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7197,分1814页显示  上一页  275  276  277  278  279  281  282  283  284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蒲道源(得之 顺斋 )
陈深(子微 清全 世称 宁极先生 )
汪炎昶(懋远、茂远 古逸民 世称 古逸先生 )
陈浩(可大 云庄、北山 世称 云庄先生 )
黄景昌(清远、明远 槐窗居士、田居子 )
林起宗(伯始 鲁庵 )
蒋捷(胜欲 世称 竹山先生 竹山 )
释显示(别称 示瞽庵 显示 瞽庵 卢 )
张斯立(可与 绣江 )
释了义(别称 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天目断崖 断崖 杨 )
释明本(别称 中峰普应、普应本、大辩焉 明本 中峰 智觉 尊号 普应国师 幻住 )
陈尧道(景传 山堂 )
黄一清(清夫 秋江 )
卢珏(登父 可庵 )
吴龙起(伯时 春江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0—1336 【介绍】: 元眉州青神人,徙居兴元,字得之,号顺斋。究心濂洛之学。初为郡学正,罢归。晚以遗逸,征入翰林,改国子博士,年余引去。起为陕西儒学提举,不就。优游林泉,病弗肯服药,饮酒赋诗而逝。有《闲居丛稿》。
元诗选
道源,字得之,别号顺斋,世居眉州之青神,徙家兴元。道源强记过人,究心濂洛诸儒之学,尝为郡学正,罢归,绝口不言仕进。晚以遗逸徵入翰林,改国子博士,岁馀引去。起提举陕西儒学,不就,优游林泉。病,弗肯御医药,饮酒赋诗而逝。以仲子机贵,赠秘书少监,裒辑其遗文曰《閒居丛稿》,二十六卷。黄文献公溍为之序曰:国家统一宇内,士俗醇美。一时鸿生硕儒所为文,皆雄深浑厚,而无靡丽之习。承平滋久,风流未坠。皇庆延祐间,公以性理之学施于台阁之文,譬如良金美玉,不俟锻鍊雕琢而光辉自不可掩。盖当时之风尚如此,可以徵世运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元间平江人,字子微。号清全。宋亡,闭门著书。文宗天历间,奎章阁臣以能书荐,匿不出。有《读易编》、《读诗编》及《宁极斋稿》。
元诗选
深字子微,平江人。宋亡,弃举子业,闭门著书。天历间,或以能书荐之,潜匿不出。所居曰「宁极斋」,别号清全,有诗一卷,及《读易编》、《读诗编》、《读春秋编》等书。郑元祐志其子叔方墓,称与子微为僚婿,而子微长三十馀年。高谈遗经,亹亹不倦,为一时耆宿云。
全宋诗
陈深(一二六○~一三四四),字子微,号清全,吴(今江苏吴县)人。宋末习举子业。宋亡,笃志古学,闭门著书,精于书法。弟子甚众,学者称宁极先生。元文宗天历间以能书荐,不出。有《读春秋编》、《宁极斋稿》。事见《吴下冢墓遗文》卷二陈植《先人圹志》,明正德《姑苏志》卷五五有传。 陈深诗,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鲍廷博家抄本(简称鲍本,藏北京图书馆),编为一卷。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子微,平江人。别号清全有诗一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汪炎昶(一二六一~一三三八),字懋远,婺源(今属江西)人。幼励志力学,受学于孙嵩,得程朱性理之要。宋亡,与同里江凯隐于婺源山中,名其所居为雪瓷,自号古逸民,学者称古逸先生。元惠宗至元四年卒,年七十八。有《古逸民先生集》二卷。事见本集附录《汪古逸民先生行状》。 