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知足  拼音:zhī zú
知道满足、安于现状。《文选。曹植。责躬诗》:「危躯授命,知足免戾。」《三国演义》第六○回:「东吴据六郡八十一州,民强国富,犹且不知足耶?」
《漢語大詞典》:安节(安節)
谓遵守一定的节度,不作非分之想。语本易·节:“安节,亨。《象》曰:安节之亨,承上道也。” 王弼 注:“得位而顺,不改其节,而能亨者也。” 宋 宋祁 《赐陕西西路沿边经略招讨都部署司敕》:“但当循经费之式,去自润之私,取仰於官,均惠於众,由兹底绩,夫何间然!安节坦怀,毋或疑惮。”
《國語辭典》:阙疑(闕疑)  拼音:quē yí
有所疑问则暂时搁置,不下断语。《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
《國語辭典》:不奈何  拼音:bù nài hé
无法、莫可奈何。《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不奈何烦朱将军去。同州缓急,看兄弟的面皮相救援则个。」
《漢語大詞典》:毋多
谓不作他计。战国策·秦策三:“和不成,兵必出。 白起 者,且復将。战胜,必穷公;不胜,必事 赵 从;从,公又轻。公不若毋多,则疾封。” 鲍彪 注:“谓专志於和,毋他务也。”一说毋待战功。见 金其源 读书管见·战国策·公不若毋多
分類:不作战功
《漢語大詞典》:真语(真語)
(1).佛教语。说真如一实之理之语,即不作曲示的实语。 唐 栖白 《寄南山景禅师》诗:“一度林前见 远公 ,静闻真语世情空。”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凭取一真语,天官自相寻。”
(2).真实的话。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至今重游此山,觉童语终是真语。”
《漢語大詞典》:贵异(貴異)
(1).特别看重;不作一般看待。三国志·魏志·卢毓传“ 毓 子 钦 珽 ” 裴松之 注引 晋 卢预 晋书:“同郡 张华 ,家单少孤,不为乡邑所知,惟 钦 贵异焉。” 元 虞集 《刘正奉塑记》:“今上皇帝尤重象教,尝勑 正奉 非有旨不许擅为人造它神象者,其见贵异如此。”
(2).犹珍视。谓可作珍异之物相看。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本汉:“惟《樊敏碑》在 熹平 时,体格甚高,有《郙阁》意,《魏元杰》《曹真》亦然,真可贵异也。”
《国语辞典》:正语(正语)  拼音:zhèng yǔ
佛教用语。八正道的第三支。不作一切非理的言谈,即说真实语,不撒谎、不搬弄是非、不口出恶言及说好听而无意义的话。《杂阿含经》卷二八:「有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國語辭典》:禳田  拼音:ráng tián
在田间设祭,以求丰收。《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
《漢語大詞典》:缦田(縵田)
古代不作垄沟耕作的土地。汉书·食货志上:“ 后稷 始甽田……一岁之收常过縵田畮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颜师古 注:“縵田,谓不为甽者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三节:“用耒臿发土后,即在土上撒播谷种,不分行列,称为缦田。缦田是原始的耕作方法。”
《漢語大詞典》:缺疑
谓对于疑惑处不作臆断,暂存不论。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三·井公六博:“凡读书未解,儘缺疑不妨,惟臆説最害事。”
《漢語大詞典》:秘狱(祕獄)
也称掖庭狱。 汉 代专指幽囚罪人于皇宫掖庭而不作公开审理的监狱。据汉书·刘辅传载: 成帝 欲立 赵倢伃 为皇后,先下诏封倢伃父 临 为列侯。 辅 上书谏止。“书奏,上使侍御史收缚 辅 ,繫掖庭祕狱,羣臣莫知其故。”光禄勋 师丹 、太中大夫 谷永 俱上书保 辅 ,极言“旬日之之间,收下祕狱”之不当,“其於治亲养忠之义,诚不宜幽囚于掖庭狱”。于是“上乃徙繫 辅 共工狱,减死罪一等,论为鬼薪,终於家”。
《漢語大詞典》:照录
谓不作改变、不加润饰地记载原话或誊写原稿。 吴组缃 《〈山洪〉后记》:“笔下用语不能脱离口语,但又不能照录口语。”
《國語辭典》:幼稚病  拼音:yòu zhì bìng
对事情看法不成熟、缺乏远见的缺点。如:「若以为经济建设的成果可代表一切,那也是犯了轻视文化的幼稚病。」
《漢語大詞典》:逸氏
古代称避世隐居不作官的人
过隐居或独居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