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一鳞半甲(一鱗半甲)  拼音:yī lín bàn jiǎ
比喻事物的片段。唐。高仲武《中兴閒气集。卷上。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八。杜少陵三》:「唐人以为长于讽刺,得陈拾遗一鳞半甲。」也作「一鳞半爪」。
《漢語大詞典》:咸浸浸(鹹浸浸)
略有咸味。红楼梦第四三回:“若是还有生的,再炸上两块;咸浸浸的,喝粥有味儿。”
分類:略有咸味
《漢語大詞典》:小名家
在艺文方面略有声名者。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隐奸:“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 黄曾樾 《陈石遗先生谈艺录》:“学文字当取资大家。小名家佳处有限,看一遍可也。”
《國語辭典》:伏地圣人(伏地聖人)  拼音:fú dì shèng rén
略有知识而自逞其能的人。如:「他以那么点雕虫小技,就自以为是地成了伏地圣人。」
《國語辭典》:大醇小疵  拼音:dà chún xiǎo cī
大体完美而略有小缺点。唐。韩愈〈读荀子〉:「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杨大醇而小疵。」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名家者各有一病,大醇小疵差可耳。」
《國語辭典》:大同小异(大同小異)  拼音:dà tóng xiǎo yì
大体相同,但略有差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四回:「说的是侯统领一个,其实如今做官的人,无非与侯统领大同小异罢了。」
《國語辭典》:上口字  拼音:shàng kǒu zì
戏曲中照旧读而不念北平音的字。如平剧、昆曲中,将北平话的「生」(ㄕㄥ)读为(ㄕㄣ)、「灯」(ㄉㄥ)读为(ㄉ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