汪炎昶诗,以《宛委别藏》本为底本,并新辑集外诗编为一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1—1338 【介绍】: 元徽州婺源人,字茂远。少受学于宋遗民孙嵩。学成,隐居不仕,自称古逸民。时宋亡已久,其衣冠、礼度仍沿宋时旧俗。家贫而至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1—1341 【介绍】: 元南康都昌人,字可大,号云庄,又号北山。陈大猷子。博学好古。宋亡隐居,不求闻达。教授乡里,学者称云庄先生。有《礼记集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1—1336 【介绍】: 元浦江人,字清远,一字明远,号槐窗居士,又号田居子。十二岁能属文,长从方凤、吴思齐等游,尽通诸子百家之言,尤精究《》、《春秋》。有《春秋举传论》、《周正如传考》、《蔡氏传正误》等。
全宋诗
黄景昌(一二六一~一三三六),字清远,一字明远,晚号田居子,浦江(今属浙江)人。长从方凤、吴思齐、谢翱游。有《田间古调辞》,已佚。元顺帝至元二年卒,年七十六。月泉吟社第二十五名,署名槐窗居士。事见《月泉吟社诗》,《浦阳人物记》卷下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2—1337 【介绍】: 元顺德内丘人,字伯始,号鲁庵。自幼力学,尝从刘因游,深得道学之旨。隐居教授于乡,后学多宗之。有《志学指南图》、《心学渊源图》、《中庸大学论语孟子诸图》、《孝经图解》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常州宜兴人,字胜欲。度宗咸淳十年进士。元初,遁迹不仕。成宗大德间,宪使臧梦解、陆垕交章荐其才,卒不就。平生著述以义理、小学为主,尤工词。家居竹山,学者称竹山先生。有《竹山词》。
全宋诗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度宗咸淳十年(一二七四)进士。入元,遁迹不仕。以词著称,有《竹山词》。清嘉庆《增修宜兴县旧志》卷八有传。今录诗二首。
词学图录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人。宋亡不仕,词语尖新动人。有《竹山词》。
释显示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示瞽庵。脱白于一山元公。一山度四弟子。取法华开示悟入为名。师当第二。名显示。号瞽庵。出台之宁海卢氏之子。古貌长身。寡言笑清。俭自持。一榻二十年。潇然如在逆旅。习教观。从师于万寿。师见其天资峻利。有一泻千里之势。乃曰。子盖从吾师游乎。他日大显南岳一宗。吾于子有望矣。示。遂事佛海。至正初。出世隆寿教寺。大唱台衡为海内名浮屠。寔师启之也。盐官海岸崩。民朝夕揣惴。恐为鱼鳖。行省脱驩公忧之甚。请师亲履其地。建水陆大会七昼夜。师冥心观想。取海沙祝之。帅其徒遍掷其处。凡足迹所及。岸为弗崩。人咸异之。天历改元。升主显慈集庆二寺。皆杭之名刹。师处之泊然。至正七年。师八十矣。钱塘诸名山。以耆旧凋谢。唯师一人岿然。如鲁灵光。又以大普福起之。师坚卧不应。门人进曰。和尚自为计固善矣。其如斯道何。师强赴之。居亡何竟。拂衣旋故丘。开镜清阁。而深蛰焉。因览诸家所注首楞严。繁简失当。方将折衷其说。为之疏解。俄疾作。召至四众。以唯心净土。惓惓为勉。其中或未解师意。师厉声曰。死生难。死生难。遽索觚书偈而寂。寿八十六。腊七一十。寂后七日。法属以陶器奉蜕质。葬于里之峨眉山松花坞。师之所自卜也。师梵貌魁硕。言吐清丽。诸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平生以流通教法。为第一义。苟有召者。未尝不应。屡感天雨华之祥。