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举火(舉火)  拼音:jǔ huǒ
1.点火。《管子。弟子职》:「昏将举火,执烛隅坐。」《汉书。卷七。昭帝纪》:「夏,旱,大雩,不得举火。」
2.生火煮饭。《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
3.过活,维持生计。《晏子。内篇。杂下》:「国之简士,待臣而后举火者,数百家。」《北齐书。卷三四。杨愔传》:「重义轻财,前后赐与,多散之亲族,群从弟侄十数人,并待而举火。」
《漢語大詞典》:烽尘(烽塵)
烽火和烟尘。借指战乱。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一折:“想 高皇 ,想 高皇 ,本亭长,区区 泗水 滨。将诸侯,西入 秦 ,不五年,扫清四海絶烽尘。” 明 高启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诗:“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西湖佳话·三台梦迹》:“今天下承平日久,耳不闻兵戈铁马之声,目不观烟火烽尘之警。”
《國語辭典》:狼烽  拼音:láng fēng
焚烧狼粪所形成的烽烟,风吹不易消散。古代戍守边境的军士多用来传达警讯。宋。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词:「阵云高,狼烽夜举。」
《國語辭典》:狼烟(狼煙)  拼音:láng yān
古代戍守边境的军队,遇有紧急状况,即焚烧狼粪燃起烽烟。后比喻战争、兵乱。唐。杜牧 边上闻笳诗三首之一:「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三国演义》第二一回:「既把孤身离虎穴,还将妙计息狼烟。」
《國語辭典》:举烽(舉烽)  拼音:jǔ fēng
举起烽火。古代的一种军事示警信号设备。遇有敌兵入侵时,便在烽火台上燃烧薪草,通知警戒和救援。《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
《漢語大詞典》:举燧(舉燧)
(1).燃起火把。文选·张衡〈西京赋〉:“升觴举燧,既釂鸣鐘。” 薛综 注:“燧,火也。谓行酒举烽火以告众也。”后汉书·班固传上:“割鲜野食,举燧命爵。”按,文选·班固〈西都赋〉作“举烽”。
(2).燃起告警烽烟。宋史·种世衡传:“有急,则举燧介马以待。”
《國語辭典》:爟火  拼音:guàn huǒ
1.为拔除不祥所设置的火。
2.侦候敌人的烽火。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匈奴突于武川,爟火通于灞上。」
3.祭祀时照耀祭祀场所的火。
《漢語大詞典》:惊烽(驚烽)
报警的烽火。惊,通“ 警 ”。墨子·杂守:“亭一鼓,寇烽、惊烽、乱烽、传火,以次应之,至主国止。” 唐 沈亚之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如此,则王畿之内,安有惊烽之虞哉!”
分類:报警烽火
《漢語大詞典》:汉火(漢火)
汉 代边防报警的烽火。亦借指其他朝代时的边防烽火。 唐 李端 《雨雪曲》:“湿马胡歌乱,经烽 汉 火微。”
《國語辭典》:平安火  拼音:píng ān huǒ
唐代在边塞地区每隔三十里就设置一座烽火台,平日无事时,入夜施放烽火以报平安,称为「平安火」。宋。陆游〈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诗:「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漢語大詞典》:零烟
指被烽火熏染后的残迹。 清 郑燮 《念奴娇·金陵怀古》词:“老蔓藏蛇,幽花溅血,坏堞零烟碧。”
《漢語大詞典》:烽警
报警的烽火,亦借指战乱。 南朝 梁 任孝恭 《答魏初和移文》:“輒勒缘边境屯戍,各息烽警。旌旗昼卷,刁斗夜停。”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八:“臣解秩时实无烽警。” 清 姚莹 《游揽山记》:“及来 广州 ,值海盗内躪,烽警日闻,足不出者一年。”
《漢語大詞典》:军烽(軍烽)
军事报警的烽火。 唐 李商隐 《有感》诗之一:“鬼籙分朝部,军烽照上都。”
《漢語大詞典》:昆炎(崑炎)
昆 火。 唐 许敬宗 《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诗:“挥袂静 崑 炎,开关纳流赭。”此处借指边境烽火。参见“ 崑火 ”。
分類:边境烽火
《漢語大詞典》:昆火(崑火)
昆仑山 之火。借指烈火。语本书·胤征:“火炎 崐冈 ,玉石俱焚。” 元 王恽 《德寿殿玉方池砚》诗:“神物不知 崑 火烈,碧丝今对玉堂卿。”
《漢語大詞典》:边火(邊火)
指边境烽火。 清 傅山 《送友之秦中》诗:“愿闻边火息,归计莫蹉跎。”
分類:边境烽火
《漢語大詞典》:亭燧
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今有司请远田 轮臺 ,欲起亭燧,是唯益扰天下,非所以忧民也。”后汉书·西羌传:“初开 河西 ,列置四郡,通道 玉门 ,隔絶 羌 胡 ,使南北不得交关。於是障塞亭燧出 长城 外数千里。” 南朝 宋 颜延之 《从军行》:“卧伺金柝响,起候亭燧烟。”
《漢語大詞典》:乱烽(亂烽)
古时用烽火报警的三种信号之一。墨子·杂守:“寇烽、惊烽、乱烽,传火以次应之,至主国至。” 孙诒让 间诂:“言举烽有此三等,以为缓急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