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烦惑(煩惑)
亦作“ 烦或 ”。
(1).烦闷惑乱;烦躁疑惑。 汉 扬雄 《反离骚》:“舒中情之烦或兮,恐 重华 之不纍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织成:“卿果神人,早请直言,以祛烦惑。”
(2).指杂乱可疑的事物。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上:“救世之术,岂必 尧 舜 而治哉!期於纽絶拯挠,去其烦惑而已。”隋书·经籍志一:“ 张禹 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
《漢語大詞典》:烦酲(煩酲)
形容内心烦躁或激动,有如酒醉。 汉 枚乘 《七发》:“纷屯澹淡,嘘唏烦酲。” 清 钱谦益 《定海范氏双节序》:“余观 范子 之述二母,未尝不为之欷歔烦酲,掩卷而太息也。”
《漢語大詞典》:中烦(中煩)
胸中烦躁。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帝将立 曹淑妃 为后, 淑妃 谓 王德妃 曰:‘吾素病中烦,倦於接对,妹代我为之。’” 胡三省 注:“中烦,谓胸中烦热。”
《國語辭典》:颎颎(熲熲)  拼音:jiǒng jiǒng
光耀、明亮的样子。《楚辞。王逸。九思。哀岁》:「神光兮颎颎,鬼火兮萦萦。」
《國語辭典》:焦躁  拼音:jiāo zào
心焦气躁。《三国演义》第八三回:「先主见吴军不出,心中焦躁。」《文明小史》第五三回:「王明耀那里竟是音信全无,心里不觉焦躁起来。」也作「焦皂」、「焦燥」。
《漢語大詞典》:忧耿(憂耿)
忧愁烦躁。语本诗·邶风·柏舟:“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南朝 梁武帝 《敕答释明彻》:“省疏,增其忧耿。”
《國語辭典》:急煎煎  拼音:jí jiān jiān
1.急急忙忙。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只待要急煎煎挟橐携囊,稳拍拍乘舟骗马。」
2.焦急的样子。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一折:「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
《國語辭典》:燥热(燥熱)  拼音:zào rè
热而乾燥。如:「天气燥热」。
《漢語大詞典》:躁愤(躁憤)
烦躁愤怒。 宋 欧阳修 《与谢景山书》:“古人久困不得其志,则多躁愤佯狂,失其常节。”宋史·南唐世家·李景:“ 景 既失 淮南 之地,颇躁愤,恶其大臣 宋齐丘 、 陈觉 、 李徵古 ,皆杀之。”
《漢語大詞典》:烦膺(煩膺)
烦躁的心情。 唐 元稹 《秋堂夕》诗:“泛览昏夜目,咏謡畅烦膺。”
分類:烦躁心情
《漢語大詞典》:子烦(子煩)
中医学病名。指妇女妊娠期中出现的烦躁心悸的病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子烦证治》:“孕妇时烦名子烦,胎热乘心知母痊。”注:“孕妇别无他证,惟时时心烦者,名曰子烦,由胎中鬱热上乘於心也。”
《漢語大詞典》:躁怒
烦躁愤怒。 宋 文同 《蒲生锺馗》诗:“此神噉鬼充旦暮,其腹尚馁色躁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一员官:“公怒,大駡,呼杖,逼夫人伏受……然以久离之琴瑟,何至以一言而躁怒至此,岂人情哉?”
《漢語大詞典》:焦烦(焦煩)
着急烦躁。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我的确常常感到焦烦,但力所能做的,就做。” 萧红 《生死场》四:“ 赵三 焦烦着,他看着一只鸡被孩子们打住。”
《漢語大詞典》:毛乱(毛亂)
(1).散乱不齐。 萧红 《生死场》一:“她的头发毛乱而且绞卷着。”
(2).形容心中烦躁。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一章:“她的心里头毛乱极了,好像谁给她胸腔里塞进去猪毛,扎混混的。” 柳青 《创业史》第二二章:“想到 王瞎子 , 生宝 心里毛乱。”
《國語辭典》:热症(熱症)  拼音:rè zhèng
中医上指身体发热、面红、口乾、唇红、便秘、烦躁等症状。多为感染性疾病所引起新陈代谢活动过盛而产生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