然于佛乘文事。俱不偏废。出处语默。则未始离乎止观。所著书。有四教仪纪正。天岸外集。并行于世。示瞽庵。寿六十九而化。则入我明矣。二师。孜孜为教。其弘阐开化。一本山家诸师之论。罔敢违越。可谓知尊者翼道之功。而号善继善述者矣。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显示,字瞽庵。姓卢氏,宁海人也。母金氏,梦宝陁大士,见五色云中,觉而有娠,及生男。幼而凝静,不好嬉逐。稍长,神气洒然,有出尘之思。二十一,投会稽悟本院为沙弥,一山元为之脱白。一山度弟子四人,取醍醐经开示悟入为之名曰:显示。元天历初,受比邱大戒,即踰涛江而西,欲讲天台教观。时天岸济方主万寿圆觉寺,显示往事焉,久之,济见其天机峻利,一日千里之势,乃曰:子盍从吾师游乎?他日大显南岳一宗,吾于子有望矣。济之师即佛海也,佛海倡道于上天竺灵感观音教寺,来受经者云蒸海涌。显示杂多士中,昼夜研摩三观十乘之旨,察其密微,至于蚕丝牛毛,设有疑难,进而质诸佛海。退与四方俊彦纵横切磋,不至于洞达弗止。精积日久,大小乘部,文义字句,瞭于心胸。有叩之者,辩口如水东注,不见所穷,朋类推服,恒以为不可及。佛海器之,命为司宾。及佛海退居南天竺,虎岩颐来绍,其后升掌忏摩,而贤叟思又延居首座,鍊徒牧众,不异常时。至正五年,始出世隆寿教寺,田亩侵蚀,董而理之,殿宇颓坏,葺而新之。如是者,十有二载。虽蕞尔兰若,声望日增,迁雷峰显严教寺,破屋残僧,触目皆凄凉之境。显示既至,学侣渐集。复其旧规,蔚为胜地,人以为难。越六年,江浙省丞力聘主崇恩演福教寺,寺当兵燹之馀,鞠为荒墟。显示为创丈室五楹,以纳负笈之士,遇有咨问,悉竭平昔所蕴,亹亹而语之。至于南屏霅川之同异,尤严于断制,𠪾引诸家经疏,辩證无遗。或惜其过劳,笑谢曰:桑门为法忘躯,义所应尔,子以为劳乎?会元季丧乱,兵祸日亟,飘然东迈,向悟本樵山栖焉。屏绝人事,颛志于西方净土之学,终日系念,未尝少忘,屡感瑞应。明室初兴,定鼎金陵,草创伊始,佛教复隆。洪武四年,出游虎林。未几,顺寂于太平兴国传法教寺,神思不乱,如返故庐。再踰年,其弟子知晓,函灵骨归,藏受经祖塔之侧。显示古貌颀躬,寡于言笑,以清俭自持,一榻二十年,萧然如在逆旅。当时齿腊相亚,职业相若,而据席名山,自显示视之,澹然如无所系念。其出世为人,皆迫于群情,不得已而起。性不乐时俗,藻丽章句,凡有述作,一本山家诸师之论,人谓:“能衍佛海之道,传之方来,动静出处,绰有可观。”诚不诬也。宋文宪濂为摭其遗行,而铭诸塔,具《芝园后集》。

人物简介

全元诗
张斯立,字可与,号绣江。章丘(今属山东)人。至元十六年任南台御史,历江浙行省员外郎、郎中。入为户部侍郎,除中书参议,改户部尚书。出佥江浙行省事。大德元年拜中书参政。大德七年获罪罢职。仕至中书左丞。生平见阎复撰《中尝参知政事张公先莹碑铭》(《静轩集》卷五)、《至正金 陵新志》卷六、〔万历〕《章丘县志》卷二十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了义。德清人。俗姓杨。母张氏。宋景定癸亥举师。六岁始能言。从其母诵法华经。人世事懵无所知。姿貌凝然。志若有所待。年十七。有僧遇之。举高峰上堂语。师矍然起立。谓僧曰。能引我往见之乎。母具装遣之。行见高峰于天目狮子岩之死关。以童子给侍左右。乃令提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因名之曰从一。他日室中。举牛过窗棂话。师儗开口。峰随痛棒之。不觉堕于崖下。同学明通。扪萝接磴以救之。则已出半山无所苦也。谓通曰。我机缘不在此。往江西见钦公去也。通曰汝负老汉棒矣。即与还山之西禅庵。自誓曰。我七日不證则决去。端直坚壁。忘废寝食。夜则攀树。露立达旦。未及所期。豁然大悟。驰至死关。呼曰。老和尚。今日谩我不得。