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分2页显示 2 下一页
张献忠
负暄
进忠
献纳臣
贡忠
史书(字 献忠 )
李墀(字 献忠 )
徐献忠(字 伯臣 贞宪先生 )
陈表(字 献忠 号 草池 )
徐廷杰(字 献忠 )
胡献忠(号 六六道人 )
谢谠(字 献忠 号 海门 )
词典
献忠张献忠
分类词汇
献纳负暄
进忠
献纳臣
贡忠
其它辞典
彭献忠(字 琦夫 襄武县男 )史书(字 献忠 )
李墀(字 献忠 )
徐献忠(字 伯臣 贞宪先生 )
陈表(字 献忠 号 草池 )
徐廷杰(字 献忠 )
胡献忠(号 六六道人 )
谢谠(字 献忠 号 海门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6—817 【介绍】: 唐京兆三原人,字琦夫。宦官。德宗建中三年入宫,累迁内谒者监。贞元二十年,充教坊使。宪宗元和元年,封襄武县男。三年,授左神策军副使。六年,知内侍省事。官至左神策护军中尉。
人物简介
维基
史书(1447年—?),字献忠,陕西平凉府泾州灵台县人,民籍。进士出身。早年出身国子生,后中举陕西乡试第九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会试第三十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四十三名。
人物简介
维基
李墀(1478年—?年),字献忠,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民籍。治《易经》,行一,由县学生中式甲子科(1504年)福建乡试第八十九名举人,年三十一岁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会试第二百八名,第三甲第七名进士。授南京大理寺评事,升署寺副,十三年正月升四川按察司佥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3—1559 【介绍】: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伯臣,号长谷。嘉靖四年举人。屡应会试不第。官奉化知县,节用平税,减役防水,增学官之田为膏粥费。谢政后居吴兴。与何良俊、董宜阳、张之象俱以文章气节名,时称四贤。工诗善书。著书数百卷,门人私谥贞宪先生。有《百家唐诗》、《六朝声偶集》、《乐府原》、《吴兴掌故》等。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伯臣,松江华亭人。嘉靖乙酉举人官奉化知县有长谷集
人物简介
维基
陈表(1490年—?),字献忠,号草池,云南前卫军籍,湖广安乡县人。行二,治《书经》,正德二年(1507年)云贵乡试第二十三名举人,年三十四岁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会试第三百二十五名,第三甲第一百四十五名进士。嘉靖八年(1529年)官直隶丹阳县知县,十二年六月擢授浙江道试监察御史,巡按南直隶庐州、凤阳等府,清理漕运,疏通河渠,十五年以病致仕。
人物简介
维基
徐廷杰(1493年—?年),字献忠,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治《诗经》,行三,由县学生中式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科浙江乡试第二十三名举人,年三十一岁中式嘉靖二年(1523年)癸未科会试第一百十三名,第二甲第六十六名进士。官至山东按察司巡海道佥事,十二年九月因赈济饥民失察,贬为福建市舶司提举。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徽州府婺源人,号六六道人。有《大统皇历经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上虞人,字献忠,号海门。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泰兴知县。未满考即罢归。有《海门集》、《草言》、传奇《四喜记》。维基
谢谠(1512年—1569年),字献忠,号海门,浙江绍兴府上虞县人,诗人。嘉靖十六年(1537年)丁酉科浙江乡试第七十七名举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式甲辰科会试第一百十四名,三甲第一百二十六名进士。授直隶泰兴县知县,不久去官。在家乡荷叶山中建“白鸥庄”,有《海门集草言》行于世。
《漢語大詞典》:献纳(獻納)
(1).指献忠言供采纳。 汉 班固 《〈两都赋〉序》:“故言语侍从之臣,若 司马相如 ……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旧唐书·玄宗纪论》:“昌言嘉謨,日闻於献纳。”《续资治通鉴·宋仁宗景祐三年》:“赏之使諫,尚恐不言,罪其敢言,孰肯献纳!”
(2).指献纳忠言之官,献纳臣。 宋 曾巩 《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其文章学问有过人者,宜在天子左右与访问、任献纳。”
(3).祀奉。《汉书·夏侯胜传》:“有司遂请尊 孝武帝庙 为 世宗庙 ,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献纳,以明盛德。”
(4).奉献;进贡。《宋史·富弼传》:“自古唯 唐高祖 借兵於 突厥 ,当时赠遗,或称献纳。”《水浒传》第五十回:“﹝ 李逵 ﹞叫小嘍囉牵了有的马匹,把庄里一应有的财赋,捎搭有四五十驮……却回来献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四节:“大国对小国,不是攻伐,便是迫令献纳和贿赂。”
(2).指献纳忠言之官,献纳臣。 宋 曾巩 《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其文章学问有过人者,宜在天子左右与访问、任献纳。”
(3).祀奉。《汉书·夏侯胜传》:“有司遂请尊 孝武帝庙 为 世宗庙 ,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献纳,以明盛德。”
(4).奉献;进贡。《宋史·富弼传》:“自古唯 唐高祖 借兵於 突厥 ,当时赠遗,或称献纳。”《水浒传》第五十回:“﹝ 李逵 ﹞叫小嘍囉牵了有的马匹,把庄里一应有的财赋,捎搭有四五十驮……却回来献纳。”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四节:“大国对小国,不是攻伐,便是迫令献纳和贿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