍了!」
《国语辞典》:炼钢厂(炼钢厂)  拼音:liàn gāng chǎng
炼制钢铁或钢铁合金的工厂。如:「政府决定将国营的炼钢厂逐步开放民营,以合乎企业自由化的原则。」
《漢語大詞典》:百鍊刀
精炼钢刀。比喻精炼、犀利的文字。 明 王衡 《郁轮袍》第三折:“我拜你学问是五经橱,文笔是百鍊刀。”
《漢語大詞典》:百炼刀(百鍊刀)
精炼钢刀。比喻精炼、犀利的文字。 明 王衡《郁轮袍》第三折:“我拜你学问是五经橱,文笔是百鍊刀。”
《漢語大詞典》:转炉(轉爐)
炼钢炉的一种。炉体圆筒形,架在一个水平轴架上,可以转动。也用来炼铜。 雁翼 《重钢晚霞》诗:“烟囱四处生长,像森林般稠密;高炉、平炉、转炉,像山峰般挺立。”《工人歌谣·小转炉》:“小转炉,张大嘴,没有胳膊没有腿,嘴里喷金花,低头吐钢水。”
《漢語大詞典》:钢渣(鋼渣)
炼钢时浮在钢水上面的渣滓。是钢内杂质氧化而成的氧化物。
《國語辭典》:钢锭(鋼錠)  拼音:gāng dìng
钢水在生铁铸模里所铸成的半成品。依其在冷凝中气体的形成情况,钢质由密至疏,分成镇静钢、半镇静钢、沸腾钢三种。
《漢語大詞典》:灌钢(灌鋼)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低温炼钢法所炼成的钢。又称团钢。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
《國語辭典》:平炉(平爐)  拼音:píng lú
一种具有蓄热室的反射融炉,是炼钢炉的一种,因其外貌为平形而得名。它有一浅的炉床和低的炉顶,同时采用直接加热法,从炉顶及炉壁所反射的辐射来加热。炉体由耐火材料砌成,以重油或瓦斯为燃料,炉温可达一千八百度。也称为「西门子马丁炉」。
《漢語大詞典》:马丁炉(馬丁爐)
平炉。 法国 工程师 马丁 (PierreMartin)首先奠定了平炉炼钢法的基础,因而得名。
《漢語大詞典》:百炼(百煉,百鍊)
(1).多次锻炼;久经磨炼。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上:“金取坚刚,百鍊不秏。”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孙 ( 孙礼 )疏亮亢烈,刚简能断; 卢 ( 卢毓 )清警明礼,百鍊不消,皆公才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三昧上真炁已全,百炼中凡心俱浄。”
(2).宝刀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帝 有宝刀三……一曰百鍊,二曰青犊,三曰漏影。”
《漢語大詞典》:绕指
形容金属物件柔软得可以缠绕在手指头上。 明 徐渭 《知清丰沈公祠碑》:“西国之刀,其锋之銛,至断犀兕,然人得环之,则遶指也等於韦。” 明 徐渭 《知清丰沉公祠碑》:“柔如遶指,劲不留行。”亦作“ 遶指柔 ”。 清 李调元 《闻孙补山相国重膺简命节制四川喜而有作》诗:“和如靄日肃如秋,百鍊坚刚遶指柔。”
《國語辭典》:绕指柔(繞指柔)  拼音:rào zhǐ róu
1.经过陶镕而变得柔软。用来比喻受挫折后意志柔弱。《文选。刘琨。重赠卢谌诗》:「何意百鍊刚,化为绕指柔?」也作「绕指柔肠」。
2.形容柔软的事物。唐。高适 咏马鞭诗:「珠重重,星连连,绕指柔,纯金坚。」也作「绕指柔肠」。
3.形容柔顺的个性。也作「绕指柔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