呈颂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出便无踪。自此不疑诸佛祖。更无南北与西东。明日峰上堂云。我漫天网子。打凤罗龙。不曾遇得一虾蟹。今日有蟭螟虫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绝顶。扬声大叫去在。自此呵励同学。言不少逊。乃曰。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源。我皆知之。峰叹其俊快。久参者愧焉。几有命如悬丝之虑。遂归德清。其母为卖簪珥。同入武康上柏山。结茅以居。人见其混俗。罔测其意。峰召之还山。峰曰。大有人道。你[掐-臼+也]泥带水。师曰。两眼对两眼。峰为落发受具。改名了义。元贞乙未。高峰示寂。师亦韬晦。或游禅林居下板。孤峭严峻。不假借人辞色。或嬉笑怒骂。粗言秽语。人所不堪。或不因劝请。随机开导。声如奔雷。自是王公贵人争相迎。奉布施充斥。视之漠如。以泰定三年。归坐祖山。学士大集。示众曰。除却语默动静道。将一句来。又曰。一息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答者皆不契。观师就席之意。勉徇众望。多非得已也。至顺中。仁宗闻师道行。诏命宣政院。使赍香入山宣问。敕有司加护。元统二年。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玺书未至山而师化矣。前一日召众云。汝等克念先宗。弘扬大法。念报佛恩。勿生懈怠。旦起众。闻空中雷声隐隐。师已跏趺就逝。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九。藏全身于狮子岩之后。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断崖了义禅师者。湖州德清汤氏子也。六岁始言。言即入理。常随其母。诵法华经。因牵母衣而问曰。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靡不周遍。母曾见么。母答曰。佛放瑞光。如优昙花。时一遇耳。又问曰。因甚又道。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母良久。抚其顶而叹曰。儿有慧根乎。更宜广见高明休自屈。年十七。闻举高峰妙公警策语。乃勃起曰。此大善知识也。我往从之。其母甚喜。竟造狮子岩。谒妙公。公爱其挺特。俾提一归何处话。且授名曰从一。妙公每呼从一。一每应诺。公曰。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一罔措。自是一归何处。与牛过窗棂话。结成一片。如碍铁围。或间求示。非拳则棒一。又疑拳棒与本参。岂相干耶。偶过钵盂塘。见松梢雪坠有省。即举似公曰。不问南北与西东。大地山河一片雪。声未已。又被痛棒打。退不觉陨身崖下。同学扪萝救之。一乃誓限七日。昼则桩立。夜则攀树。临崖露立达旦。未及期。大彻扣关。大呼曰。今日瞒我不得也。公曰。作么。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照便无踪。自此不疑诸佛祖。更无南北与西东。妙公乃上堂曰。我布漫天大网。打凤罗龙不曾。遇得一虾一蟹。今日有个蟭螟。虫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顶。扬声大叫。且道。叫个甚么。举拂子云。大地山河一片雪。一便夺拂子云。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源。我悉知之。公便下座。于是举扬料拣。词不少逊。而从一行者之名大显。辞归。德清结茆武康。居以事母。名缁乐访之。又五载还天日。妙公曰。大有人道。