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三角  拼音:sān jiǎo
1.三角形。《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唐。孔颖达。正义:「三星鼎足,而成三角。」
2.有棱角。《董西厢》卷二:「眼三角,鼻大唇粗。」《红楼梦》第六八回:「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俏丽若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菊。」
3.数学上指三角函数的关系、性质及三角形解法与应用之学。
《國語辭典》:三角眼  拼音:sān jiǎo yǎn
俗称有锋棱之目,是凶恶狠毒的相貌。
《國語辭典》:眼孔  拼音:yǎn kǒng
眼界。指见识。《新唐书。卷二二五。逆臣传上。安禄山传》:「善为部署,禄山眼孔大,毋令笑我。」《警世通言。卷二六。唐解元一笑姻缘》:「华安,你好大眼孔,难道我这些丫头就没个中你意的?」
《漢語大詞典》:眼孔大
形容眼界宽,看得多。新唐书·逆臣传下·安禄山:“帝为 安禄山 起第京师,以中人督役,戒曰:‘善为部署, 禄山 眼孔大,毋令笑我。’”
《漢語大詞典》:世眼
(1).佛、菩萨的异名。《无量寿经》卷上:“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 慧远 义疏:“佛之异称,能开世人眼,令见正道,故名世眼。”《法华经·序品》:“讚妙光菩萨,汝为世间眼。” 晋 法显 佛国记:“﹝佛﹞泥洹以来,一千四百九十七年,世间眼灭,众生长悲。”
(2).世俗的眼光;常人的眼光。 五代 齐己 《石竹花》诗:“常嗟世眼无真鉴,却被丹青苦相陷。”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今以世眼观之,日入则天晦,日出则天明,似天以日为光也。” 清 赵翼 《阳朔山》诗:“胡为世眼无定準,憎者詆諆爱者羡。”
《漢語大詞典》:昏蒙(昏矇,昏濛)
亦作“ 昏瞢 ”。亦作“ 昏矇 ”。
(1).昏暗;阴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云月昏蒙,不甚可辨。”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火》:“动则煨山岳而烬原野,静则烛幽暗而破昏蒙。” 管桦 《第一课》:“在遮掩着野花的小河上……有昏蒙的尘雾在颤动。”
(2).指东西看上去模糊,不明亮。 王西彦 《古屋》第四部三:“镶嵌在通往园子的门牖上的红绿玻璃,也业已破损而昏蒙。”
(3).愚昧;糊涂。 唐 韩愈 《独孤申叔哀辞》:“众万之生,谁非天邪?明昭昏蒙,谁使然邪?”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二:“若果解倾人城倾人国, 武帝 虽甚昏蒙,其敢求之也?” 明 刘基 《题群龙图》:“吹之呼龙出石谼,使我一见开昏瞢。” 王闿运 《〈八代文粹〉序》:“共学适道,既洗於昏矇;博文约礼,詎穷於钻仰也。” 郭沫若 《塔·万引》:“ 松野 听着他女人的这一席话……他昏蒙的脑筋顿时清醒了起来。”
(4).指眼光昏花,蒙矓。 明 李东阳 《和沉地官时旸游城西朝天宫韵》:“壮怀益磊磈,陋目开昏蒙。”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一对昏蒙无神的眼睛,时常流着泪水。”
昏濛:昏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桂庵:“夜色昏濛,惟有满江星点而已。” 艾芜 《欧洲的风》:“赶着马驮子不息地向前走,走,在这夜色昏濛的山中,在这崎岖无路的坡上。”参见“ 昏蒙 ”。
《國語辭典》:犀利  拼音:xī lì
1.坚固锐利。多指武器而言。《汉书。卷七九。冯奉世传》:「然羌戎弓矛之兵耳,器不犀利,可用四万人,一月足以决。」
2.形容语辞、感觉、目光等敏锐锋利。唐。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序〉:「未几,改职方知制诰,词锋犀利,绝人远甚。」
《漢語大詞典》:眼藏
犹法眼。指眼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人民程度之解释》:“夫此詔书所揭示者,既炳若日星,且切中时势,虽以诸国之大政治家之眼藏观之,亦未见有不然之评论。”
分類:法眼眼光
《國語辭典》:发花(發花)  拼音:fā huā
1.开花。如:「绿树枝头春意闹,发花知多少?」
2.发昏。如:「真是年纪大了,蹲一下站起来,眼前发花,一阵晕眩。」也作「花发」。
《國語辭典》:凡眼  拼音:fán yǎn
平庸的眼光或普通的见识。如:「一般的凡眼,怎能识得真正的千里马?」宋。陆游 次韵邢德允见赠:「马骏初非凡眼识,源深终与大川通。」《红楼梦》第五回:「此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尔凡眼尘躯,未便先知的。」
《漢語大詞典》:蔽明
(1).隐匿贤能和良善。国语·齐语:“於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於父母;聪慧质仁,发闻於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鹖冠子·王鈇:“善者不显,命曰蔽明;见恶而隐,命曰下比。”
(2).遮掩眼光。《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紘紞充耳,所以掩聪也。”
《國語辭典》:掠影  拼音:lüè yǐng
从眼前闪掠过的影像。比喻模糊的印象。如:「浮光掠影」。
《漢語大詞典》:时眼(時眼)
世俗的眼光。 清 陈田 《明诗纪事丁籤·李梦阳》:“柄文者承弊袭常,方工雕浮,靡丽之词,取媚时眼。”
《漢語大詞典》:俗目
(1).粗俗平庸的眼光。比喻浅薄的见识。 宋 韩琦 《和袁陟节推龙兴寺芍药》诗:“不论姚花与魏花,只供俗目陪妖姹。”
(2).借指眼光平庸,见识浅陋的人。 清 朱仕琇 《与林穆庵书》:“此数人知之,遂足为名一世,而无问千百庸耳俗目之扰扰耶?”
《漢語大詞典》:金睛
闪金光的眼睛,形容眼光敏锐。《西游记》第八回:“卷臟莲蓬吊搭嘴,耳如蒲扇显金睛。”
《漢語大詞典》:别眼
(1).另眼。 宋 陈师道 《舅氏新斋》诗:“堂因竹柏有,花与岁时阑。欲作终年计,长留别眼看。”
(2).独到的眼光。 清 李渔 《比目鱼·别赏》:“这位女子就像胎里的明珠,璞中的美玉,全然不曾雕琢的,非具别眼的人,那里识认得出。”
(3).惜别的眼神。 清 姚燮 《春江曲》:“今年二月復行路,别眼看花增别愁。”
《漢語大詞典》:昏茫
(1).昏暗迷茫。艺文类聚卷九七引 晋 支昙谛 《赴火蛾赋》:“天地鬱蒸,日月昏茫。” 郭沫若 《海涛集·南昌之一夜》:“在昏茫中,渡过了江,天已经黑下来了。” 萧红 《生死场》九:“昏茫的村庄埋着天然灾难的种子,渐渐种子在滋生。”
(2).形容眼光恍惚模糊的样子。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十四章:“ 阿兴 用昏茫的眼睛往这人丛中搜索着他的女人和孩子。” 碧野 《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第五章:“他迟钝地转动一对昏茫的眼睛,望着他们走前来,又送着他们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