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高级汉语词典》:籯笥
竹编的盛器。借指积蓄的钱财
《漢語大詞典》:瓠蠡
用葫芦制成的盛器。周礼·春官·鬯人“禜门用瓢齎” 郑玄 注引 汉 杜子春 曰:“瓢,谓瓠蠡也。”
分類:葫芦盛器
《國語辭典》:笆篓(笆簍)  拼音:bā lǒu
用柳条、木片、竹片等编成的器具,可用来背负东西。
《漢語大詞典》:筌箵
捕鱼用的竹编盛器。 元 冯子振 《鹦鹉曲·磻溪故事》:“至今人想像筌箵,靠蘚石苔磯稳处。”
《國語辭典》:笸箩(笸籮)  拼音:pǒ luo
用柳条或篾条编成用以盛东西的器具。如:「店里的笸箩制作得挺别致的。」
《漢語大詞典》:纸帕(紙帊)
铺垫或覆盖盛器的纸片。说郛卷八三引 唐 陆羽 茶经:“畚以白蒲捲而编之,可贮盌十枚;或用筥,其纸帊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漢語大詞典》:团扁(團扁)
篾编的扁平盛器。圆形,浅口。 茅盾 《春蚕》二:“这娘儿两个已经洗好了那些‘团扁’和‘蚕箪’,坐在小溪边上的石头上,撩起布衫角揩脸上的汗水。”
《國語辭典》:贴标签(貼標籤)  拼音:tiē biāo qiān
1.将标示品名、用途、价格等的小纸片,贴在商品上。如:「超级市场的员工正在为商品贴标签。」
2.比喻揭示明显的标志。如:「在真相未明前,不该随意给人贴标签,以免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
《國語辭典》:跳槽  拼音:tiào cáo
1.喜新厌旧,另结新欢。《雅俗稽言。卷八。人伦。跳槽》:「魏明帝初为王时,纳虞氏为妃,及即位,毛氏有宠而黜虞氏,元人传奇以明帝为跳槽,俗语本此。」《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七郎挥金如土,并无吝惜,才是行径如此,便有帮閒钻懒一班儿人出来,诱他去跳槽。」也作「挑槽」。
2.主动辞职,去别处工作。如:「哪儿有高薪,她就跳槽。」
《漢語大詞典》:铜盘奁子(銅盤奩子)
铜制盛器。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阳羡书生:“乃于口中吐一铜盘奩子,奩子中具诸饌殽。”
分類:盛器
《國語辭典》:屉子(屜子)  拼音:tì zi
1.成套而大小相等,可以一层层整齐叠起来的扁平盛器。如:「蒸笼屉子」。
2.装在床上、椅上或窗上用来隔层,且可以取下的片状物。一般用棕绳、藤皮、钢丝等编成。《红楼梦》第二五回:「一时下了窗子,隔著纱屉子,向外看的真切。」也作「屉儿」。
3.器物所附的匣子,可以推入或拉出,并能存放东西。也称为「屉儿」。
《國語辭典》:二缶钟惑(二缶鐘惑)  拼音:èr fǒu zhōng huò
分辨不出缶、钟两种盛器的容量大小。比喻是非不明。《庄子。天地》:「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
《漢語大詞典》:兜箩(兜籮)
竹制盛器。多为方底圆口。 沈从文 《萧萧》:“﹝ 萧萧 ﹞终日提个小竹兜箩,在路旁田坎捡狗屎。”
分類:盛器
《國語辭典》:笆斗  拼音:bā dǒu
用柳条、竹子、木片等编成,可以盛粮食的器物,底为半球形。通常容一斗,大者可容三、五斗。也作「巴斗」、「栲栳」。
《漢語大詞典》:蒲蓝(蒲藍)
用蒲草等编制的扁圆形盛器。亦作"蒲篮"。 出自《陈州粜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