你拖泥带水在。对曰。两眼对两眼。妙公。乃为薙落。更从一。名了义。自号断崖。遂单瓢只杖。渡淮杨。历齐鲁。访燕赵。登五台。随所至处。辨论风生。海内丛席为之大震。中峰本公。状其生平曰。撞漫天网。解狮子铃。情亡义断。石裂崖崩。夺庞老金珠。高挥大抹。将阿爷门户。竖柱横撑。这边那边。了无羁绊。问禅问道。不近人情。大地山河一片雪。话头流落至今行。名刹争起之。不顾。逮本雍二禅师相继化去。义始住天目正宗寺。年已七十。道风益峻。众未尝登百辈半受诸方付嘱者。就正请益。不敢生。忽尝示众曰。若要超凡入圣。永脱尘劳。直须去皮换骨。绝后再苏如寒灰。发焰枯木重荣。岂可作容易想。我在老和尚处。多年每被大棒打。彻骨髓不曾。有一念远离心。直至今日。才触著痛处。不觉泪流。岂是你欢喜踊跃。咬著些子苦味。便乃掉头不顾。殊不知苦味。能除百病。大凡功夫若到。省力时。如顺水流舟。只要梢公牢牢把柁。才有丝毫异念。生管取丧身失命。若到纯一处。不可起一念精进心。不可起一念懈怠心。不可起一念求悟心。不可起一念得失心。才有念生。即被一切邪魔入你心腑。使你颠狂。胡说乱道。永作魔家眷属。佛也难救你。戒之戒之。元统元年除夕。告众曰。有一件事。天来大还。委悉么良久云。明日。是元朝越六日。指法云塔西空地曰。更好立个无缝塔。归与禅者谈笑自若。乃曰。老僧明日天台去也。侍者曰。某甲相随得么。曰。骑马趁不及。次日跏趺而逝。世寿七十二。坐夏四十九。奉遗命。塔于所指之处。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大师。义初会葬中峰时。笑谓众曰。过后十二年。更为老僧。一会及入灭时。正符其谶。 赞曰。棒头觅落处。何如捞月水中。喝下越端倪。却似分胶膝里。师初扣关。见高峰孤硬。有上山推毂之难。自后立地知此道。平常有顺水放舟之快。想其为人烈丈夫也。故其问道出家之迹。颇与卢行者相若说法。写自心曲。以真实诲人。至今传其语。为禅关策要。宜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3—1323 【介绍】: 元僧。杭州新城人,号中峰,俗姓孙。仁宗赐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
元诗选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住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闻高峰原妙禅师居天目山,往叩之,一见驩然,薙染于师子院,遂契妙旨。与断厓义公俱为高峰座下,或问优劣,曰:义首座固是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维那却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推第一座祖雍主之。登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及平江雁荡,已而还山,领师子院。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衣,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欲召见阙廷,终不一至。惟再封香下诏,即所居修敬而已。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世寿六十有一,僧腊三十有七。文宗敕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有《中峰广录》三十卷。元统二年,诏收入佛藏,艺文监丞揭徯斯为之序,谓其提倡激扬,如四渎百川,千盘万转,冲山激石,鲸吞龙变,不归于海不已。其大机大用,见于文字有如此者。中峰屡辞名山,屏迹自放。时住一船,或僦居城隅土屋,若入山脱笠,即结束茅而栖,俱名曰幻住。自作《幻住庵记》。其居东林也,赵学士子昂、冯学士海粟为之躬运土木以执役。初,子昂与中峰为友,海粟甚轻之。一日,子昂偕中峰往访,海粟出示《梅花百韵诗》。中峰一览,走笔和之。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海粟竦然,遂与定交。
