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应形(應形)
(1).谓随着敌方态势而变化。孙子·虚实:“因形而错胜於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復,而应形於无穷。” 杜牧 注:“敌每有形,我则始能随而应之以取胜。”
(2).谓随着盛器等的形体。初学记卷十八引 晋 傅玄 《太子少傅箴》:“金水无常,方圆应形。”
(3).佛教语。即应身。 晋 僧肇 《注〈维摩经〉序》:“观应形则谓之身。”参见“ 应身 ”。
《漢語大詞典》:应身(應身)
佛教语。指佛、菩萨为度化众生,随宜显现各种形象不同的化身。 南朝 梁简文帝 《与僧正教》:“盖所以仰传应身,远注灵觉,羡龙瓶之始晨,迫鵠林之餘慕。”参阅合部金光明经·三身分别品
《漢語大詞典》:瓮子(甕子)
陶制盛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受二石以下瓮子,以石子二三升蔽瓮底。”参见“ 瓮 ”。
分類:盛器
《漢語大詞典》:羞豆
古代祭祀宴享时进献食物的一种盛器。周礼·天官·醢人:“羞豆之实,酏食糝食。”
《漢語大詞典》:沙钵
用陶土和沙烧制的钵头。用作盛器或食具。 清 曹寅 《和孙子鱼食荠诗寄二弟》:“沙鉢穷家活,皇天茁此徒。”
《國語辭典》:筲斗  拼音:shāo dǒu
比喻才识器量浅狭。唐。沈佺期〈伤王学士〉诗:「吾徒禄未厚,筲斗愧相贻。」也作「斗筲」。
《漢語大詞典》:苇笥(葦笥)
用苇草编制的方形盛器,古代常用来盛衣服或食品。亦用以存放狱案材料。仪礼·士丧礼“櫛於簞” 汉 郑玄 注:“簞,苇笥。”后汉书·五行志一:“ 灵帝 建寧 中,京都长者皆以苇方笥为糚具,下士尽然。时有识者窃言:苇方笥,郡国讞篋也;今珍用之,此天下人皆当有罪讞於理官也。” 清 钱谦益 《二髯篇》:“身縻若卢狱,祸蔓苇笥籍。”
《漢語大詞典》:羞笾(羞籩)
古代祭祀宴享时进献食物的竹制盛器。周礼·天官·笾人:“羞籩之实,糗饵粉餈。”
《國語辭典》:竹篓(竹簍)  拼音:zhú lǒu
以竹编成的篓子,可用以盛物。如:「朋友从乡下寄来一竹篓的芒果,让我吃个过瘾。」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卷一六。十殿阎王》:「月为一竹篓,寘寓金银而焚之。」
《漢語大詞典》:笾铏(籩鉶)
笾和铏。古代祭事所用的两种盛器名。 唐 韩愈 《袁氏先庙碑》:“孝孙来享,来拜庙庭。陟堂进室,亲登籩鉶。” 明 李东阳 《大行皇帝挽歌辞》之二:“圣朝偃武修文日,共道王言似六经。 宋 史重施新衮鉞, 孔 庭增饰旧籩鉶。”
分類:盛器
《漢語大詞典》:篾篓(篾簍)
竹编的盛器。多为圆桶形。 吴晨笳 《姐妹》:“洗衣的姑娘连忙上去接过她的篾篓,让她脱下蓑衣来。”
分類:竹编盛器
《漢語大詞典》:竹筥
竹编圆形盛器。《中国民间故事选·吹天箫》:“我要是有了竹筥和蓑衣,便可以天天打鱼捞虾,永远不会挨饿。”
《漢語大詞典》:筐箩(筐籮)
箩筐。竹篾等编的盛器。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三幕:“ 苦成 、 乌雍 、 匠丽 和几个百姓上,有的百姓还捧着筐箩,里边装满刚刚领来的白米。”
《漢語大詞典》:蛮盒(蠻盒)
一种藤制的由底盖相合而成的盛器。藤产南方,故称。 清 周亮工 《大清明曲》之二:“ 银瓶山 下展新塋,蛮盒纷将橡栗盛。”
分類:相合盛器
《漢語大詞典》:貊盘(貊盤,貊槃)
亦作“ 貊槃 ”。古代 貊 族装食物的盛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胡床、貊槃,翟之器也;羌煮、貊炙,翟之食也。自 太始 以来,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宋书·五行志一:“ 晋武帝 泰始 后,中国相尚用胡牀、貊盘,及为羌煑、貊炙。贵人富室,必置其器,吉享嘉会,皆此为先。” 唐 皮日休 《初夏即事寄鲁望》诗:“胡饼蒸甚熟,貊盘举尤轻。”
分類:食物盛器
《漢語大詞典》:櫑子
食盒一类的盛器,出游时所用,肩挑而行。 宋 杨万里 《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之六:“只亏郎罢优轻杀,櫑子双檐挈酒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