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40,分323页显示  上一页  82  83  84  85  86  88  89  90  9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龙角
子衣
七萃
倦勤
乞言
武帐
观阙
宣慰
宝章
册书
出御
宣赐
缀旒
制举
皇化
《漢語大詞典》:龙角(龍角)
(1).龙的角。南齐书·齐始兴简王鉴传:“﹝ 永明 ﹞五年, 鑑 献龙角一枚,长九尺三寸,红色,有文。”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八五:“频着金鞭打龙角,为嗔西去上天迟。”
(2).喻指龙角状的东西。 宋 陈师道 《登凤凰山怀子瞻》诗:“孤高伏龙角,浮图刺云汉。” 金 元好问 《过晋阳故城书事》诗:“君不见 繫舟山 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復没。” 郝树侯 注:“ 繫舟山 ,在 太原市 北一百餘里。 北宋 统治者以 晋阳 为龙城, 繫舟山 高峙其北,正是龙头。所以毁 晋阳 后,又把 繫舟山 的山顶剷平,拔掉龙角。”此喻山峰。 元 萨都剌 《题元符宫东秀轩又名日观》诗:“竹园笋出穿龙角,松树年深长鹤孙。”此喻新笋。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 五代 帝王多裹朝天幞头,二脚上翘,四方僭位之主各创新样…… 湖南 马希范 二角左右长尺餘,谓之龙角,人或误触之,则终日头痛。”此喻竖起的帽角。
(3).龙角地。旧时堪舆家认为最吉的葬地。晋书·郭璞传:“ 璞 尝为人葬,帝微服往观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葬书语·张约相崔巽墓》:“安龙头,枕龙角,不三年,自消鑠。”参见“ 龙耳 ”。
(4).犹日角。帝王之相。 前蜀 贯休 《大蜀高祖潜龙日献陈情偈颂》:“龙角日角,紫气盘屈。”
(5).指东方苍龙星座。史记·天官书:“杓携龙角,衡殷南斗。”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杓,北斗杓也。龙角,东方宿也。”新唐书·天文志一:“阳气自明堂渐升,达於龙角,曰寿星。”
《漢語大詞典》:龙耳(龍耳)
旧时堪舆家称风水特好的葬地。晋书·郭璞传:“ 璞 尝为人葬,帝微服往观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此法当灭族。主人曰:‘ 郭璞 云此葬龙耳,不出三年当致天子也。’帝曰:‘出天子邪?’答曰:‘能致天子问耳。’”
《國語辭典》:子衣  拼音:zǐ yī
1.小儿的胎胞。《隋书。卷八一。东夷传。流求传》:「妇人产乳,必食子衣,产后以火自灸,令出汗,五日便平复。」
2.古代天子对臣下诸侯赐衣,以明所封的爵位、职等。后称天子所赐的衣服为「子衣」。
3.植物种皮上,另被有一皮层,这种假种皮即称为「子衣」。
《漢語大詞典》:七萃
(1). 周 天子的禁卫军。穆天子传卷一:“天子于当水之阳,天子乃乐口,赐七萃之士战。” 郭璞 注:“萃,集也,聚也;亦犹《传》有七舆大夫,皆聚集有智力者,为王之爪牙也。” 唐 白居易 《驸马都尉郑何除右卫将军制》:“ 周 设七萃, 汉 列八屯,皆以拱卫王宫,肃严徼道。”
(2).泛指天子的禁卫军或精锐的部队。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七萃连鑣,九斿齐轨。建旗拂霓,扬葭振木。” 北周 庾信 《周宗庙歌》之十二:“六龙矫首,七萃警途。” 唐 许敬宗 《奉和春日望海》:“长驱七萃卒,成功百战场。” 清 陈璋 《秋猎应制》诗:“太平不废三驱盛,神武能调七萃良。”
《國語辭典》:倦勤  拼音:juàn qín
厌倦办事。《书经。大禹谟》:「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明史。卷二三四。李沂传》:「十七年,帝始倦勤,章奏多留中不下。」后多用作居高位者的辞官告退之辞。
《漢語大詞典》:乞言
(1).古代帝王及其嫡长子养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以便向他们求教,叫乞言。礼记·文王世子:“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詔之於东序。” 郑玄 注:“养老乞言,养老人之贤者,因从乞善言可行者也。”晋书·王祥传:“天子幸太学,命 祥 为三老。 祥 南面几杖,以师道自居。天子北面乞言, 祥 陈明王圣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训之。” 唐 颜真卿 《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方崇乞言之典,以极师臣之敬。”
(2).泛指请求教言。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倾下以纳忠,闻逆耳而不讳,广乞言於诽谤,虽委抑而不距。” 唐 王维 《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序》:“乞言于无説,请益于又损。”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下:“ 萧閒 自 镇阳 还兵府,赠离筵乞言者云……” 清 姚莹 《从祖惜抱先生行状》:“知先生不再出矣;临行乞言,先生曰:‘诸君皆欲读人未见之书,某则愿读人所常见书耳。’”
《漢語大詞典》:武帐(武帳)