梅花百咏
明本号中峰,钱塘人,住雁荡村,姓孙氏,出家吴山圣水寺,得法于高峰原妙禅师,屡辞名山主席,屏迹自放。时赵孟頫与明本友善,子振意轻之,一日,孟頫偕明本往访子振,子振出示《梅花百咏诗》,明本一览走笔和成,复出所作九字梅花歌以示,子振遂与定交。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师。讳明本。俗姓孙。钱塘人。母娠师时。梦无门开道者寄灯笼其家而生师。师生至性不好弄。而好歌梵呗结趺坐。髫𫚇读论孟未终卷。母丧辍学。年十五辄然臂持戒。誓向空寂。久之。阅传灯录有疑。志在参决。遂登死关。见妙公。妙发长不薙。衣弊不易。孤峭严冷。未尝一启齿而笑。亦未尝为其徒剃落。独见师即驩然。欲为祝发。盖亦已知为大器焉。久之。诵金刚经。恍若开解者。师自谓识量疏通。于义趣无不融贯。然非性也。已薙染给侍死关。入天目。于东南诸山最高寒。廪粟屋材。微飞挽则莫能至其上。师昼服力役。夜事禅定。十年胁肤不沾席。后于妙言下。机旨洞契。妙以其克肖。书偈付之。师益自晦。未尝以师道自任也。然而玉在山珠在渊。其光气自不可掩。况审之以咨决。重之以记莂哉。至元间。松江瞿霆□。施田建寺于莲花峰。号大觉正等禅寺。妙将迁化。以寺属师。师辞。师每谓。住者必无上大道。其力可以开明人天。夙植福缘。其力可以荫结徒众。明智通变。其力可以酬酢事宜。故凡住持。道为之体。而缘与智为之用。有其体而缺其用。则化权不周。事仪不备。犹之可也。使无其体。而徒倚其用。则虽处众而众归。制事而事宜。亦不足言矣。况三者并缺而冒焉。尸之者。其于因果。能无惧乎。当五山缺主席。宰执大臣。致书币屡以为请。师皆力辞。至于穷厓孤洲。草栖浪宿。屏遁其迹而避之。然四方学者。北殚龙漠。南踰六诏。西连身毒。东极抟桑。裹粮蹑[尸@憍]。万里奔走。而辐辏赴师者。殆无虚日。南诏僧玄鉴。素明教观。辨博英发如。曰。吾闻。大唐有禅宗。使审是耶。吾将从学。设或未当。吾将易其宗旨。而俾趋教观。繇其国来。一闻师言。即悟昔非洞发源底。方图归以倡其道。而没于中吴。鉴之徒。画师像归国。像出神光烛天。南诏遂宗禅。奉师为禅宗第一祖。至治三年春三日。山木稼。其徒之老异之。秋八月甲子。师遂入寂。即山之西冈。塔其全身。未逝前一日。遣别其外护并法属。一一皆师手书。是日白虹贯山。师世寿六十一。僧腊三十七矣。师所至。四众倾慕。香茗金币。拜礼供养。悉成宝坊。而师一衲一箪。未尝属目。人念其丰肌暑月腠腐。奉葛衣以袣袢者。师一不以近体。他可知已。虽屡辞名山。以自放于山林江海。解縢屩脱袍笠。在处结茆以居。一皆名曰幻住蒲团禅板。昼作夜参。规程条章。井井森列。仪矩慎严。如临千众。至于激扬提唱。机用翕㸌。婴之者胆丧。闻之者意消。每谓其教传佛心宗。单提直指。恶有所谓微妙授受。恶有所谓言语依解哉。故于教法。欲救其弊砭其病。皆以身先之师之于物。洪纤高下。缓急后先。拒之不遗。接之不携。人虽见其发于悲愿。而不知其一以诚。而匪事夫空言也。当世公卿大夫。如徐君威卿。郑君鹏南。赵君子昂。一闻师之道。固已知敬。及亲炙言容。无不歆慕终其身。江浙丞相脱驩公。最号严重。读师之书。敛衽望拜。高丽沈王。以天属懿亲。万里函香拜礼。起谓左右曰。某阅人多矣。未有如师福德最胜者。获师开示。涕泣感发。师躬己以究其道。岂有毫发涉世意哉。然而其名不行而彰。其道不言而信。自非行戒相应声。寔一致永久益。章而弗昧。亦何以致此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中峰普应国师者。