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爆灯花(爆燈花)
灯芯燃烧时迸发出的花状物,旧时认为是吉祥的预兆。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一折:“今宵画烛银臺下,剥地管喜信爆灯花。”
《漢語大詞典》:和揉
在粉状物中加液调匀揉合。 宋 王巩 王氏谈录·李廷珪墨:“公又自能造墨,在 濠梁 彭门 ,常走人取 兖州 善煤,手自和揉,妙为形体。”
《國語辭典》:耳垢  拼音:ěr gòu
为外耳道耵聍腺所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或蜡状物质,和外耳道皮肤剥落上皮混合后的产物。也称为「耳垢」,俗称为「耳屎」。
《國語辭典》:骨胶(骨膠)  拼音:gǔ jiāo
动物的骨头熬成的胶状物质,可以做黏合剂。
《漢語大詞典》:杆子(桿子)
器物上像棍子的细长部分。 毛泽东 《战争和战略问题》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何永鳌 《火焰山上四十天》:“跟在他后边的 吴胖子 用马鞭杆子挑了一团雪朝他甩来。” 朋斯克 《千里姻缘》:“没有棒子,没有套马杆子,连根小马鞭子都没有。”
《國語辭典》:钉鞋(釘鞋)  拼音:dīng xié
鞋底钉有钉子的鞋,有两种:一当雨鞋用,冬天路上有冰雪时,踏泥泞而不致滑跌;一在运动时用,赛跑时鞋钉插进跑道,以增加跑步冲力。也作「丁鞋」、「钉靴」。
《漢語大詞典》:痘痂
(1).痘疮的脓疱凝结而成的块状物。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文苑英华载: 潁川 陈黯 ,年十三,袖诗见 清源 牧。其首篇《咏河阳花》。时痘痂新落, 牧 戏曰:‘汝藻才而花面,何不咏之?’ 陈 应声曰:‘玳瑁应难比,斑犀点更嘉,天怜未端正,满面与粧花。’似此为痘痂见歌咏之始。”
(2).旧时用作痘苗。《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种痘要旨》:“尝考种痘之法……有谓以痘痂屑乾吹入鼻中种之,谓之旱苗者;有谓以痘痂屑溼纳入鼻孔种之,谓之水苗者。”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那时候,给孩子们种痘的方法有三样……一样是 中国 古法的种痘,将痘痂研成细末,给孩子由鼻孔里吸进去,发出来的地方虽然也没有一定的处所,但粒数很少,没有危险了。”
《國語辭典》:蛋白  拼音:dàn bái
1.一种含碳、氢、氧、氮、硫的有机化合物。参见「蛋白质」条。
2.包在蛋黄外面的透明黏液,是未成形幼鸟的养料。也称为「蛋清」。
《國語辭典》:捻子  拼音:niǎn zi
1.搓紧成条的绳状物。如:「药捻子」、「纸捻子」。也称为「筒子」、「捻儿」。
2.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活动于北方的捻匪。参见「捻匪」条。
《漢語大詞典》:皮油
即桕脂、桕油。从乌桕籽壳外层取得的白色蜡状物质,可制蜡烛、肥皂等。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皮油:“其皮油造烛,截苦竹筒两破,水中煮涨(不然则粘带),小篾箍勒定,用鹰嘴铁杓挽油灌入,即成一枝。插心於内,顷刻冻结,捋箍开筒而取之。”
《國語辭典》:喷口(噴口)  拼音:pēn kǒu
北平方言:(1)开口说话。如:「这推销员一喷口就舌灿莲花。」(2)在说唱中用力吐字。
《國語辭典》:纽扣(紐扣)  拼音:niǔ kòu
扣系衣物分片部分的东西。有布制、胶制、金属制等。如:「那件黑色旗袍上一排别致的纽扣,将旗袍衬托得更加出色。」也作「钮扣」、「扣子」。
《漢語大詞典》:起泡
因摩擦或其他外界刺激,在皮肤上生出泡状物。《歧路灯》第四四回:“ 谭绍闻 道:‘脚下已起泡了,委实难挨。’” 高晓声 《系心带》:“当心被太阳晒得额角头上起泡。” 陈登科 肖马 《破壁记》第十章:“这只滚烫的热栗子,已咬得他舌头发麻,嘴唇起泡了。”
《国语辞典》:火捻  拼音:huǒ niǎn
以火纸捲成,用来点火的细管状物。清。全士潮《驳案新编。卷二五。安徽司》:「夜,潜至王贤玉门首,踰墙进院。至王三弟兄卧房,推门入内,将所带火捻照亮。」也称为「火煤子」。
《國語辭典》:糨糊  拼音:jiàng hu
用面粉和水调成的糊状物,用以黏物。也称为「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