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睁眼(睜眼)  拼音:zhēng yǎn
张开眼睛。《红楼梦》第六三回:「及至天明,袭人睁眼一看,只见天色晶亮,忙说:『可迟了!』」《文明小史》第四回:「睁眼一看,见了许多人,心想一定是城里那班人赶下来捉他们的,急欲起身。」
《漢語大詞典》:睁眼瞎
见“ 睁眼瞎子 ”。
《國語辭典》:睁眼瞎子(睜眼瞎子)  拼音:zhēng yǎn xiā zi
1.比喻不识字的文盲。含贬义。《红楼梦》第三回:「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子就罢了。」
2.形容人糊涂、不细心。如:「东西明明就在眼前,却找了大半天,我简直是个睁眼瞎子。」
《國語辭典》:睁眼瞎子(睜眼瞎子)  拼音:zhēng yǎn xiā zi
1.比喻不识字的文盲。含贬义。《红楼梦》第三回:「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瞎子就罢了。」
2.形容人糊涂、不细心。如:「东西明明就在眼前,却找了大半天,我简直是个睁眼瞎子。」
《漢語大詞典》:睁眼苫眉
装模作样。 元 无名氏 《举案齐眉》第一折:“这都是荫庇骄奢泼赖徒,打扮出谎规模,睁眼苫眉捻髩鬚。”
分類:装模作样
《国语辞典》:睁眼说瞎话(睁眼说瞎话)  拼音:zhēng yǎn shuō xiā huà
比喻人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如:「你明明知道他没拿,却硬说是他拿的,这不是睁眼说瞎话是什么?」也作「睁眼说梦话」。
《国语辞典》:睁眼跳黄河(睁眼跳黄河)  拼音:zhēng yǎn tiào huáng hé
比喻进退维谷,无路可走。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赤紧的做媳妇儿先恶了翁婆,怎存活!似睁著眼跳黄河。」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敢著你有家难奔,有口难言,有气难呵。弄的个七上八落,只得睁著眼跳黄河。」
《国语辞典》:天睁眼(天睁眼)  拼音:tiān zhēng yǎn
天意明察是非,善恶有报。如:「这段冤屈终能平反,真是天睁眼!」
《國語辭典》:开眼(開眼)  拼音:kāi yǎn
1.睁眼。唐。白居易〈感逝寄远〉诗:「何当一杯酒,开眼笑相视。」
2.体会前所未有的新经验或新见识。唐。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后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湖城城南一开眼,驻马偶识云卿面。」《文明小史》第五三回:「这精养轩就和中国上海的礼查外国饭店差不多,饶鸿生初次开眼,到了精养轩。」也作「开眼界」。
3.一种宗教仪式。塑像或画像、龙舟做成后,点上眼珠,开始正式供奉、启用。如:「他的工作室里摆著一些还没开眼的佛像。」也称为「开光」。
《國語辭典》:开光(開光)  拼音:kāi guāng
1.佛像或龙舟完成后,择日开始供奉或下水的典礼。也称为「开眼」。
2.习俗上在丧礼大殓盖棺未合前,子女将棉醮水擦拭死者的双眼,称为「开光」。
3.装饰的方法之一,常用于景泰蓝、雕漆、陶瓷器皿上。
《漢語大詞典》:闪目(閃目)
睁眼。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早有殿上宫官接过那文册呈到龙案上。天尊闪目一看。”评剧《铡阁老》第二场:“ 李堂 :‘哈哈哈哈!闪目细留神儿?’ 李洪 :‘打量大闺女儿。’”
分類:睁眼
《國語辭典》:打眼  拼音:dǎ yǎn
1.打洞、钻孔。
2.买东西看走眼,叫做「打眼」。
3.旧日理发师为客人做清眼的服务项目。
4.有财物引人注意。《荡寇志》第五回:「昨日你虽困倦,不合把行李乱丢,包袱里都有细软,吃人打眼,怎好。」
《漢語大詞典》:闪眼(閃眼)
(1).睁眼。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他哭着闪眼一看,早见一男一女拜倒在灵前。”
(2).眨眼。 巴金 《家》二一:“她抬起头,不闪眼地把他望了一些时候。”亦形容时间短促。《廿载繁华梦》第二三回:“不料姓 周 的闪眼间将文七点卸下去,再闪一个八点红一色出来,活是一对儿。”
(3).犹耀眼。光线强烈,使人眼花。 周立波 《盖满爹》:“家家屋檐上,凌杠子有一两尺长,太阳一出,放出灿烂的、闪眼的光辉。”
《漢語大詞典》:舍眼
犹睁眼。《西游记》第三七回:“师父,你舍眼看我一看。”
分類:睁眼
《漢語大詞典》:眝目
睁眼。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 李元 ﹞眝目观之,器皿皆是玻璃、水晶、琥珀、玛瑙为之,曲尽巧妙,非人间所有。”
分類:睁眼
《國語辭典》:睢盱  拼音:suī xū
1.喜悦的样子。《易经。豫卦。六三》:「盱豫悔。」唐。孔颖达。正义:「盱谓睢盱。睢盱者,喜说之貌。」宋。苏轼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词:「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2.质朴。《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鸿荒朴略,厥状睢盱。」
3.仰目而视。《文选。张衡。西京赋》:「缇衣韎韐,睢盱拔扈。」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國語辭典》:瞪目  拼音:dèng mù
怀著怒意睁大眼睛看人。《三国演义》第四回:「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君非汝臣,何反之有?』」