讳明本。其先临济玄。玄七传杨岐会。会八传无准范。范传雪岩钦。钦传高峰妙。妙之嗣四人。师居其首。师自临济其世十八。临济自少林其世十一。是师为少林二十九世之正胤也。师出钱塘孙姓。母李氏梦。无门开道者。持灯至其家而生。师生之时。内室五色光明者三昼夜。襁褓即具大人相。坐则跏趺。嬉戏则为佛事。既冠。阅传灯录。至明知生是不生之理。为甚却被生死之所流转。大疑。乃求依狮子院高峰妙禅师。妙公喜度之。三载观流泉有省。求妙公印證。被打趁出。自此日作夜侍。常至晨钟鸣不去。妙公不顾。久而洞彻玄旨。妙公大悦。书自相赞与师曰。我相不思议。佛祖莫能视。独许不肖儿。得见半边鼻。洎十载。妙公告寂时。以大觉寺属师。师推首座祖雍主之。遂一笠吴楚。西至皖山匡庐。乃东还。结幻住庵于吴雁荡。遂成丛席。霆发瞿公请主大觉。不就。举定叟泰应之。泰尝受职于一山万矣。乃欲改嗣于师。师大不然。以书却之曰。昨者坐语。未及它论。而首以住院承嗣扣之者。惟恐足下苟循世谛故也。本与足下。纳交十六年。彼此心怀。洞然明白。岂意足下不谅愚情。反欲相及。何临事反覆若此耶。古人于法嗣嫡传。所以深明宗系者。大法源委。不可诬也。世漓俗薄。奉金请拂。以院易嗣者有之。本尝痛心于此。夫大觉虽先师开山。然十方丛林尽有尊宿。舍彼不取。而必欲本尸。何识量之不广也。本非畏住持。实畏嗣法于开山也。故退避力辞。而举足下为之主政。以足下自师一山禅师。岂可苟循世俗而易其所师哉。繇此言之。本犹不欲以先师座下人。迭尸大觉。而况牵枝引蔓。欲为本之嗣乎。闻命骇然。专浼逆流。塔主预此拜闻。望以玉峡之音。直与拈出。或欲循俗易嗣。则本断然不敢与足下一日相聚也。至扣至扣。师还天目庐高峰塔。至大戊申。仁宗在青宫。聘之不就。赐金纹衣。加号法慧禅师。师隐去仪真。己酉。即船以居。乃吟曰。懒将前后论三三。端的船居胜住庵。为不定方真丈室。是无住相活伽蓝。烟村水国开晨供。月浦花汀放晚参。有客扣舷。来问道。头陀不用口。喃喃庚戌。又还天目。辛亥。复船居。吴江陈子聪为师建幻住庵。师又去之。北隐汴梁。吟曰。廛市安居尽自繇。百般成现绝驰求。绿菘紫芥拦街卖。白米青柴倚户收。十二时中生计足。数千年外道缘周。苟于心外存诸见。敢保驴年会合头。明年又结幻住庵于六安山。吟曰。胸中何爱复何憎。自愧人前百不能。旋拾断云修破衲。高攀危磴阁枯藤。千峰环绕半间屋。万境空閒一个僧。除此现成公案外。且无佛法继传灯。丞相脱驩公望风访师。师又弃庵。去之东海州。吟曰。道人孤寂任栖迟。迹寄湖村白水西。四壁烟昏茅屋窄。一天霜重板桥低惊涛拍岸明生灭。止水涵空示悟迷。万象平沉心自照。波光常与月轮齐。驩公戒邑吏强师至私第。乃与中书平章并诸山。必致师于灵隐。师固辞曰。夫住持者。须具三种力。庶不败事。一道力。二缘力。三智力。道体也。缘智用也。有其体而缺其用。尚可为之。但化权不周。事仪不备耳。使道体既亏。便神异无算。虽缘与。智亦奚为哉。或体用并缺。冒然居之。曰因曰果。宁无慊于中乎。贫道无其实。故不敢尸其名。竟称病还天目。延祐丙辰。上谕宣政院。简釆名山宿德。以闻。承旨者期入天目。师闻遁去。南徐丹阳蒋均为建幻住庵。戊午。又还天目。明年九月。朝旨褒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改狮子院。为正宗禅寺。驸马沈王王璋。又赍御香紫衣。即所居而修敬慕焉。宣政又以径山请师。师不就。乃结幻住庵于中隹山。中隹去西峰三十里。岩磴险绝。缁素跋涉甚难。求师归院。至治癸亥。西峰冻涸。大木摧折。师自叙曰。余初心出家。志在草衣。垢面习头陀行。以冒服田衣。抱愧没齿。平昔懒退。非矫世绝俗。盖以文字则失于学问。参究则缺于悟明。寻常为好事者之所称道。亦报缘之偶然耳。秋示微疾。有省候者。师皆曰。幻住庵漏且朽矣。不可久住也。有僧告归吴门。师曰。何不过了。中秋去十三日。手书属弟子曰。幻者朝死夕化。骨便送归三塔。依清规仪式。