置有兵器的帷帐。帝王或大臣所用。《汉书·汲黯传》:“上尝坐武帐, 黯 前奏事,上不冠,望见 黯 ,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今御武帐,置兵阑五兵於帐中也。” 王先谦 补注引 沈钦韩 曰:“帐置五兵,盖以兰錡围四垂,天子御殿之制如此。有灾变,避正殿寝兵,则不坐武帐也。”一说,织有武士像的帷帐。汉书·霍光传:“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曹彬 ﹞性仁恕,清慎无挠,强记善谈论,清白如寒儒,宅帑无十日之畜;至坐武帐,止衣弋綈紵袍,素胡床而已。” 王闿运 《哀江南赋》:“天子宵衣罢食,将军武帐开筵。”
《漢語大詞典》:观阙(觀闕)
(1).古代帝王宫门前的两座楼台。汉书·王尊传:“夫人臣而伤害阴阳,死诛之罪也;靖言庸违,放殛之刑也。审如御史章, 尊 乃当伏观闕之诛,放於无人之域,不得苟免。” 唐 韩愈 《送区弘南归》诗:“王都观闕双巍巍,腾蹋众骏事鞍鞿。”
(2).代称宫殿。 唐 李竦 《长至日上公献寿》诗:“日行临观闕,帝锡洽珪璋。”参见“ 两观 ”。
(3).指庙宇。 元 张翥 《壶洲为上清张道士题》诗:“ 锦水 西头观闕青,仙家原不隔沧溟。”
《漢語大詞典》:两观(兩觀)
(1).宫门前两边的望楼。左传·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汉书·董仲舒传》:“及至 周 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於庭,而颂声兴。” 晋 崔豹 古今注·都邑:“闕,观也。古每门树两观於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故谓之观。” 唐 储光羲 《贻刘高士别》诗:“壮哉丽百常,美矣崇两观。”
(2).特指 春秋 鲁 阙, 孔子 诛 少正卯 之处。《孔子家语·始诛》:“於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 少正卯 ,戮之于两观之下。”旧唐书·李义府传:“ 仲尼 为 鲁 司寇七日,诛 少正卯 於两观之下; 义方 任御史旬有六日,不能去姦邪於双闕之前,实以为愧。”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六:“两观餘坡陀,万世示顽獷。”
(3).借指行刑正法之所。 宋 李纲 《上渊圣皇帝实封言事奏状》:“罪实比於四凶,诛宜行於两观。”
《國語辭典》:宣慰  拼音:xuān wèi
1.安抚慰劳。如:「宣慰侨胞」。
2.职官名。元、明在边地宣布政令以安慰人民之官。民国初年亦曾于蒙古等地置宣慰使。
《國語辭典》:宝章(寶章)  拼音:bǎo zhāng
1.珍贵的书法真迹。如米芾记载晋、唐人墨迹的书即称为「宝章待访录」。
2.皇帝的印玺。《宋史。卷一八三。乐志十三》:「宝章煌煌,导以笙磬。还燕慈宁,邦家徯庆。」
《國語辭典》:册书(冊書)  拼音:cè shū
古帝王册封臣下的诏书。分祝册、玉册、立册、封册、哀册、赠册、谥册、赠谥册、祭册、赐册、免册十一种。《文选。班彪。王命论》:「全宗祀于无穷,垂册书于春秋,而况大夫之事乎。」《文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授君印绶、册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
《漢語大詞典》:出御
(1).出外娶妻;到外地入赘。吕氏春秋·上农:“苟非同姓,农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农也。” 高诱 注:“御,妻也。”
(2).出外治理。 晋 陆云 《赠鄱阳府君张仲膺诗》之一:“知机日难,子达其微。入辅帷幄,出御千里。”《晋书·齐王攸传》:“古者九命作伯,或入毗朝政,或出御方岳。”
(3).帝王车驾临幸。明史·刘宗周传:“乞陛下出御 皇极门 ,延见百僚,明言宗庙山陵在此,固守外无他计。”
《漢語大詞典》:宣赐(宣賜)
谓帝王赏赐。 唐 韩偓 《湖南绝少含桃偶有人以新摘者见惠感事伤怀因成四韵》:“金鑾岁岁长宣赐,忍泪看天忆帝都。” 宋 王禹偁 《为宰臣谢赐御制歌诗表》:“臣等蒙圣慈宣赐喜雨謌诗共三首。”《前汉书平话》卷下:“特请十壬与众大臣,就於此殿设一大宴,别无宣赐,子童散 吕女 与您十壬为妻者。”
分類:帝王赏赐
《國語辭典》:缀旒(綴旒)  拼音:zhuì liú
1.旌旗的垂饰。引申有表率、归依之意。《诗经。商颂。长发》:「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
2.旗旒为臣下所执持,故比喻国君为臣下所挟持,大权旁落或处境危殆。《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君若缀旒,人无所丽。」《文选。刘琨。劝进表》:「国家之危,有若缀旒。」也作「赘旒」。
《國語辭典》:制举(制舉)  拼音:zhì jǔ
1.制定选举人才的方法。《管子。宙合》:「钩入枉而出直,此言圣君贤佐之制举也。」
2.唐朝科举的一种,由天子亲试。《宋史。卷一五六。选举志二》:「制举无常科,所以待天下之才杰,天子每亲策之。」
《漢語大詞典》:皇化
皇帝的德政和教化。南史·何尚之传:“屡诛大臣,有亏皇化。”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七叶运皇化,千龄光本支。”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八:“洎纂鸿图,每敷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