不许循世礼也。次日白虹贯山。巅师跏趺。书偈而化。停龛三日。颜益和悦。道俗奔集踰万。奉全身塔于寺西望江石。阅世六十一。坐夏三十七。明宗己巳赐谥。曰智觉禅师。塔曰法云。元统甲戌。追尊为普应国师。乃以广录三十卷。颁入大藏。更命重臣。铭国师道行于碑南诏五比丘。绘师顶相还国。四众迎相。入中庆城相。放五色异光。繇是倾信禅宗。奉师为南诏第一祖。时皆曰。本公圆辩不閟。针砭多方。哀讲士之趋岐。伤禅流之混继。乃推大觉以嗣开先。接玄鉴而化南诏。𠃔有大愚安龙潭信之高风。至于大功不宰。至让无名。杖履萧然。云行鹤举视声名。而若浼甘。肥遁以如饴。楷芙蓉讷圆通不足过之。以其瀚海馀波。烟屯雨骤。提凤阁之儒臣。醒天潢之贵戚。而永明寿明教嵩。庶可并驾云。 赞曰。人人抱荆山之璧。个个得赤水之珠。何难兄释迦。而弟弥勒。及读本祖自叙之语。愧汗横流。俯仰无地矣。嗟乎非真祖师心语不吐。非正嫡裔背汗不流。心语不吐者昧后也。背汗不流者欺先也。昧后欺先。互相啖啖。则本祖隐现。堪忍世界。何日而休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明本,字幻住,晚号中峰,姓孙氏,钱塘人。幼好梵呗,长乃出家。初依吴山圣水,闻高峰原妙居天目山师子岩立死关,以待参学。明本往叩之,原妙欣许,知为大器。久之,明本诵《金刚经》恍有开解者,谓“识量依通,虽于义趣通解,终非悟也。”已而薙染。时原妙闭关独居,誓不接纳,独见本授以䛡头。由是给侍死关,昼服力役,夜事禅定,十年而学成,豁然超脱。宗旨别传,九流诸子,罔不淹贯,激扬提唱,机锋翕靃,圆转不穷,时称大辩焉。元贞间,高峰将迁化,以大觉禅寺相属,辞之。登皖山,游庐阜,至金陵结庵庐州弁山,及平江雁荡。已而还山,领师子院。宰相大臣以五山主席交聘,俱力辞,因日避走南北间。朝廷闻其名,特赐金襕伽梨,进号“佛慈圆照广慧禅师”。元统二年,并诏明本所著《广录》三十卷收入佛藏,揭徯斯为之序。至治三年八月,安坐而逝,寿六十一,腊三十七。文宗敕词臣制碑,谥曰“智觉”,塔曰“法云”。明本身履长大,倍于时人,所遗麻履二,尚藏寺中。寂时茶毗于天目,虞集铭其塔,赵孟頫书其净土诗。初,松雪极致敬礼,冯海粟意殊不然,及示《梅花诗》六十首,明本和之,复成百咏,及九言一首,冯由是叹服加礼焉。今有爪发舍利塔在圣水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尧道(一二六三~?),字景传,号山堂,义乌(今属浙江)人。年长黄巘十五岁。月泉吟社第八名,署名倪梓(《月泉吟社诗》)。事见《黄文献公集》卷四《跋景传遗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婺州义乌人,字景传,号山堂。负不羁才。工诗,与同郡傅野齐名。为月泉吟社第八名,托名倪梓。黄溍辑其与傅野诗,为《绣川二妙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3—1337 【介绍】: 元徽州路休宁人,字清夫,号秋江。父黄元圭早卒,一清侍母以孝闻。友人平章政事李孟欲荐为杭州教授,固辞,孟赋诗赞之。赵孟頫绘以为图。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卢珏,字登父,号可庵,淳安(今属浙江)人。宋末进士(《宋诗纪事》卷七八)。曾为教谕,入元不仕(《潜斋集》卷一《和卢可庵教谕鼓歌》《和卢可庵悲秋》)。与黄溍、方逢振有交。有《可庵集》,已佚。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吴龙起,字伯时,号春江,祖籍汴梁(今河南开封)。宋末人。事见《诗苑众芳》、《宋诗纪事补遗》卷七九。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